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G蛋白信号传导调控因子17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和肺癌细胞A549、H1299、H446和H1703中G蛋白信号传导调控因子1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选取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公司的H1299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技术构建G蛋白信号传导17(RGS17)KO细胞(RGS17 KO组), 以H1299作为对照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分析对照组和RGS17 KO组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标志物的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两组细胞FoxP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KCIP-1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 G蛋白信号传导调控因子17蛋白表达水平(0.71±0.11)明显低于肺癌细胞A549、H1299...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治疗肝细胞癌(HCC)的调控网络。方法125I粒子辐照HCC细胞(PLC/PRF/5细胞及HepG2细胞),通过平板克隆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辐照对HCC细胞的影响;以基因芯片筛选显著差异基因,采用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 (IPA)分析细胞信号通路及显著差异基因作用网络,并行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观察125I粒子的调控网络。结果 相比空白对照组,125I粒子组PLC/PRF/5及HepG2细胞的平板克隆能力均显著降低,PLC/PRF/5细胞内γH2AX荧光明显增加。125I粒子HCC细胞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被抑制,106个基因上调,276个基因下调。qPCR及蛋白质印迹显示,辐照后HCC细胞乙酰基转移酶2(ESCO2)和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表达下调,人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3(DDIT3)表达上调。结论 125I粒子治疗HCC的调控网络包括抑制Acute Phase Response Signaling、下调ESCO2表达使之无法及时修复细胞增殖时发生的DNA损伤,上调DDIT3表达、阻滞HCC细胞生长及下调DUSP1表达、诱导HCC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H2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对H22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Elivion^TM plus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60只小鼠分为A组:植入放射性粒子;B组:植入化疗药DDP;C组:植入放射性粒子和化疗药DDP;D组:正常对照组。结果^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和/或化疗后对H22肝癌肿瘤体积抑制率A、B、C组分别为43.8%、40.7%和58.3%;凋亡指数(AI)分别为(25.15±10.36)、(33.42±12.25)和(42.34±13.95),与对照组D组(20.45±14.54)比较,C组其凋亡指数(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0.0%、55.6%和36.4%,与D组100.0%比较,C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H22肝癌可有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联合化疗药,其凋亡作用更强;Survivin可能参与了其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PT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NSCLC细胞系(A549、HCC827、H460和H1299)和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行研究检测。转染ANGPT1真核表达质粒至A549细胞(pc-A...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软组织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软组织肿瘤共15个病灶(2个原发灶,13个局部复发或转移灶)行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单个病灶植入粒子60颗(7~80颗),粒子活度0.6 mCi(0.5~0.8 mCi),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PD)140~160 Gy.术后行质量验证.2个病灶质量验证不满意加行补充外照射,剂量为30、60 Gy,分次剂量2.0 Gy.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34个月).疼痛缓解率83%(5/6).术后2个月实际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 疾病稳定SD)为93%(14/15).1年及2年局部控制率均为83%.1年生存率72.9%,2年生存率62.5%,中位生存时间32个月.3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1例死于肺转移,4例死于全身多器官衰竭.1例植入粒子后皮肤破溃未愈合,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单独或联合外照射治疗软组织肿瘤尤其是复发和转移性软组织肿瘤有效,方法简单、易行、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6.
