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肿瘤患者的并发症的护理与防治,探求最合理的留置PICC导管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160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并观察。结果: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60例,顺利完成化疗,留置时间32~180d,平均74d。结论:外周静脉PICC化疗具有维持时间长,置管成功率高的特点,可降低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黎梅 《大家健康》2016,(3):287-288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25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25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春梅  袁增 《中外医疗》2012,31(34):154-155
目的观察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和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B组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患者在置管后的并发症及置管保留时间等情况。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保留时间长,且在肿瘤护理方面出现的并发症明显低于采用一般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方面应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延长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陈英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38-1139
静脉输注药物已成为目前最普遍的给药途径,据吴勤统计,70%以上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注射治疗。静脉输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改进,包括外周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穿刺以及留置针静脉穿刺输液法。在肿瘤护理工作中,化疗药物刺激以及因反复穿刺造成的机体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而且使肿瘤治疗不能顺利进行。笔者通过实践和观察,发现PICC(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肿瘤患者及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老年病人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以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方法 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54例肿瘤及老年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应用PICC导管54例,插管成功率为98.15%,留置时间10 d~1年.平均置管时间107.53 d,除1例导管材质过敏外,均完成治疗.结论 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安全、简便、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等优点,减少了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及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56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56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作为一种静脉化疗途径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深静脉置管术相比,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无痛、安全、有效并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劣,就二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日—2012年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配合便携式微量泵在肿瘤患者持续输注化疗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96例持续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40例,观察组给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后应用便携式微量泵持续输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对照组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密闭式输液法进行持续化疗(5-氟尿嘧啶).结果 观察组156例肿瘤患者均按预定给药时间、给药浓度顺利完成静脉持续给药,输注过程中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应用中心静脉置管配合微量泵能使化疗药物的浓度和剂量精准恒定地进入体内,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苏玲 《中外医疗》2011,30(35):81-81
目的比较脑水肿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时不同的静脉给药途径对病人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人均予常规综合治疗及甘露醇降颅压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给药途径,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输液给药途径。比较2组患者使用甘露醇的疗效,静脉炎发生率,药液外渗率。结果采用中心静脉置管途径给药的患者比采用外周静脉留置输液给药途径的患者病情恢复快,静脉炎发生率少,药液外渗率低。并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护士的工作效率。结论经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输液,甘露醇药液可直接进入大血管,促进药物吸收,提高临床疗效,避免静脉炎发生,减少药液外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道术后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将80名胃肠道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46人),另一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34人),比较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和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操作时间、并发症及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舒适度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0.01,P<0.05,P<0.01).结论 在胃肠道手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建立静脉通路,预防静脉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10-113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静脉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94例)和观察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2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197.64±96.73)d,对照组为(95.01±34.23)d,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对照组为14.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显著延长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周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Z1):163-164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的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我科34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34例,置管前后给予护理,插管成功率为94.1%,留置时间7 d~96 d,平均置管时间为72 d.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了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PICC)导管在化疗患儿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60例化疗患儿采用肘前外周静脉穿刺,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内,观察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置管成功率100%,无感染或因并发症拔管者,导管留置时间120~365 d。结论化疗患儿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进行化疗,可以减少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及恐惧心理,减少和(或)避免药物外渗,提高患儿依从性,同时降低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潘雪勤 《吉林医学》2011,(11):2270-2271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胃肠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为108例胃肠肿瘤患者实施PICC留置管,给予药物化疗。结果:108例患者PICC管留置成功为98%,留置时间15~145 d,平均80 d,患者均顺利完成1~5个疗程化疗。结论:PICC置管成功率高,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确保患者化疗顺利进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且操作简单,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系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护理工作量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及白血病化疗患者,但PICC置管术术后常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增加患者痛苦,严重的导致拔管。因此,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我科采用微波热疗治疗PICC置管术所致机械性静脉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目前,PICC已成为肿瘤患者、静脉高营养患者和危重症患者重要的给药途径。行PICC置管可最大程度保护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B超引导下置管技术的开展已经为越来越多患者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通路,但B超引导下置管易引非炎性渗液。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导管,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操作快速、简便、创伤小,可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防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掌握正确操作技术,合理用药,严密观察,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能够为需要长期输液且静脉条件差的患者提供良好的静脉通道,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从而充分发挥PICC置管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血标本采集、静脉高营养,肿瘤病人的周期性化疗以及老年病人与新生儿患者.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许多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刺激性,而且患者需要多次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