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旭东  王维武 《世界科学技术》2007,9(1):119-122,128
本文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方面,探讨了现代中药研发中的文化碰撞现象与系统生物学思路。提出在世界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既要认识科技文化多态性的这样一个事实,又要以“疗效中心论”为基础,重视本土科技文化的发扬,不要盲目发展“高”、“精”、“尖”而忽视复方制剂的研究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我们还应大力发展系统生物学,使之与传统医学互补从而推动传统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好的现代中药研发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为基础, 探讨建立一个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体系, 用于研究外部干预系统(中药复方)与生物应答系统(人体复杂系统)之间“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的平台, 有助于全面、系统、深刻的揭示中医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 指导复方新药研发,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3.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ADME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中医的研究角度综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定义、研究框架、范围和方法论特点, 并以PBPK和PBPD 研究为实例, 详述了系统生物学方法论在药学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和进展, 阐明了系统生物学是还原论基础上的整体论。中医药是中医整体辩证理论指导下的复杂体系, 拟乘系统生物学之势将面对诸多基础问题的挑战, 然而中药ADME 性质的阐明将成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从而将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有力地衔接起来。本文中同时简略地综述了作者研究组在该领域的有益尝试, 结果表明中药的早期ADME性质研究方法将是揭开中药之谜并过渡到系统生物学水平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 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 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 发现基于生物网络及其调控, 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表明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可望成为符合中医特色, 又与当今科学前沿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海量生物信息获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系统生物学的湿干研究模式成为可能, 干性的计算机模拟和模型研究一般基于海量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如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湿性研究, 希望能获得高于每一单一数据的生物学知识和系统模型, 并能指导新的实验研究。从而形成循环上升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系统生物学湿干研究模式, 大大提升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生物复杂巨系统的能力和效率。一直以来, 传统中医药学的研究以临床诊疗实践为核心, 对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归纳、提升和再运用, 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成功模式。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 依据海量临床信息, 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基于数据的干性模拟研究, 革命性的提升传统中医学“从临床中来”再回“到临床中去”的能力和效率, 这是关乎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本文对中医临床湿干研究模式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提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体系, 并着重分析实现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湿干研究模式技术框架和初步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6.
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药学在医药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解读中药炮制的机制是中药炮制引领中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是探讨中药炮制增效、减毒、改变用药目的的机制。过去20年来,研究者们在现代系统生物学体系下对中药炮制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炮制引起的药性、药效的变化,常常使用到现代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谱效相关技术、生物光子辐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未能真正符合中医药“整体观”内涵。随着系统生物学平台的引进,多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中药炮制机制研究,在整体性上凸显优势。该文聚焦20年来现代系统生物体系下中药炮制机制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分析其中的局限性以及优势,指出整合系统生物学中多组学技术可重构中药炮制机制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系统生物学意义下的中药研发与药性理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研发过程与中医诊疗过程的一致性,中医药与系统生物学存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关系。作者利用中医药的思想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的系统学意义,建立基于药性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药学在医药学转型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遵循系统论和还原论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体内研究和体外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尝试提出包括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研究在内的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并结合中药复方的具体研究实例,对该研究体系指导下的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提出的复方研究体系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将有助于系统、深刻地揭示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中医药理论精髓(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过程中,所提出的中医药整合医学的发展背景和研究实践,从基于化学物质组学的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系统-系统”的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和临床系统生物学,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聚焦整合生物标志物群,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与自主创新,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化学生物学和仿人体微流控芯片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整合医学具体研究内容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虚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亦被不断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中医药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文章总结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药研究的情况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系统生物学逐渐受到关注。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将系统生物学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中医证候与系统生物学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总结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同时分析了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为从多学科、多视角进一步认识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基础和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亦被不断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度灵敏的核酸定量技术,在PCR反应体系中计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反应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高通量而且高敏感性等特点,极大地克服了原有PCR技术的不足,目前该技术已逐渐成为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在中医诊断、中医药理研究、中医证实质研究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表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方剂或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在组织、细胞及至分子层次上的作用机制,了解药物作用部位及靶点。探讨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为阐明其生物学本质提供了新思路。使我国传统中医药体系的科学性在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水平上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实时荧光定量PCR有望更广泛的应用于中医药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陆瑶  刘波  季宁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9):108-109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系统生物学在中药物质基础相关方面的应用(中医"证"模型的研究、中药制剂配伍规律、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出:①中药物质基础应加强中药整体性的研究;②借助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促进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从"黑箱"到"白箱"的转变,从本质上全面地阐明中药的物质基础.系统生物学应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模型来探索复杂生物,正是这些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给予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给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若干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代谢组学的形成、基本思想、特点优势、分析策略与技术以及在中医药若干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等进行分析与论述,并对其进一步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及揭示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和技术揭示中医药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雪 《中医药导报》2005,11(10):1-2,12
文章认为,对中医学的研究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应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的研究、整理文献、多学科共融、吸纳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等方法,逐步构建中医现代化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卓越的医学体系,具有完整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但其宏观、抽象和复杂等特性使得中医药学很难被国际主流医学界所理解和接受。人体系统生物学从整体出发,用"组学"手段研究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人体这一"超级生物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与中医药基于整体观的理念和方法论不谋而合,为中医药学与国际主流医学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可能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契机。因此,本文在总结人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技术特点与优势,及其在疾病、健康、中医药等复杂系统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体系统生物学为理论框架、基于功能元基因组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策略,有望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本草基因组学是中药学与基因组学的交叉学科,是涵盖药用生物多组学研究和中药与人体相互多组学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在药用模式生物、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分子鉴定和药用植物分子育种、药物体内过程组学、中药道地性和药性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重要文件的发布,中医药产业进入了全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复合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医药专业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该学科的建立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本草基因组学》课程,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草基因组学人才培养体系。该文从本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教学开展情况、教材编写背景、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展望方面进行阐述,为本草基因组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