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14年不同血清群脑膜炎耐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及菌群分布和变迁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6~201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NNDRS)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监测工作总结报告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微软公司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Excel)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2006~2014年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 5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47/10万;实验室确诊病例中A、B、C、W135、其他及不可分群流脑病例分别占26.08%、10.38%、44.81%、3.54%、15.19%。全国检测出A、B、C、W135群流脑病例的省分别有29个、22个、26个、12个;1岁人群在2006~2009年以A群病例为主,2010~2014年以B群病例为主;1~6岁、7~12岁及12岁人群均以C群病例为主。A群流脑病例构成比总体呈减少趋势,C群流脑病例构成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B群和W135群均呈上升趋势。70%的省份检出B群病例,83%的省份检出C群病例,38%的省份检出W135群病例。结论中国流脑优势流行菌群已从A群向C群变迁;流脑病例流行菌群构成正在向多元化发展。随着各地监测质量及实验室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实验室确诊病例将得到鉴定,各菌群流脑病例的构成和地域分布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来宾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带菌状况,揭示优势菌群,评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风险,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5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至少调查200人。每个调查对象采集1份咽拭子,共采集1311份咽拭子进行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结果2011年,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8.54%,其中B群占31.25%,W135群占15.18%,C群占1.79%,A群、X群、Y群各占0.89%,不可分群占49.11%;青年人带菌率高于少年儿童,男性带菌率高于女性。同年来宾市发生的3例流脑均为W135群。结论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以不可分群菌株为主,可分群菌株中以B群和W135群为优势菌群;W135群为来宾市流脑的主要流行菌群,应在继续推行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une,MenV)接种的同时,加强W135群MenV的接种,以期有效预防控制流脑疫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重点监测省及国家级监测点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监测现状,为预防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重点监测省及监测点上报的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200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0.2/10万,重点监测省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261例);监测重点省<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45/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25.35%和41.31%。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44.83%,C群Nm占41.38%;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7.76%,B群Nm占48.68%,C群Nm占17.11%;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36%,C群为58.67%。结论流脑流行菌群仍以A群Nm为主,C群Nm检出增多;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了解流脑流行现状,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9年辽宁省流脑发病数据。结果 2006-2019年辽宁省共报告流脑病例18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30 1/10万,死亡28例,年死亡率为0.004 6/10万,病死率为15.30%。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主,11月至次年5月报告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9.0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52.46%。2006-2019年共检出明确脑膜炎奈瑟菌(Nm)分群病例11例,A群最多(81.82%)。从密切接触者分离到Nm 54株,A群最多(66.67%)。结论 2006-2019年辽宁省流脑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强儿童流脑监测工作,做好实验室检测,提高Nm检出率,关注菌群变迁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5.
许燕  孙翔  吴昀  陈强  汤奋扬 《现代预防医学》2022,(17):3086-3089
目的 分析江苏省1950—2020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发病趋势及菌群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1950—2020年江苏省流脑病例监测数据,并对各时期流脑发病特征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950—2020年江苏省流脑报告病例1 067 148例,在1965年、1959年、1977年,经历了3次流行高峰,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脑发病率下降明显,2006年以来,流脑发病率一直处在0.1/10万以下。2006—2010年,流脑病例C群比例为50.77%,A群为32.31%,B群为1.54%。2011—2015年,C群占33.33%,A群占20.00%,W135群占20.00%,B群占6.67%,其他及不可分群占比15.38%,2016—2020年,C群进一步减少为16.67%,A群减少至8.33%,B群比例增加至25.00%,W135群比例为16.67%,其他及不可分群上升为33.33%。结论 江苏省流脑疫情维持在低位,菌群由以C群为主,向B群为主变迁,其他及不可分群比例显著上升。流脑防控局面发生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O%,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2003—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种属及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por A基因分型研究;并对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进行种属、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及MLST分析。结果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共检测出B群5例,C群14例,W135群2例;MLST结果显示除1例没有所属的克隆群外,其余16例标本均属于ST-4821克隆群;6株Nm菌株的por A基因分属于不同的型别。