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O—LDL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作为唯一能有效地缓解纯合子型家族性胆固醇血症患者的皮肤和肌腱黄色瘤及阻止纯合子型Watanabe遗传性高脂血症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降胆固醇药物Probucol,现在知道是一种抗氧化剂,它的治疗作用是通过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而不是它的降胆固醇效应。已有大量的研究说明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发现最小修饰LDL对基因的调控。它在体外能诱导内皮细胞(EC)JE基因mRNA表达和使单核细胞化学趋向性蛋白—1(MCP—1)含量增加,从基因水平说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单核细胞粘着于内皮细胞与机体受到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MM—LDL静脉注射能使血液M—CSF含量升高,组织JE基因mRNA表达增加,富含巨噬细胞的主动脉病变区含有O—LDL和与其有关的特有的活性蛋白和mRNA,以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扩张反应减弱与O—LDL对内皮细胞、内皮依赖性扩张因子和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有关,从不同水平的实验进一步说明O—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LOX-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相关联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新型受体,介导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单核细胞粘附到内皮,并作用于活化的血小板、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本文就LOX-1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措施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资料表明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 LDL )浓度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 ( 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但其机制尚未阐明。在某一特定的 LDL血浆浓度人群中 ,冠心病的发病和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说明高脂血症与 AS的发生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之间存在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Steinbery等将氧化 LDL 与单核巨噬细胞( MM)的相互作用认为是粥样斑块 (脂纹 )中泡沫细胞形成的重要机制 ;而且 L DL的氧化修饰也可发生于人体 ,具有多种致 AS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从而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氧化修饰学说 ,具体如下。1 L DL氧化修饰过程及其理…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过程复杂,其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失调及氧化应激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经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被认为是AS发生的关键启动因素。大量研究表明,oxLDL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改  相似文献   

5.
近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ox-LDL是LDL经氧化修饰后形成,被巨噬细胞摄取的速度是正常LDL-C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从而加速了泡沫细胞的形成[1],进一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平滑肌的增生和斑块的形成及增厚,促进了血栓形成而造成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LDL)具有损伤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及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可能加强激动剂诱导的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在冠心病(C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血浆脂联素(APN)可以抑制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变过程而使炎症反应终止,达到有效的抗AS作用,对血管内皮起到保护效果.低密度脂蛋白(LDL),特别是经过氧化修饰后的氧化型LDL(ox-LDL)是可直接反映AS斑块稳定状况的标志.一氧化氮(NO)是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在调节和维持内皮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APN与ox-LDL、NO之间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为最近发现的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受体,介导内皮细胞摄取代谢ox-LDL,以及ox-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效应,引起内皮功能失调,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适当阻断LOX-1与ox-LDL的结合,将会从源头上阻止ox-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血管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所以,LOX-1可能是一个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9.
大量研究已证实,免疫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发生氧化反应时形成氧化修饰的LDL,它可作为抗原表位而诱导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抗体[1~3].  相似文献   

10.
大量实验证实低密度脂蛋白 (LDL)氧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2 ] 。例如 :培养的动脉血管壁细胞发生LDL氧化 ,可被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识别 ;从人和动物动脉粥样斑块分离的LDL有明显的氧化损害的证据 ;脂质氧化产物抗体可检测出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处的抗原决定簇 ,表明动脉壁存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有力地支持LDL脂质和 (或 )蛋白的氧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讲 ,抗氧化剂可降低自由基水平 ,防止LDL过氧化 ,从而减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延缓其进展 ,甚至逆转已形成的粥样斑…  相似文献   

