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铜绿假单胞菌在住院新生儿败血症中感染情况.方法 对20例住院新生儿败血症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进行血、细菌学检查,观察其治疗情况.结果 新生儿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后并发症较多,确诊后应及早联合应用抗生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新生儿易发病,抗生素联用辅以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铜绿假单胞茵对头孢吡肟和其它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应用SCEPTOR系统和纸片法进行药敏测定。结果 50株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率较高,对13种试验药物,耐药率40%以上有8种,头孢西丁等3种达100%,最低是亚胺培南为14%,平均为58.8%。结论 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率较高,故主张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3.
李红 《中外医疗》2008,27(17):22-23
目的 了解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性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07年我院各科临床标本,分离培养铜绿假单胞茵并做药敏鉴定,分析其耐药性的变化.结果 共检出26株铜绿假单胞茵.进行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等抗生素的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为甚,其耐药率高达96.15%和84.62%.结论 要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性检测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廷缓耐药菌株增加.  相似文献   

4.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阿奇霉素标准品用生理盐水配成不同的浓度,与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作用,6d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的情况。结果未用阿奇霉素的硅胶片上可见较厚的生物被膜形成,而应用阿奇霉素后可见生物被膜较对照组薄且有碎裂,其变化与阿奇霉素的浓度相关。结论阿奇霉素可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茵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茵检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茵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防治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生儿VAP的病原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26例新生儿VAP的临床资料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 .结果 本组新生儿vAP的发生率为55-1%.革兰阴性杆菌是新生儿VAP主要致病茵,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茵、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为主.药敏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茵对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 铜绿假单胞茵、克雷伯茵、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是新生儿vAP的主要致病茵,耐药率高,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条件致病菌.其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环境。是医院内感染的最主要病原菌,医院内环境及用具多有本菌污染。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常可导致血行播散,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现将我院1997年9月至2001年9月收治的铜绿假单胞菌150例肺部感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4株铜绿假单胞茵进行鉴定,并采用WHO推荐的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茵对环丙沙星、先锋必、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敏感率较高,对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的敏感率为0%。结论:临床上应用抗生素要有针对性,滥用或使用不当会给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8.
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是慢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多见于院内感染,对于原有心肺疾病、年老体弱、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均易致病,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相当困难,病死率为31%-35%,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性肺炎则高达80%-90%。我科于1999年7月成功治愈1例气管切开术(以下简称气切术)后合并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人,现浅谈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IPM)铜绿假单胞茵的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E-test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产金属酶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茵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茵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茵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大多数表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茵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 目前从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茵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在我院的感染现状、产金属酶情况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茵药物的耐药监测,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方法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检测其耐药性。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茵产金属酶。结果分离的136株铜绿假单胞茵中耐亚胺培南的菌株有85株(占62.5%),其中产金属酶的有22株(占16.2%);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干部病房、呼吸内科、脑外科;IRPA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茵(Imipenem susceptible Pseudomonas aeruginosa,ISPA)耐药性有明显差异。结论IRPA对抗茵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ISPA且呈多重耐药,产金属酶是铜绿假单胞菌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之一。加强监控和优化使用抗生素,控制IRPA在院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PA)在千佛山医院院内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采集本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确诊的368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茵以痰标本中分离最高,占65.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占52.7%);其中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较敏感,耐药率依次是15.6%、17.8%、22.8%、25.6%;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高度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临床应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孙俊 《中原医刊》2011,(13):50-5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谱的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珠海黑马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和做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342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来自痰标本的有279株(占81.6%),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严重。结论铜绿假单胞茵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要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提高对非铜绿假单胞菌属严重感染的认识。方法对经血细菌纯培养阳性证实的非铜绿假单胞菌属败血症61例进行分析。结果①男43例,女18例,年龄4天~54岁。②38例(6229%)为院内感染,继发于严重基础病;23例(3771%)为院外原发感染,其中15例(6521%)合并肺炎。③60例(9836%)有发热,15例(25%)有中毒性休克。④血WBC在(20~281)×109·L-1之间,>100×109·L-1者50例(8196%),中性>075者40例(6557%)。⑤嗜麦芽假单胞菌41例,类产碱假单胞菌10例,恶臭假单胞菌6例,洋葱或施氏假单胞菌各2例。⑥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耐药率高达3684%~6666%。⑦37例(6065%)治愈出院,8例自动出院,16例(2622%)死亡,9例死于中毒性休克,7例死于原发病。结论非铜绿假单胞属败血症是近几年突出的严重院内感染,细菌多重耐药,病原治疗是一个难题,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患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27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临床及病原菌特点。方法:调查了1998年1月-2000年12月间因患恶性肿瘤在我院住院后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共128例,对其中27例败血症的临床及感染的病原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并发败血症的原发肿瘤中以急性白血病最多见(70.40%),其次为肝癌(11.1%)。其中26例(96.3%)败血症发生于化疗后,发生感染时的中位白细胞数为1.0-10^9/L.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大肠杆菌。27例败血症的治愈好转率55.6%,病死率33.3%。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败血症主要发生于化疗后,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接受化疗后,白细胞减低是导致败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为主要感染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病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院内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已成为下呼吸道院内感染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被感染者病情严重,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不易被呼吸道防御机制杀灭,使治疗非常困难,病死率可达30%以上,绿脓杆菌败血症性肺炎病死率则高达80%~90%。报告3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并作药物敏感性测定(药敏)、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送检标本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分离培养的366例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进行标本统计和资料分析。结果临床各儿科和新生儿科检出的366例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构成如下,呼吸道标本284例,占77.6%;粪便9例,占2.5%;血培养42例,占11.5%;尿液7例,占1.9%;各种创面及脓性分泌物16例,占4.4%;体腔积液8例,占2.2%。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但要考虑细菌的污染与定植;其次是败血症,亦是引起儿童泌尿系统与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李恩敬 《广州医药》2005,36(2):71-74
目的了解我院细菌培养的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方法我院2004年1~12月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菌种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率。结果大肠埃希茵、铜绿假单胞茵、全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常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茵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对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敏感,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性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左旋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敏感性较低。结论及时进行病原茵药敏试验,是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生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实验室中,铜绿假单胞茵的分离率几乎均占首位,由于其耐药率逐渐上升,治疗效果不理想,受到院感工作者、微生物检验人员的高度关注.围绕着铜绿假单胞菌的科研课题、文章亦占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茵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归类,以及对10种抗生素耐药检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以痰、尿液、伤口分泌物、血液居多,分别为37.71%、13.98%、9.75%、7.20%。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链霉素三种抗生素最为敏感,分别为91、43%、76,64%、73.2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分布极为广泛,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高。  相似文献   

20.
王坤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5):580-581
目的:分析我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01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茵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菌种鉴定采用康泰BIO-KONT20E肠杆菌鉴定系统。结果:我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达65.2%,耐药情况为:舒普深22.7%、泰能19.8%、丁胺卡那霉素58.4%、头孢、氨苄青耐药更加严重。结论: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严重,且耐药形势比较严俊,建议根据药敏结果,采用有效药物单一或联合疗法,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