结论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以C群为主,B群流脑呈现增长趋势,本省首次出现了W135群流脑病例,病例大都为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提示应加强本省Nm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5-2008年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带菌状况、抗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并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计算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结果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1.40%,B群所占比例为91.80%,健康人群A群流脑的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70.73%,C群为31.39%,3岁以下幼儿A群和C群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10%和21.24%,均低于3~14岁儿童(71.55%和3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6.69和21.69,P0.01)。结论四川省Nm带菌以B群带菌为主,3岁以下儿童流脑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山东省2007/2008年度(2007年10月~2008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情及健康人群带菌调查结果,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菌群分布、变异状况及耐药特征。方法用Nm双抗培养基,对采集的脑脊液及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脑脊液及血清标本辅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2007/2008年度,从流脑病例及接触者分离到Nm7株,其中B群3株,C群4株。健康人群2323人中带菌者44人,带菌率1.89%;其中A群11株(占25.00%),B群16株(36.36%),C群4株(9.09%),其它血清群13株(29.55%)。以15~19岁带菌率最高,为5.74%;性别、地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C群Nm表现不同耐药特征。结论目前流脑疫情以C、B群为主,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其次为A、C群。应在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基础上,继续加强流脑病原学及耐药特征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济南市1991-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方法 收集济南市1991-2018年疫情资料、2007-2016年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AMES)监测数据和2008-2018年健康人群带菌状况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1-2018年济南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22例,年均发病率为0.07/10万;发病季节高峰期在1-5月(占80.32%);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3.11%),15岁以上病例构成逐年增加;职业构成主要为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2007-2016年AMES监测系统检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共33例,占报告病例的1.17%,其中B群20例,C群10例,W群1例,不可分群(NG)2例。2008-2018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共检出34株流脑菌株,A群流脑菌株6株,B群5例株,C群8株,X群2株,Y群1株,W135群5株,NG7株,平均阳性率为0.89%。结论 济南市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脑优势菌群已发生变迁,现阶段控制以B群为主的发病流行,成为流脑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携带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3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以按年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分离培养Nm。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年共监测28 447人,分离到293株Nm,总带菌率1.03%;石家庄和邢台为Nm"高高"聚集区;15~24岁年龄组带菌率较高;Nm中不可分群者占45.05%,B群占14.33%,C群占12.63%,W135群占12.29%。结论建议继续加强健康人群Nm携带情况的监测,结合人群、地区分布特点及菌群变迁趋势,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流脑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14 - 201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特点及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 - 2015年江苏省流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ELISA法进行流脑抗体的检测,咽拭子用于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结果 2014年的发病率为0.06/100万,死亡率为0.013/100万,2015年发病率为0.05 /100万,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有明显的季节分布;2015年流脑A群Nm抗体阳性率为80.53%,抗体效价GMT为1∶36.12,基础免疫成功率为81.90%;C群Nm抗体阳性率为70.20%,抗体效价GMT为1∶6.45,基础免疫成功率为81.50%;脑膜炎奈瑟菌的总带菌率为10.07%,其中B、C群共占52.63%。结论 江苏省流脑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脑低滴度抗体水平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应加强儿童免疫监测,同时应加强B群和C群流脑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州省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贵州省流脑的发病资料,并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2011-2013年共报告流脑病例31例,死亡5例,发病率0.025 9/10万~0.034 4/10万。3、4月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是黔西南州、毕节市和遵义市;发病年龄为5月龄~16岁,发病年龄中位数9岁;学生占61.29%,散居儿童占35.48%,农民占3.23%;未完成脑膜炎球菌疫苗基础免疫、否认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的占93.55%。实验室病原分群C群占66.67%,A群占33.33%。全省2011-2012年未发生流脑聚集性疫情,2013年发生2起聚集性疫情。结论贵州省流脑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显著,A群、C群脑膜炎奈瑟菌是全省流脑主要的致病菌群,应重点提高学生和散居儿童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Nm为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3个血清群,致病的血清群主要为A、B、C群,Y、W135群的发病在一些国家有增加趋势。A、B、C、Y、W135、X群都可引起爆发,但以A群最常见,且常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特别是在非洲流行带地区。1临床表现与诊断Nm感染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如肺炎、关节炎、菌血症、脑膜炎等,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1]。