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小关节错位较为常见,临床治疗手法多样。本文介绍三种坐位下的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椎小关节错位。1 抱头推法:适用于上颈段(C1,2)错位。C2棘突偏右为例,术者用右手拇指按C2棘突右侧,左手掌放在患者右侧颞部,左肘与患者嘴平。左上臂压患者左侧颞部,令患者头前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手法复位在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双侧小关节突交锁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例创伤引起下颈椎脱位伴双侧关节突交锁患者,先在C臂X线机监视下闭合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7-12 d再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果 12例均手法闭合复位成功,术中未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损伤症状加重。1例Frankel A级患者前路手术后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其余11例获随访5-18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A级7例恢复至B级3例、D级1例,3例未恢复;B级2例恢复D级1例、E1例;C级1例、D级1例均恢复至E级。X线显示片颈椎序列正常,植骨融合,无颈椎不稳。结论下颈椎脱位伴双侧小关节突交锁手法复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叶勇 《颈腰痛杂志》2012,(2):125-127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颈椎整脊手法治疗颈型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采用推拿配合颈椎整脊手法调整,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1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及颈椎生理曲度。结果 2组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体征积分比较、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配合颈椎整脊手法治疗颈型类冠心病优于单纯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4.
力学测量在评估颈痛及手法治疗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手法是治疗颈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短期缓解颈痛症状上有一定优势。近年来,运用不同类型的力学传感器及影像学设备配合计算机软件,研究人员发现了颈痛患者与正常人在颈椎活动方面的区别,分析了手法作用于颈椎的运动学、力量大小及相关结构应力应变等力学参数。对于这些生物力学问题的研究揭示了颈痛所导致的活动功能异常,反映了颈椎调整手法的安全性,并解释了患者颈椎的异常应力以及手法的调整作用。相对而言,这些研究与临床的结合度较低,而对组织内部应力应变的分析也较为有限,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认识颈痛、规范化手法治疗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证明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技术较常规前路复位技术在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的优势。[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6月采用Ⅰ期前路治疗牵张屈曲分离型双侧关节突交锁的86例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54例,女32例;年龄20~73岁,平均(40.1±5.6)岁。按照入院顺序分配到颈前路常规复位(44例)和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42例)。比较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椎体复位率,术后随访12~18个月,通过Frankel’s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颈椎脱位矫正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拉复位组优于常规复位组。两组术后Frankel’s评分、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撑开螺钉提拉复位技术操作简单、操作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术中椎体复位效果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同时可减少常规复位法中因撬拨或复位中关节弹跳引起的颈髓医源性损伤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较常规手术复位组有明显优势,中长期随访颈椎稳定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下颈椎损伤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在临床中较常见,多伴颈髓损伤,病情较重。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复位及植骨融合固定、牵引复位和手法复位,但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是否需要手术以及选择何种术式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脊柱的大部分功能由前柱承担,而颈椎骨折脱位则以前中柱结构损伤为主,因此对于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选择前路手术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军 《中国骨伤》2010,23(2):99-101
目的: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作用及对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位移指数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将收治的颈性眩晕1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治疗组男22例,女62例;对照组男24例,女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使用辨证中药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评分、颈椎动脉痉挛指数(RI)、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ADI),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有了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眩晕(2.75±1.01)分,颈肩痛(1.58±0.36)分,头痛(0.39±0.09)分,恶心、呕吐(1.58±1.30)分,耳鸣(0.48±0.32)分,旋颈试验阳性(0.59±0.21)分;对照组眩晕(5.68±2.02)分,颈肩痛(3.12±1.82)分,头痛(1.86±0.65)分,恶心、呕吐(3.25±0.69)分,耳鸣(1.64±0.61)分,旋颈试验阳性(1.79±0.67)分。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有了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颈椎动脉痉挛指数为0.54±0.07,对照组颈椎动脉痉挛指数为0.52±0.13;治疗组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为2.92±0.82,对照组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为4.50±1.32。结论:运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够准确纠正单个或多个椎体移位,恢复椎体的正常位置,减少和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缓解前庭迷路缺血,解除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手术治疗可复位的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复位的不稳定型上颈椎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近年来对6例可复位的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患者行颈2-3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 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颈椎弓骨折处愈合和颈2-3融合,而且颈椎功能活动良好。