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刘晓丽  蒋小芒 《吉林医学》2010,31(13):1848-1849
目的:讨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黄陵县医院2005年~2008年收治的11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I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TTP)等少见。血小板>50×109/L,无出血倾向者治疗原发病;血小板<50×109/L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产后预防性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血小板制剂只用于血小板<30×109/L剖宫产术时或阴道分娩临产时。分娩方式由产科指征决定。110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有无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血小板减少绝大多数均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4组,A组:血小板<10×109/L,共8例。B组:血小板10~30×109/L,共12例。C组:血小板30~50×109/L,共11例。D组:血小板>50~100×109/L,共6例。治疗原则:临近分娩者如血小板<3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产前输血小板悬液。血小板>30×109/L有出血倾向时亦给予上述治疗。孕周<37周者如血小板<30×109/L,或>30×109/L伴有出血倾向,亦给予上述治疗。血小板>30×109/L如无出血倾向不予治疗。结果:A组8例中有3例分娩前血小板<30×109/L,3例分娩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B组11例中2例分娩前血小板<30×109/L,有3例分娩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15例经阴道分娩,有2例分娩过程中有出血,22例剖宫产,有4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但出血量均少于1000ml。结论:妊娠合并ITP如血小板<30×109/L,给予糖皮质激素加丙种球蛋白,能使大多数患者的血小板>30×109/L。分娩过程的出血发生率降低,出血量小。分娩方式与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6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病因分为4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组、妊娠高血压疾病(PIH)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及其他组(包括巨幼红细胞贫血、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小板治疗。结果 68例患者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41例(6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16例(2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6例(8.8%),其他病因5例(7.4%)。剖宫产50例,阴道分娩18例,产后出血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PAT和PIH组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及其他原因患者产后42d血小板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多见。对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根据孕周不同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或)输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计数≥50×109/L如无产科指征,可经阴道分娩,如手术终止妊娠应在术前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围生期处理。方法: 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血小板计数> 50×109/L且无症状者,常规口服铁剂、肌酐、叶酸、维生素等;血小板< 50×109/L者,终止妊娠前后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及免疫球蛋白,同时考虑剖宫产。结果: 42例中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24例,子痫前期1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合并肝脏疾病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42例中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23例;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例。结论: 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在针对病因治疗基础上,血小板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1~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42例,对其处理方法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处理经验.结果:有剖宫产指征的2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余15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9例,产后出血率21.43%;产褥感染3例,产褥感染率7.14%.新生儿中血小板减少4例,发生率11%.新生儿头皮血肿1例.结论:血小板不低于50×109/L时,不需治疗;血小板低于50×109/L但无症状的孕妇,可行常规产科检查,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若伴有黏膜出血或出血高危因素时应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无产科指征,分娩方式应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低于30×109/L应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间收住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78例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最常见。血小板<50×109/L者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处理方法、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41.7%);其次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0例(33.3%)。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2.7%,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全部治疗有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达75%。3种方法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行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例出现产后出血,均存在宫缩乏力,Spearman相关分析剖宫产病例的产后出血与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376,P=0.015)。新生儿4例出现血小板减少,其母亲均为ITP,2例有脾切除史的新生儿血小板均<10×109L-1,1例新生儿出现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妊娠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以ITP及GT为主。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血小板制剂是治疗的有效手段。治疗后血小板<50×109L-1或有产科指征行剖宫产,应有良好的宫缩来预防产后出血。治疗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TP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脾切除史的孕妇应充分告知发生严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李仲瑞  陶春梅 《吉林医学》2012,33(11):2351-235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孕产期治疗及效果评价。方法:对于无症状,血小板>50×109/L者,予加强产检,补充维生素、叶酸,定期检测血小板;有出血症状者,计数(20~50)×109/L,激素加丙球治疗;计数<20×109/L,激素加丙球加血小板悬液治疗,采用以阴道分娩为主,剖宫产适应证可适当放宽的原则终止妊娠。结果:产后出血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1例。无产褥期感染、新生儿颅内血肿及孕婴死亡病例发生。结论: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方案,合理终止妊娠,是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生期护理。方法:对3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围生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孕期检查发现11例,住院首次发现24例;血小板计数<20×109/L者2例,(20~50)×109/L者12例,>50×109/L者21例;34例足月分娩,其中19例剖宫产分娩,15例阴道自然分娩;1例双胎妊娠不足37周剖宫产分娩。母婴均平安出院。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妊娠常见并发症,加强围生期护理是母婴平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4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例。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并考虑剖宫产分娩。67例中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30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产后出血率为7.46%。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的围产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001年间7例ITP合并妊娠的临床处理经验。结果:7例ITP合并妊娠患者中3例经阴道分娩,3例行剖宫产术,均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及手术,麻醉并发症,新生儿无1例有出血倾向及颅内出血,结论:ITP合并妊娠时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极低的情况下可以在血源充足时行选择性剖宫产术,应加强妊娠合并ITP的孕期监护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围生期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9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PT)的病因主要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PAT)48例(占50.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0例(21.0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10.53%)等。对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输注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对分娩前血小板≤50×10^9L^-1的患者重点监护,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3.
