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SYSMEX CA7000与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随机选取30例患者新鲜血浆,分别在CA7000和CA1500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II)进行比对研究和偏倚评估。结果:PT、APTT、FIB、TT、D-II在CA1500和CA7000两台仪器上的最大偏倚均小于1/2EQA医学允许总误差,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PT、APTT、FIB、TT、D-II在两个不同检测系统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2,同时在两台仪器上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7000与CA1500对PT、APTT、FIB、TT、D-II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当实验室同一检测项目存在2种以上分析系统时应定期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实验,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CA-50半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早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不显著;中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值差异显著;晚期妊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差异显著.结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体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6月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妇女100名,作为对照组。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在STA-R-EVOLUTION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分析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分娩前需要动态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抢救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3管标本并进行低温离心分离血浆。观察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在PT、APTT、FIB、TT检测结果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8 h后的APTT、TT、PT、APTT检测结果均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FIB检测结果在冰箱、室温保存以及即时检测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凝血真空采血管质量不同,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依据检测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标本在采集2 h内进行检测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血瘀模型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蝙蝠葛酚性碱对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g)的影响.结果:蝙蝠葛酚性碱能明显延长PT、APTT及降低Fg含量(P<0.05,P<0.01).结论:蝙蝠葛酚性碱对凝血纤溶系统有影响,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颅脑损伤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分别用中勤世帝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PT、APTT。结果轻度、重度颅脑损伤患者PT、APT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重度颅脑损伤患者PT、APTT与轻度损伤患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神经外科医师在处理颅脑损伤患者时,应时刻注意颅脑损伤所造成的凝血功能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伤情恶化,及时检测凝血指标,尽早对异常改变进行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抽查同期住院分娩的54例糖耐量正常孕妇作为对照,分析两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APTT、FIB水平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L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GDM血栓前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被蝮蛇咬伤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3例被蝮毒蛇咬伤患者,在被毒蛇咬伤后就诊未治疗前,采集静脉血检测D二聚体(DD)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并与23例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蝮蛇咬伤组PT、APTT、TT、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及FI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被蝮蛇咬伤后,检测患者DD及常规凝血指标,可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瘀血舌象与PT、INR、APTT、FIB四项凝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用Sysm 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77例正常人群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结果: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P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17,P〈0.001);瘀血舌象组、非瘀血舌象组的APTT均比正常组显著缩短(P〈0.001,P〈0.017);非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7);瘀血舌象组FIB水平显著高于非瘀血舌象组(P〈0.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而糖尿病血瘀证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升高可能是其出现瘀血舌象的病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65例待产妇女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水平,并与185例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育龄妇女进行对照。结果待产妇女的PT、APTT、TT均较正常非妊娠期育龄妇女明显缩短(P均<0.01),FIB水平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P<0.01)。结论待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1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14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PT、APTT、Fbg和DD相应与对照组的PT、APTT、Fbg和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哮喘血瘀证的凝血功能状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哮喘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探讨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哮喘中的意义.方法:检测40例哮喘病人的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哮喘组病人的APTT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P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TT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活血化瘀在中医治疗哮喘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血宁胶囊有效部位(JXN-C)凝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经血宁胶囊治疗出血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JXN-C对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CT)的影响(载玻片法和毛细玻管法);(2)JXN-C对家兔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的影响;(3)测定血小板计数(platel et,PLT)和血浆复钙时间(plasma recalcification time,PRT)。结果 JXN-C高剂量(9g生药/kg)可明显缩短凝血时间(CT)和凝血酶时间(TT),可缩短自加Ca2+至纤维蛋白形成的时间即血浆复钙时间(PRT),表明具有较好的凝血作用。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缩短的趋势,对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也有增加趋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血宁正丁醇提取部位C(JXN-C)具有较好的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肝硬化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5例,C级13例。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全部入选对象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7mL,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0.3mL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高,而肝硬化组FIB较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级APTT、TT、FIB均高于B级,PT低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级APTT、TT、PT均低于C级,FIB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T、TT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且其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密切,凝血四项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对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采取门诊患者空腹静脉血标本30例,无黄疸、脂血和溶血,即刻以3000r/分钟离心10分钟,分离乏血小板血浆,上机测得的结果分别与在室温(20~25℃)和4℃放置2小时、4小时、6小时的血浆标本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无论在室温下还是4℃冰箱,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随血浆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延长,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不受放置时间和贮存温度的影响。结论:凝血四项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和分离血浆,及时检测,2小时不能及时检测的将分离的血浆密闭保存于4℃冰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瘀血舌质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52例患者根据辨证分为瘀血舌质组21例和非瘀血舌质组31例,测定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瘀血舌质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非瘀血舌质组显著缩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降低,纤维蛋白原(FIB)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肺癌瘀血舌质可以反映肺癌血瘀证存在,凝血功能检测可以丰富肺癌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大黄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日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第7日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黄对SAP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