流脑潜伏期为2~10d,一般3~4d。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山东省2006/2007年度(2006年10月~2007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 对网络直报的流脑疫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山东省2006/2007年度流脑发病34例,发病率0.037/10万,比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减少45.16%;死亡6例.同比减少40.00%.病例分布在12个设区的市;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5.62%;≤29岁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4.11%;在1个市1所学校发生聚集性流脑疫情.在流脑病例中分别检测出A、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1株和3株;在健康人群中检测出A、C群Nm各3株.结论 应采取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开展流脑病例、健康人群流脑带菌和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8~2013年由C群脑膜炎耐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8~201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单病/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16.0及微软公司办公软件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2008~2013年流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031/10万,其中C群流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0032/10万。C群流脑病例占实验室确诊流脑病例总数的47.59%,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北、江苏、湖北和广东省,其中安徽省C群流脑病例数占全国C群流脑总病例数的37.35%;10~19岁C群流脑病例占C群流脑病例总数的51.75%;学生C群流脑病例占C群流脑病例总数的56.81%。75%的A、C群流脑病例可出现发热、急性发病、头痛或者呕吐,50%的A、C群流脑病例出现高热;60%的A、C群流脑病例出现恶心、颈项强直或皮肤瘀点瘀斑;出现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病例较少。各单项临床表现及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在A、C群流脑病例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2008~2013年流脑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预防控制流脑取得显著成效。全国8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出C群Nm引起的流脑病例,45%实验室确诊流脑病例为C群病例,C群流脑有向全国逐渐蔓延之势。C群流脑青少年高发的年龄特征仍然存在。C群流脑病例临床表现及CSF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均不比A群流脑病例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血清群分布及变迁趋势,C群Nm菌株的分布特征和Nm菌株的耐药性。方法2004~2005、2005~2006年度共收集送检菌株1 125株,均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群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 125株送检菌株中,经鉴定Nm菌株为892株,菌株送检有效存活率为79.29%。2004~2005年度有效存活572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26.0%,B群28.6%,C群14.9%,其它血清群11.0%;2005~2006年度有效存活325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33.1%,B群14.3%,C群26.3%,其它群4.8%。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分离到C群Nm菌株,其中15个省发现C群流脑病例。A群和C群Nm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结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工作,提高Nm监测中有效菌株的数量,密切关注C群流脑扩散趋势,及时监测Nm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菌群分布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流脑病例,对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液进行增菌后分离培养、鉴定,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按照国标(GB16884-1997)方法进行培养、鉴定;双份血清检测采用ELISA方法。结果:从病例中分离到8株流脑菌,A群6株,占75%,B群2株,占25%;11例抗体呈4倍增高,A群5例,占45.5%,C群6例,占54.5%。从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流脑菌40株:A群29株,占72.5%;B群1株,占2.5%;C群4株,占10.0%;W135群1株,占2.5%;未定型5株,占12.5%。而流脑的发病数大幅下降后,以1~7岁组下降明显,大年龄组发病比例增加。结论:我省流脑仍以A群为优势菌群,但2004年以后出现C群病例,且流脑发病年龄后移,应密切注意C群流脑扩散趋势,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流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抗原性不同,可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A、B、C、Y及W135群,A群及C群是引起脑膜炎流行的主要血清群。2011年4月21诸暨市发现1例成人W13群流脑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贵州省2012—201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实验室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集2012—2014年流脑疑似病例急性期脑脊液、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和急性期抗凝全血,首例病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脑脊液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和脑膜炎奈瑟菌(Nm)特异性DNA片段检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Nm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分离出的菌株用E-test浓度梯度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2012—2014年贵州省流脑实验室共收到33例60份疑似流脑病例标本,其中急性期血清采集率最高,占84.55%,其次为脑脊液标本,占54.55%。在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1份Nm A群抗原和4份Nm C群抗原,阳性率为27.78%。血清标本中检测到1例病例恢复期血清Ig G抗体出现4倍升高。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2株A群和1株C群Nm菌株,阳性率为4.84%。分离到的Nm菌株对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不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敏感。同时监测到一例病原为肺炎链球菌的脑膜炎病例。结论贵州省Nm病例实验室监测质量不高,需加强对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病原标本的合格采送及对病原标本初步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