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综合评估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分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及肺肾气阴两虚四组,观察1年前后患者肺功能、mMRC分级、CAT评分,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较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分级重且FEV1下降更明显、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重且程度进展快、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影响增加更显著,但肺气虚证与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与肺肾气阴两虚证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疾病程度及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不同中医证型、胸部高分辨CT ( higher 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分期及评分、肺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中西医结合规范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9例I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胸部HRCT影像分期及评分、肺功能结果,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结果 ILD中医证型平均年龄分布虚证高于实证、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年龄高于其他各组(P<0.05)。胸部HRCT分期越高,虚证占比增多,晚期以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最为明显(分别为30.2%、20.9%)。HRCT评分虚证高于实证,以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为著(分别为19.51±8.22HU、13.53±6.28HU)。肺功能指标FVC%、DLCO%下降程度虚证较实证明显,以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最为明显,均低于其他各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HRCT评分与肺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与DLCO存在强的负相关关系 r=-0.695,(P<0.01); 与 FEV1、FVC存在中等负相关关系 r=-0.402,r=-0.468(P<0.01);与 FEV1/FVC 、DLCO/VA 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 r=-0.364,r=-0.294(p<0.01);与TLC评分存在极弱的负相关关系或无相关。 结论 ILD患者中医证型与HRCT分期及评分、肺功能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其中肺肾气阴两虚证、肺肾气虚证的HRCT分期及评分较高、肺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慢性肾脏疾病3~4期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脾肾阳虚证86例(45.8%),阴阳两虚证42例(22.3%),脾肾气虚证26例(13.8%),脾肾气阴两虚证22例(11.7%),肝肾阴虚证12例(6.4%)。兼证中湿热证32例(34.0%),血瘀证11例(11.7%),湿浊证6例(6.3%),水气证3例(3.2%),风动证1例(1.1%),无兼证42例(44.7%)。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证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证(P<0.01)。脾肾气虚证中肥胖比例最高。病程>5年患者兼证发生率明显高于0~5年的患者(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是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肾功能等临床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肺功能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445例,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检查并进行分级;再使用自制调查表统计患者在研究期间的中医证候诊断情况。观察COPD稳定期患者的不同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不同肺功能分级下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肺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本次445例COPD稳定期患者共存在8种中医证候,共诊断出1 020频次,其中,最高的为肺脾气虚证224频次(22.0%),其次是肺肾气虚证221频次(21.7%)、肺气虚证196频次(19.2%),而出现频次最低的为脾肾阳虚证14频次(1.4%)、肾脾气虚证15频次(1.5%);不同肺功能分级的COPD稳定期患者各中医证候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气虚证与肺功能分级呈负相关性(P0.05),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肾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均与肺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分级为轻度及中度时,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及肺肾气虚证;肺功能为重度的COPD稳定期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及肺肾气阴两虚证,随着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分级的不断升高,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血瘀证、痰湿阻肺证、肾脾气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出现的频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常见证候及其特征.方法:收集九所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资料.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943例患者资料中出现了16种证候,其中肺气虚证的频率和构成比最高,分别为68.0%和17.95%.其次是肺肾气虚证,频率和构成比分别为44.2%和11.67%.而脾阳虚证、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最低,分别为2.5%和0.66%.COPD稳定期常见证候有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痰瘀阻肺证、痰湿阻肺证,并对其主次症特征作了分析.结论:COPD稳定期常见证候有7种,其中虚证类5种,即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实证类2种,即痰瘀阻肺证、痰湿阻肺证.常见证候中以虚证为主,可兼见实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牛津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08例,根据临床症候进行传统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牛津病理关系。结果 108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肾气虚36例(33.3%)、气阴两虚证40例(37.0%)、肝肾阴虚症25例(23.1%),脾肾阳虚证7例(6.5%)。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以肉眼血尿多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以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多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患者Lee氏分级较轻,以Ⅲ级为主(61.1%和67.5%);肝肾阴虚分级较重,以Ⅲ~Ⅳ级为主(92.0%);脾肾阳虚Lee氏分级最重,以Ⅳ~Ⅴ级为主(100%)。辨证分型与Lee氏分级显著相关(r=0.28,P<0.01)。内皮细胞增生(E)在气阴两虚证(20.0%)、脾肾阳虚证(28.6%)所占比例高于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8.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T2)在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100%),其次为肝肾阴虚证(64.0%),脾肾气虚证(25.0%)与气阴两虚症(30.0%)所占比例较低。脾肾阳虚证的牛津病理总积分最高为(12.57±2.51)分,其次为肝肾阴虚证(7.72±4.88)分,脾肾气虚证(4.05±3.79)分与气阴两虚证(5.08±3.91)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总积分显著相关(r=0.470,P<0.01)。脾肾阳虚证出现肾小球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新月体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预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周期中不同卵巢反应性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在本生殖中心行常规IVF-ET治疗的414例患者资料,按获卵数小同分为卵巢低反应组(获卵数≤5个,n=79)、正常反应组(6~15个,n=239)及高反应组(≥16个,n=96),对临床结局与获卵数、年龄、用药、激素水平、受精率及优胚率等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低反应组的临床妊娠率(25.3%)明显低于正常反应组(41.4%)及高反应组(43.8%)(P<0.05),而周期取消率(20.O%)明显高于止常反应组(2.9%)和高反应组(5.2%)(P<0.05).