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宏强  彭志辉  赵中亭 《新中医》2020,52(16):189-191
灸法有引邪外出、引热外出、引热下移、祛瘀止痛之功,借其药物作用及温热刺激,使气血疏通,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基于中医八纲辨证中病性属热的证候,分析灸法在运动员热证型腰肌劳损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以经典文献为基础,对灸法治疗热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①灸法治疗实热的治则是“以热引热,使热外出”;②灸法治疗虚热的治则是“阳生阴长”;③灸法可用于治疗癫狂、伤寒热病、脏腑热证、黄疸、消渴、阴虚骨蒸潮热等内科病;④灸法可用于治疗痈疽,蜂窝织炎,荨麻疹,各种虫、  相似文献   

3.
中医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一直争论不休,但历代典籍均有"热证可灸"的记载,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灸法之所以能治疗虚、实、寒、热诸证,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灸法具有退热、抗炎、抗病毒作用,还可调节中枢神经传导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灸治热证属于传统中医的反佐治法,其机理为通过灸法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从而起到引热外达、清化湿热、活血化瘀、调节阴阳等作用,证明"热证可灸"是可行而有效的,且为临床热证治疗提供了"以热治热"这一逆向思维与反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热证可灸论     
热证可灸,从祖国医学的理论来看,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似乎是矛盾的,不可理解的。在此,笔者就学习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灸法的最早出现当导源于《阴阳十一脉炎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而对灸法较为重视者当推葛洪、鲍姑、陈延之等人。随着历史的发展,灸法源又出现了热证可灸与热证禁灸两大派别。热证可灸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早在金元时期,就有不少医家对热证用灸作了论述。刘完素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和“引热下行”的作用,明确主张热证用灸。如:“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血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  相似文献   

5.
灸法通过腧穴作用于患病机体,调动机体内在因素,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使失调的功能状态和物质代谢过程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阴虚内热证的灸治通过导热外出、引热下行、助阳化阴而整合阴虚体质阴阳偏颇的状态,促其趋于阴阳调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归纳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经验,为临床选用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及为相关研究进行探索。方法利用各种文献数据库搜集有关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及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报道,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刺法、灸法、刺络拔罐法、中药内服外敷法等。灸治本病又包括艾灸、铺棉灸、灯草灸、神灯照灸法、直接火灸法等,艾灸包括艾条灸、麦粒灸、隔姜灸、隔蒜灸、雷火灸。结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复感邪毒,侵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引邪外出,引热外出,化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相似文献   

7.
孙彪 《西部中医药》1993,6(5):31-33
热证禁灸之说的产生,源于对《伤寒论》的理解,其理论依据缺乏临床凭证。通过临床观察,艾灸治病,不论虚实寒热,用之得当均有较好的疗效。灸法完全可以用于热证的治疗,因为实热证用灸,可以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乃“火郁发之”之意;虚热证用灸,是因为灸能补阳,“阳生阴长”之故。  相似文献   

8.
艾灸对风湿性疾病降血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青竹  吴忠祥 《中国针灸》1999,19(8):477-478
血沉增速,是风湿性疾病实验室检查诊断可靠的指标。风湿性疾病相当于中医“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三邪合而侵犯机体所致。根据中医灸法“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的理论,灸能助阳,使之阳生阴长,对机体原有的机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通过临床实践,采用艾条固定穴位...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灸法能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经络腧穴与艾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并提出对灸法研究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1.
免疫与针灸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针刺可影响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灸法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施灸后的大鼠皮肤肥大细胞运动和淋巴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灸法被认为是针对过敏性疾病恢复期的有效治疗方法。近来的免疫学研究显示灸法可增强人体系统免疫功能。本研究观察了足三里施灸刺激对主要的免疫细胞肥大细胞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熏灸法是熏法与灸法的综合,烟熏的同时亦有温和灸的作用,兼具熏法、灸法二者的功效,可灵活选用中药作为燃物,具有散阴还阳的作用.熏灸法能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使痈肿以及日久不敛的阴疮阴散阳还,进而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4.
灸法是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近来的实验研究表明,直接灸穴位可调节全身免疫功能,同时,有证据表明艾纤维的原材料或化学成分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灸法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淑君 《中国针灸》2008,28(10):73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灸法在用于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方法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本文结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合理选穴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灸法防病保健"治未病"进行探讨。认为灸法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防病延年"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灸法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方面的报道,加以总结归纳。实验研究部分主要辑录了实验研究中比较肯定的艾灸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如灸法对人体免疫功能,血液系统及对一些组织器官的影响。从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218-220
灸法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其温热刺激及作用于相关穴位,可起到扶助正气,温通气血,趋避邪气等作用。西医研究认为艾叶通过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及产生的近红外辐射,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淋巴回流,提高新陈代谢,并有消毒抑菌作用。灸法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中具有起效较快,有效率高,疗效稳定的优势,操作安全易行,适用人群广泛,值得临床广泛应用。该文通过检索近5年来年灸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文献,对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癔球症、小儿功能性腹痛的文献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灸法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灸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提供最新的临床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8.
艾灸用于治疗热证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灸用于治疗热证,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总结和发展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早已充分肯定了灸疗热证的可行性,无论表里虚实之热皆有其可适性。表热用灸,可以宣散发越,引邪外出;里热用灸,可以调理脏腑,清泻里热;虚热用灸可补阳益阴,潜退虚热;实热用灸可以通经活血,止痛散瘀。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灸法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炷灸是灸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着肤灸与隔物灸之分;着肤灸又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之分.本实验以“阳虚”小鼠为对象,着重比较瘢痕灸与无瘢痕灸、瘢痕灸的补法与泻法等不同灸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从实验角度论证不同灸法在提高阳虚机体免疫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 ,借助火力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与针法合称针灸疗法 ,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操作简便 ,且适应症广 ,《各医别录》记载 :“艾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这儿的“百病”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灸法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等多种病症 ,《针灸问对》不但记载了灸法的适应症广 ,而且记载了灸法的作用机理 ,“虚者灸之 ,以火气助元阳也。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自散也 ;寒者灸之 ,使真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神灸经论》也论述了灸法的作用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