~(125)I粒子具有放射性低、精确度高、对周围正常组织创伤小及高度适形性等特点,可通过近距离照射杀伤癌细胞。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是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对于丧失手术治疗机会、体质较弱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NSCL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喹(CQ)联合125I粒子用于裸鼠肝细胞癌(HCC)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4只健康裸鼠,于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约1×107个HCC Hep3B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从中选择移植瘤大小接近的20只,随机分为CQ组、125I粒子组(I-125组)、CQ联合125I粒子组(CQ+I-125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每组5只,分别予注射CQ、植入125I粒子、注射CQ联合植入125I粒子及不作任何处理;对比观察4组移植瘤质量、细胞凋亡数量、LC3表达水平、CD31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Q联合125I粒子用于移植瘤的效果。结果CQ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大于I-125组及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CQ+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小于NC组(P均<0.05)。光镜下各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数及LC3表达按降序排列分别为CQ+I-125组、I-125组、CQ组及NC组,以及I-125组、CQ+I-125组和CQ组或NC组。移植瘤MVD在CQ组及I-125组均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在CQ+I-125组则小于NC组(P<0.01)。结论CQ联合125I粒子可协同抑制裸鼠HCC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人肝癌细胞裸鼠HepG2移植瘤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20个人肝癌细胞HepG2的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3个治疗组分别接受18.5 MBq、29.6 MBq、37.0 MBq的^125I粒子治疗,对照组不接受治疗。采用经皮肿瘤组织直接植入的方式分别将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各治疗组小鼠的瘤体内,每只小鼠瘤体内植入1粒^125I粒子。至治疗第28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各治疗组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周围广泛纤维化;对照组肿瘤细胞丰富,呈增殖样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各治疗组中Bax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治疗组中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并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Bcl-2、Bax阳性率及Bcl-2/Bax比值在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及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可通过下调Bcl-2/Bax的比值促进裸鼠HepG2肝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程度及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肺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 并观察lncRNA微小RNA(miR)-4453对肺癌放疗抵抗的影响。方法 H460细胞(大细胞肺癌细胞)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应用梯度增加X射线剂量法对H460细胞反复照射, 剂量分别为前3次4 Gy, 中4次6 Gy, 后3次8 Gy, 累积剂量60 Gy。照射完成后放疗抵抗株命名为H460R细胞。通过高通量测序, 筛选出亲本株H460细胞与抵抗株H460R细胞差异表达的lncRNAs。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 对H460细胞与H460R细胞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进行验证。对放疗抵抗细胞株H460R细胞分别转染干扰序列[小干扰RNA(siRNA)-miR-4453]和对照序列(siRNA-NC)。采用Transwell法分析H460细胞、H460R细胞、siRNA-NC细胞和siRNA-miR-4453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iRNA-NC细胞和siRNA-miR-4453细胞凋亡比例。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H460细胞、H460R细胞、...  相似文献   

10.
~(125)碘粒子植入治疗具有高度适形性,通过近距离照射肿瘤杀伤癌细胞,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综合介入治疗。本文对~(125)I粒子植入在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将40只接种T24人移形细胞癌株荷瘤裸鼠均分为高、中、低活度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0.9 mCi(33.3 MBq)、0.6 mCi(22.2 MBq)、0.3 mCi(11.1 MBq)和0 mCi(粒子不含核素)的125I粒子。检测并对比各组植入10、20天后90%肿瘤组织吸收剂量(D90)、抑瘤率(IR)、HE染色放射治疗反应分级(RRG)、凋亡指数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 125I粒子植入后10、20天,各组D90及IR均逐渐降低(P均<0.05),125I粒子周围5 mm以内肿瘤组织均见明显坏死,粒子活度越高、时间越长,坏死范围越大;同期各组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Bcl-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5)。结论 125I粒子能明显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7例,20例患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另外27例给予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进行生存分析,于术后1、2周检测肝功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者2例、胆道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2例,未发生放射性泄漏、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粒子条移位2例。单纯支架植入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58天(95%CI 135.96~180.04),279天(95%CI 189.59~368.4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72天(95%CI 115.29~228.47)和284天(95%CI 224.53~342.8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安全可靠、疗效肯定,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125I粒子植入或射频消融(RFA)对TACE术后甲胎蛋白(AFP)阳性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TACE术后AFP阳性的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其中41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A组),38例接受RFA(B组)。