董彤  岑坚  王蔼明  姜文  杜昕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54-55,58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及妊娠结局,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4例晚期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给予泼尼松、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其疗效,并与正常对照组54例产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0例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分娩前2周,血小板计数(PLT)均〉30×10^9/L。观察组患者的町、APTI、PLT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儿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刮宫产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有9例产后出血、7例阴道壁血肿,对照组产后有2例产后出血、1例阴道壁血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PLT〈100×10^9/L7例,对照组0例。两组均无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及死亡出现。结论晚期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母儿的妊娠结局有影响,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根据产前血小板的计数情况及有无出血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13例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81.5%(92/113)属于轻度血小板减少,剖宫产和自然分娩两种方式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别,产后血小板多在一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血小板减少症诊断首先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无产科手术指针,分娩方式应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30×109/L,应输注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煤炭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共3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无明显原因发生的血小板减少20例,由妊娠合并症引起的血小板减少9例,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3例。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19例,2例发生产后出血,无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应加强监护,合理治疗。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如血小板≤50×109/L,可在血源准备充足的条件下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6.
刘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9):1063-106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治疗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Hp感染率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对照组Hp阳性率为26.7%,观察组治疗后Hp阳性率为33.3%,显著低于观察组治疗前的65.0%;对照组的血小板为(179.4±33.1)×10^9,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小板为(136.5±20.4)×10^9,显著高于观察组治疗前的(20.8±9.7)×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是一种免疫异常的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病与Hp感染关系密切,对初诊的ITP患者,建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正规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HIP)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围生期处理方法及母婴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不同采用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制剂、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其中,中期引产5例,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14例,发生率为7.1%,胎死宫内1例。结论:糖皮质激素、血小板制剂、丙种球蛋白是治疗妊娠HIP并发ITP的有效方法,血小板计数<50×10^9/L应在血源充分的情况下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其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病例64例,根据孕期最低血小板计数分成四组。Ⅰ组:(50~100)X 109/L;Ⅱ组:(30~50)×109/L;Ⅲ组:(10~30)×109/L;Ⅳ组:〈10×109/L。Ⅰ~Ⅳ组病例数依次为20、16、15和13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原因,孕期并发症、治疗、新生儿结局。结果 6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分类中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PAT)、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PAT占比最高,为45.3%;孕期及产后并发症包括HDCP、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等。贫血、早产、产后出血的患病率均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而具有增加趋势(P〈0.0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母体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患病率增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随着血小板减少程度加重,母体贫血、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患病风险均有增加。严密的围生期保健可改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9.
高文瑾  刘安生  王华  王旭青 《吉林医学》2014,(20):4459-4460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疗程14 d或血小板>8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结果:12例患儿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8例,有效(R)2例,无效(NR)2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4.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8.9×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1)。患儿对药物耐受良好,未见不良反应。结论: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良好的疗效,近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