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汗法     
<正> 一、汗法是什么? 汗法就是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或者其它物理上的处理,使患者出汗或者使汗出正常,藉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体的汗,中医认为是人体阴阳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它具有和调人体阴阳偏胜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认为汗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产物,有调节人体内外的功能,比如说:我们在天气热,活动多,运动量大,或是在饮食辛辣刺激……等食物,人体内的阳气受到温热作用而产  相似文献   

2.
在外感热病中,外邪致使机体阴阳失衡而发生偏胜偏衰的各种反常现象,均可引起汗液的有无、多寡及汗出时间,部位不同之异常变化,温病学家称之曰:"邪汗",是诊治急性热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汗是由于人体阳气蒸发津液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自汗在《内经》中又称为"多汗"、"魄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景  相似文献   

4.
汗乃津液所化,<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液随卫气而散布,循经脉营血而周流.因此,体内的阴阳偏盛或偏衰,营卫失和或五脏受损,功能失调,或外邪侵袭,蒸液外泄,是产生自汗、盗汗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临床用药,乃是"用药物一气之偏以纠人体之偏".药有温凉寒热,人有阴阳偏盛偏衰,根据人体阴阳失血失衡的情况,选择适合病情需要药物,以多药君臣佐使整合之力,共奏疗效之功.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现代人体热力学结构及对"人身阴阳和而后汗"理论的现代解读,"汗"是包含阴阳2种属性的一种特殊所在,故选择"汗"作为衡量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一个标准;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人体热力学结构理论分析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即肿瘤的实质是体内津液"阳化气"不足,日久积滞而形成有形之体。故采用以激发、疏布阳气为目的的微汗法进行治疗,进而形成一个关于"微汗法"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久汗怪证治验江都市宜陵中心医院(225231)仇璧庭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营卫失调,津液外泄所致。阳虚自汗者,治宜温阳固卫;气虚阴耗者,治宜益气养阴;肝火湿热者,治宜清肝泄热化湿,并佐以固涩敛汗之品。此为临床治疗之常法。然而,...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因此,汗法是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是表证的主要治法。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侵犯人体皮毛、经络、肌肉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为主证的疾  相似文献   

9.
<正>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由阳气蒸比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偏胜,气血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密,易引起小儿汗液外泄之证.临床大多小儿不育服药或不能服药,则可用五倍子、五味子敷脐.治疗小儿自汗、盗汗、多汗共52例报道如下.1 药物制备和用法  相似文献   

10.
针灸辨证选穴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辨证应以"补不足,损有余"为原则指导临床,而取穴当先从阴阳着眼,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阴阳平衡,次从五行入手,并结合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补虚泻实,以此来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形成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所致.一般治汗之法,大多遵循"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相似文献   

12.
汗,是人体津血在阳气的蒸化下而外出于肌肤的液体。在正常情况下,汗液的排泄有助于疏通腠理、抗御外邪、调整气血、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若非其时而有其汗,或适其时而无其汗,均为病态。由于汗,液的正常分泌是依靠人体的营卫,特别是卫气的调节。所以,有汗、无汗,汗多、汗少,均与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营卫的和谐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汗在辨证中具有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黄汗立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云:"黄汗之为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对此,笔者以知柏地黄汤治疗1例,获效甚佳.  相似文献   

14.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之常见证候.《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自汗出"、"汗自出"等描述.《三因方》说:"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曰自汗."《景岳全书》云:"自汗者,几几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本文仅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另见专篇.  相似文献   

15.
正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和病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杂门》  相似文献   

16.
中医方药治疗疾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机体脏腑阴阳的偏性,使人体从病理状态转变为生理状态的一种方式,强调用药应小心谨慎,"中病即止"。医圣张仲景对此原则最为重视,在《伤寒论》中以汗、吐、下三法为主,对太阳病、阳明病等邪盛正不虚疾病的将息法描述十分精准巧妙,认为药物既然有偏性,则用之不可过度,过度则伤人正气;亦不可不及,不及则病邪难除。正确认识"中病即止"原则对现代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汗是肿瘤患者的临床常见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汗证”的范畴。汗出与阴阳运动密切相关,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保持汗液正常排泄的基本条件,而汗出情况是判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肿瘤患者自身脏腑阴阳失衡,加之不同治疗手段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导致患者汗出异常,对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皆产生消极影响。而异常汗出的不同特点亦是对脏腑阴阳状态的反映,对于肿瘤相关性汗证患者,辨汗在分析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脏腑阴阳学说,文章总结了肿瘤患者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的不同病理特点,以阴阳失衡为病机总纲,从脏腑阴阳角度分别阐述肿瘤患者自汗、盗汗、手足汗以及头汗、胸汗、脊汗的具体病机及治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汗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阴阳自和"是概括人体生理状态的纲领性条文,本文从阴阳的本义为切入点,强调阴阳二者矛盾统一运动的性质,从动态视角解读《伤寒论》中"阴阳自和"含义.阐述了生理情况下,阴指气和津在人体正常的蓄积过程,阳指热和水向外排泄的过程,阴阳自和则说明两者相互配合得当,气机通畅;病理情况下,阴盛阳衰,则无力外出,阳强阴弱,则无以外出,两者均会导致内蓄成邪.而疾病向愈的关键是"汗出",其本质则为阴阳自和,治疗的关键则为调和阴阳的过程,且一旦阴阳自和便需停止用药.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内经·素问》曰"阳加于阴谓之汗"~([1]),汗为中医学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若汗出异常即为汗证,究其病机不外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常~([2])。历代医家都对汗证有着详尽研究,通过汗出部位、时间等将汗证分做自汗、盗汗、头汗、偏身汗出等,对汗证的病机及治疗常从卫表不固、阴虚内热、湿热内蕴等  相似文献   

20.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失常引起的汗液外泄的病证。王玉英老师"学古而不拘泥于古",对于普通的汗证辨证从补肾入手,还曾用疏肝健脾法治疗黄汗一例,临床疗效显著,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