11.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比较Ox—LDL和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丙二醛(MDA)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MDA—LDL)在致泡沫细胞形成方面的差异,探讨了脂质过氧化对巨噬细胞的损伤在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Ox—LDL和MDA—LDL都可被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所识别,引起大量吞噬,造成细胞内胆固醇的聚集,但由MDA—LDL造成的细胞内胆固醇酯聚集可被高密度脂蛋白(HDL_3)所清除,而Ox—LDL造成的胆固醇酯聚集则不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Ox—LDL和MDA—LDL对巨噬细胞HDL_3结合量及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的影响不同。虽然MDA—LDL和Ox—LDL处理巨噬细胞,都可使其HDL_3结合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细胞内LPO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当处理因素消除后,细胞继续培养时,由MDA—LDL处理的细胞其降低的HDL_3结合量又有一定的恢复,细胞LPO含量不再上升;而由Ox—LDL处理的细胞,其HDL_3结合量则继续下降,细胞LPO含量则继续升高。由Ox—LDL导致的巨噬细胞HDL_3结合量下降与细胞LPO含量升高之间呈负相关(r=-0.81,P<0.01)。用叔丁基脂氢过氧化物(tbooh)(1×10~(?)mol/L)对巨噬细胞损伤24小时,然后用两种修饰的LDL处理,则两种修饰LDL造成的胆固醇酯聚集都不能被HDL_3清除。本文结果提示Ox—LDL对巨噬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在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肌性动脉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组织学特征是富含脂质的粥样斑块,其中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内膜中,同时伴随单核细胞黏附于管腔的内皮细胞上。单核细胞受炎性内皮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趋化,而进入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1])。巨噬细胞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后不能利用脂质,最终转变成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活化后,可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增加活性氧产生、促进氧化应激进展~([2])。巨噬细胞可通过一些清道夫受体(SR),  相似文献   

13.
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VEC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是AS形成及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脂水平高于正常与AS的发生及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而明确高脂血症是AS及CHD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认为,VEC结构和功能损伤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VSMC增殖和迁移是AS发生及发展的关键病理环节。人们在预防和治疗AS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改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  相似文献   

15.
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与肾小球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动脉粥样硬化(AS)的脂蛋白,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其氧化修饰后的分子,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LDL及其氧化修饰后的蛋白能使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从正常表型转化为活化状态,活化状态的血管细胞高表达粘附分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其它炎性因子,直接参与了ASCVD的发生和发展。与ASCVD患者类似,脂蛋白异常可能与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有关,而且被认为与ESRD患者的高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有关。离体及在体的研究显示,在肾小球硬化中所见到的许多…  相似文献   

16.
郑旭  张梦诃  邓姣  董海龙 《心脏杂志》2018,30(2):212-21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血管慢性炎症性病变,其中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单核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泡沫细胞的形成和血小板的活化是AS形成的关键环节,最终结果是形成大、中动脉内膜下的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远端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甚至栓塞。低密度脂蛋白(LDL) 氧化形成的氧化型LDL(ox-LDL)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与AS发生、发展相关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泡沫细胞)上已经发现和鉴定了多种oxLDL受体,其中瘦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上,是ox-LDL的主要受体[1],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着重阐述近年来LOX-1影响AS发生发展相关效应与机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 (NO)作为一种作用广泛的信息分子 ,具有抑制血小板和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 ,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关系密切。已有众多实验表明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表面 ,接着迁移到内皮下层是AS最早的细胞事件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于2 0 0 1年 11月至 2 0 0 2年 6月采用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 ,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作用于该细胞 ,了解其对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及ICAM 1表达的影响及ox LDL致AS的可能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  相似文献   

18.
轻度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m LDL)激活巨噬细胞上Toll样受体4(TLR4)、信号转接分子脾酪氨酸激酶(Syk)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导致细胞骨架重构、液相摄取增强、活性氧簇产生、炎症因子分泌等,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故而,该通路中涉及的信号分子或将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血管内皮细胞 (VEC)是介于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 ,其损伤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病的早期关键性环节。Ross指出 ,AS的发生是由于VEC和平滑肌细胞受各种危险因子如病毒、机械损伤、免疫复合物 ,特别是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的损伤 ,而使血管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  相似文献   

20.
<正>动脉粥样硬化(AS)以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其并发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是全球首要致死疾病。巨噬细胞是AS病变中最丰富的一类细胞,从AS病变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局部区域的血流处于非层流状态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循环低密度脂蛋白(LDL)渗透到血管内膜,高脂血症患者尤为明显,血管壁上LDL经过氧化等修饰后激活内皮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导致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趋化循环中单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