临床结局与年龄、获卵数、ET 日内膜厚度及ET优胚数显著相关(r分别为-0.145、0.150、0.141、0.215,P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 POI)伴睡眠障碍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间睡眠质量指数分布差异性,以期为POI伴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0例POI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选取满足睡眠障碍诊断的40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及性激素水平信息,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情况,分析POI伴睡眠障碍中医证型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POI伴睡眠障碍的主要中医证型为心肾不交证(41.98%)、脾肾阳虚证(22.22%)、肾虚肝郁证(20.99%)和肾虚血瘀证(14.81%),其中心肾不交证入睡时间最长,睡眠时间最短,更依赖于催眠药物,PSQI总分最高;心肾不交证与肾虚肝郁证睡眠质量最差;脾肾阳虚证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最高;各中医证型间F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2值由低到高分布为:心肾不交证、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多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8例不同病种不同证型的青春期功能性月经失调患者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垂体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的同步观察结果,全部病例孕酮均降低(P<0.05)。相火偏亢证PRL、E2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及肝郁湿滞证(P<0.05);脾肾气虚证E2低于正常(P<0.02),LH升高(P<0.05)且PRL、E2均显著低于相火偏亢证(P<0.05或P<0.01)肝郁湿滞证LH/FSH低于正常(P<0.05),而PRL、E2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筛选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五组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5例,同时选择健康人25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①红细胞参数:RDW: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V :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小板参数:PLT: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分别与对照组、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红细胞参数MCV/RDW、血小板参数PLT/MPV四种指标与慢性乙肝证型有一定相关性,以瘀血阻络型最甚、湿热中阻型次之,可作为慢性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探索高血压病临床辨证规律。方法:根据临床症候将63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女性多于男性(P〈0.05),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男性多于女性(P〈0.05)。平均年龄肝火亢盛型低于其他3型(P〈0.01),痰湿壅盛型低于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P〈0.05)。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体重指数高于其他两型(P〈0.01)。收缩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阴阳两虚型为主(P〈0.05),舒张压升高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为主(P〈0.05)。结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压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南阳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并分析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为调查对象,同时选择3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普通人群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及8种偏颇体质,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有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等5种体质类型。与普通人群比较,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三种偏颇体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3例(44.33%),阴阳两虚证92例(30.67%),阴虚热盛证75例(25%)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与气阴两虚型关系密切;阴虚质、湿热痰、痰湿质与阴虚热盛型关系密切;瘀血质、痰湿质、阳虚质与阴阳两虚型关系密切;各中医证候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根据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收集的资料,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诠释。结果:对64个四诊信息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64个公因子,提取其中特征根值〉1的18个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各公因子的症状组合进行初步诠释。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5个,其中病位类为肝、心、脾、肺、肾、胃、胆;病性类为气滞、热(火)、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提示的常见证候有16个,虚证类为肝阴虚、心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不固;实证类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胃气滞、胃火炽盛、湿热内阻、气郁痰阻、痰湿中阻;虚实夹杂类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结论:基于因子分析初步提取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辨证规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隋艳波  宋云飞  庄金龙  刘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17-118,121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常见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关系,为CHF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筛选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为以下四个证型:气虚血瘀证、气阴两亏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两组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常见中医证型的LVEF、SDNN、SDAN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亏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各证型间的LVEF、SDNN、SDANN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SD、PNN50在CHF各证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不同中医证型与HRV和心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HRV可以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甲状腺结节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为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疗效以及建立综合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方法:文献调研结合以甲状腺结节患者症状询问为主的问卷调查,提取证候要素,采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形成甲状腺结节的辨证分型模型,然后通过该领域专家咨询,建立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辨证分型标准。结果:30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证候要素经聚类分析聚为5类,通过专家咨询修正,第2、4类(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合并为脾。肾阳虚证,第1类为肝郁痰凝证,第3类为痰瘀互结证,第5类由“气阴两虚证”改为“阴虚内热证”。由主成分分析和专家平均排位情况确定每一类证型的主症和次症。这4种证型反映了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基本证候。结论:甲状腺结节的临床基本证候为肝郁痰凝证、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和阴虚内热证。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福州市各协作医院门诊随机抽取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93例,采用骨性关节炎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数据用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X^2检验。结果肾虚髓亏证、瘀血阻滞证出现频率在23%~33%之间,寒湿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牌肾亏虚证的出现频率在11%~16%之间,湿热痹阻证出现的频率不足4%,各证候出现率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证候后,3组证候之间出现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候分布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证候是肾虚髓亏证、瘀血阻滞证,多见证候是寒湿阻滞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亏虚证,少见证候是湿热痹阻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