结论颈前路手术适合治疗可复位的不稳定型上颈椎Hangman骨折,手术方法相对安全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型颈椎病25例,其中5例行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 横突孔减压术,12例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下颈椎失稳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2例,5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颈间盘突出症11例,8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OPLL均行颈前路骨化韧带切除 椎间植骨融合;环枢椎旋转半脱位2例,行手法复位,环枢椎前脱位4例,行牵引复位,后路植骨融合术;1例颈部巨大脂肪瘤侵犯双侧椎动脉(VA)。36例行保守治疗,结果:疗效优60例,良17例,差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65%)。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应以稳定颈椎和VA减压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持续闭合复位结合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脱位引起的颈髓损伤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持续闭合复位结合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脱位引起的颈髓损伤136例.结果 本组获随访6~27个月,所有骨折脱位均闭合复位成功,没有发生颈髓损伤加重的现象.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4例,低钠血症9例,泌尿系统感染16例,呼吸道感染1例,异位骨化3例.结论 持续闭合复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矫正安全有效,结合颈椎前路手术固定,在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上有效,利于护理和脊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症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自1992~1997年共收治患者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2~76岁。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患者端坐位,施术者立于患者背后,对患者移位的颈椎施行拔伸,使移位的颈椎复位。(左右、前后、旋转移位)。(2)颈前注射:取5ml注射器抽取灯盏细辛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各2ml混匀,在患者颈前位置,气管两侧,颈动脉内侧上、中、下三点为注射点,与颈前三大交感神经节相对应,直刺至颈椎横突上,每次2针(左右对称各一针),每针剂量视病人对注射反应强弱定为05~2ml。(3)小针刀剥离加上述…  相似文献   

12.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4 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颅骨牵引复位的方法.方法 对48例急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双侧37例、单侧11例)行颅骨牵引、颈椎屈曲位渐进性增加重量持续牵引,在C型臂X线机下适时辅以手法复位.结果 复位成功43例,5例未成功复位.复位后脊髓损伤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加重表现.结论 急性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采取屈曲位渐进性增加屈曲角度及牵引重量并适时辅以手法复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颅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的疗法。方法对21例创伤性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I检查。结果21例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MRI示:6例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自动回纳,4例不变;3例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不变,另1例变为椎间盘突出。结论对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辅助手法复位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方法 17例下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经颅骨牵引未能复位,采用前路手术切除损伤椎间盘减压,持续牵引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融合内固定。结果 17例均在术中辅以手法复位成功。手术时间70~130 min,出血量50~110 ml,未输血。术后无神经症状加重,术后1~2周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改善。1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13个月。随访X线片提示椎体间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良好,植骨均在3~6个月内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经前路手术辅助手法复位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推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雷 《颈腰痛杂志》2000,21(1):56-58
目的:本文介绍以卧位牵引侧扳法为关键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作用原理。方法:通过设立对照组,以该法治疗的10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治疗组,以传统推拿手法、颈椎牵引法治疗的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两组作痊愈率对比。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结论:卧位牵引侧扳法比坐位板颈法具有更好的疗效,更安全,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7.
手法整复颈椎致脊髓损伤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法整复颈椎治疗“颈椎错位”是常用的方法 ,但由于医者手法应用不规范、不正确导致严重的脊髓损伤时有发生。作者接诊 2例脊髓损伤病人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例 1,男 ,4 2岁 ,因颈背部发僵疼痛 ,到某个体骨伤科医院就诊 ,诊为“颈椎错位”,给予推拿复位。整复后即感局部不适减轻 ,一天后 ,疼痛加重 ,并出现颈部转动不灵 ,第五天颈背部疼痛剧烈而来就诊。查体 :颈部各向运动均受限 ,颈项肌肉压痛明显 ,肩胛区间压痛 (+++) ,放射感不明显 ,双上肢痉挛性疼痛 ,麻木。上、下肢肌力 +级 ,肌张力增强 ,腱反射活跃 ,病理征 (- )。给予对症处理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介绍以卧位牵引侧扳法为关键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作用原理.方法:通过设立对照组:以该法治疗的10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治疗组;以传统推拿手法、颈椎牵引法治疗的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两组作痊愈率对比.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结论:卧位牵引侧扳法比坐位扳颈法具有更好的疗效,更安全,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颈椎脱位患者早期复位结合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行闭合复位(颅骨牵引复位和在全麻下行闭合牵引复位)以及前路开放撬拨椎体复位,并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64例。结果闭合复位成功54例,其中颅骨牵引复位33例,全麻下闭合手法牵引复位21例;在前路手术中牵引下行旋转撬拨复位成功10例。48例患者获8~30个月随访,颈椎复位完全,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出,神经损伤均有恢复,脊髓F ranke l分级平均提高1级。结论早期复位结合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手术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恢复颈椎的序列,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入,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结果42例完全复位,3例完全减压。4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8个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植骨融合,均未发生钛板及螺钉松动与断裂等并发症,且颈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减压、颈椎序列的良好恢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善及即刻颈椎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