分别于治疗后1、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并检测血清AFP。结果术后1个月,2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术后3、6个月A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B组(P均<0.05)。A、B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A组AFP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125 I粒子植入治疗TACE术后AFP阳性中晚期HCC临床效果优于RFA,且降低AFP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60个病灶)患者的肝转移瘤病灶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行二线化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 60个病灶均顺利植入粒子,剂量分布均匀,共植入粒子1 995枚,平均每个病灶植入粒子(33.41±24.79)枚。术后不良反应轻,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术后1周肝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以奥沙利铂联合方案化疗6例,伊立替康联合方案21例。化疗3、6个周期后肝转移瘤病灶直径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4.6个月。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安全性好,近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VCS,其中23例接受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支架组)、17例接受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组);比较组间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率,以及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联合组与支架组临床成功率(94.12% vs. 91.30%)、并发症发生率(17.65% vs. 8.70%),术后1个月支架通畅率(100% vs. 91.30%)、2个月支架通畅率(100% vs. 82.61%),以及患者中位PFS(4.12个月vs. 3.83个月)和中位OS(22.44个月vs. 20.3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个月联合组支架通畅率高于支架组(100% vs. 78.26%,P<0.05)。结论 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治疗SVCS短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23个病变椎体)伴脊髓压迫且有严重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评价术前及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计算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率。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7~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随访期间无失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患者顽固性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12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保留率85.00%(17/20),神经功能恢复率30.00%(6/20)。术后3、6、12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100%、90%,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8.81%。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安全、可行,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动态观察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及联合化学治疗(化疗)对兔VX2肺癌的干预效果的价值。方法 将VX2肿瘤组织接种于3~4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右肺下叶,制成兔VX2肺癌模型。将30只模型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A组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植入25.9 MBq(0.7 mCi)125I粒子,B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顺铂7 mg/kg体质量,C组予以上2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对实验兔行全身PET/CT扫描,于右肺肿瘤部位及肝右叶勾画ROI,检测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肿瘤SUVmax/肝脏SUVmax(SUVT/L);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完成PET/CT检查后分别处死2只,治疗后第14天PET/CT检查后处死4只动物,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组间及A、B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治疗后第14天肿瘤最大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治疗后第7、14天,C组SUVT/L值较A、B组均降低(P均<0.05);A、B组治疗后第7、14天SUVT/L值均较治疗前降低,C组治疗后第3、7、14天SUVT/L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病理学检查发现3组治疗后肿瘤细胞均逐渐减少,A、C组炎症细胞及肿瘤坏死区较B组更多;C组治疗后第14天仅见少量肿瘤细胞,炎症细胞及纤维组织增多。结论 18F-FDG PET/CT可动态监测并早期评价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及联合化疗对兔VX2肺癌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CT导引下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机制。方法25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5例复查满2个月者25例,满6个月者15例,满8个月者5例,满10个月者2例,满18个月者1例。随访中发现3例患者分别在粒子植入术后8、10、18个月肿瘤复发,存活期均超过200天;复发部位多位于粒子分布稀疏区。其他未按时来复查者情况不详。结论粒子分布不均匀所致照射剂量相对不足、生存时间延长后放射性粒子逐渐失去活性以及未能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是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载~(125)I粒子链胃肠管长期留置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方法对11例晚期食管癌患者给予载~(125)I粒子链胃肠管长期留置,记录技术成功率,术前及术后2个月进食困难分级、食管病变最大层面的管壁厚度,统计治疗有效率及胸痛、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载~(125)I粒子链胃肠管,技术成功率为100%(11/11)。术后2个月时,11例患者进食困难均获不同程度改善,进食困难Stooler分级由术前的(3.55±0.52)级,降至(1.09±0.70)级;食管病变最大层面的管壁厚度由术前(21.65±4.50)mm,降至(11.38±4.20)mm,管壁厚度收缩率(48.89±10.50)%;治疗有效率为90.91%(10/11);均未见食管瘘、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回收的鼻肠管均未出现断裂、粒子丢失及移位。结论载~(125)I粒子链胃肠管长期留置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