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足阳明经相配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手足阳明经相配,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提高。结论:针刺手足阳明经对面瘫的治疗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足阳明经特效穴灸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方法:双侧手三里穴米粒灸15壮,双侧足三里温针灸15min;针刺患者双侧合谷、患侧面部穴位;每日1次,留针20~30min,14d为1个疗程。结果:共治疗面瘫患者60例,治愈50例,好转6例,2例无效,特殊原因无法持续治疗2例。结论:阳明经特效穴灸法配合针刺治疗面瘫是一种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 同名的手经与足经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古代文献有所论述,近代研究也有所证实。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和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在面瘫的治疗中均为常用穴位,比较对手经与足经穴位针刺后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变化是本文的目的。本文采用红外热像方法,以面部温度作指标,对针刺单侧合谷和足三里前后面部的升温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5 0例以西药常规治疗 ,治疗组 5 0例以针灸面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配合少阳经穴 ,加隔姜灸。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8% ,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取穴规律,为临床取穴提供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检索24部古籍和11种核心期刊,对检索结果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探究。结果:共检索到古代文献77条原文,34个穴位,合160穴次;现代文献336篇,80个穴位,合3792穴次。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取穴规律:重视阳经,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经、太阳经为辅,具体经穴以地仓、颊车、丝足空、水沟、承浆、阳白、合谷、迎香为主,同时依据经络诊察兼顾其他经脉及经穴。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是面部神经被血管压迫导致的面部不由自主地抽搐类疾病。西医治疗此病多采用手术,但有一定风险,多数患者难以接受。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俞红五主任医师认为面肌痉挛的病位在手足阳明经筋,而以脉络空虚为本,核心病机以风为主。俞红五主任医师通过数十载临床经验,总结面肌痉挛患者用“循经感传针法”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循经感传针法”是指以“侧三里穴(健侧)、侧下三里穴(健侧)、翳风穴(患侧)、合谷穴(双侧)”选穴组方;针刺患侧合谷穴后,运用小幅度、高频率的上下震动手法,诱发循经感传,从而使气至病所,实现祛其外邪、补其内虚之目的。文章通过案例,介绍俞红五主任治疗面肌痉挛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以面部阳明经穴为主的传统针刺疗法和以乳突及耳周少阳经穴为主的针刺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两组,阳明经穴组45例采用传统的针刺面部阳明经穴为主的方法治疗;少阳经穴组45例采用针刺乳突及耳周少阳经穴为主的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以面部肌肉恢复症状及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标准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标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明经穴为主的传统针刺疗法优于乳突及耳周少阳经穴为主的针刺疗法,提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刺激面部神经末梢穴位而达到面肌功能恢复的机制比刺激神经干和通过针刺改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压迫而达到面肌功能恢复机制更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贝尔面瘫RCT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在收集针灸治疗贝尔面瘫RCT文献基础上,建立针灸治疗贝尔面瘫RCT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贝尔面瘫RCT文献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分析发现针灸治疗贝尔面瘫中,手足阳明经穴选用最多,重视局部穴位,配合远端选穴,地仓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经穴,交会穴、五输穴、下合穴等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贝尔面瘫RCT文献分析发现,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重要原则,特定穴的运用是针灸处方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王超  刁利红 《中医药导报》2002,8(4):181-182
目的 :观察针刺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15 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 75例以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 75例以针刺面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配合少阳经穴加隔姜灸。结果 :治疗组 75例中治愈 38例 ,显效 2 6例 ,好转 9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为 97.3% ,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针刺综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针刺手足阳明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250例,治愈率为80.8%,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具有疏通激发手足阳明经气,改善患侧血液循环和营养障碍,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近10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诊疗情况,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治疗多为针刺、灸法等其他方法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较有效,但偏于临床且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文章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来探讨合谷穴治疗面瘫的机理。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一直是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的准则,本文通过对合谷穴治疗面瘫的理论探析,不但可以证实古代医学家所创立的经络学说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临床上客观选穴和发展针灸的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以周围性面瘫较为常见,可发于任何年龄。我们采用电针治疗1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性72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7岁;病位在左侧者54例,右侧46例;病程在2~10天者74例,11~20天者18例,21天以上者8例。治疗方法结合全身情况,运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以手足阳明经穴为  相似文献   

14.
刘贵仁 《陕西中医》1995,16(5):224-225
采用针刺手足阳明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250例,治愈率为80.8%,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法具有疏通激发手足阳明经气,改善患侧血液循环和营养障碍,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仓、合谷、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惠侧地仓、合谷、后溪穴在周围性面瘫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区相关性,揭示"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机制.方法: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合谷组、地仓组、后溪组,每组6例.各组分别电针刺激左侧合谷、地仓、后溪,同时行全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穴引起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地仓穴引起了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区域的激活;电针左侧后溪穴未发现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区域的激活.结论:来自肢体远端的合谷穴与来自颜面部的地仓穴的感觉传入信息能在脑感觉区与运动区发生汇聚、重合,并有可能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因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口眼向一侧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故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该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面神经麻痹~([1])。顽固性面瘫系指面瘫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仍遗留眼睑下垂、口角歪斜等后遗症的状况。其针灸治疗以取手足阳明经及局部穴  相似文献   

17.
合谷穴封闭治疗牙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吾用安痛定、普鲁卡因混合液作合谷穴封闭注射,治疗牙痛80例,其中治愈率88%,好转率12%。本法适用于各种牙痛,不论寒、热、风、火及龋齿痛皆有效。治疗方法:取安痛定注射液2毫升,2%普鲁卡因注射液2毫升(一穴注射量),混合后,经皮试阴性后,在合谷穴进针,抽吸无回血时再缓慢注入药液。操作时,力求取穴准确,进针深度以患者有酸、麻、胀感即可。此种感觉可沿手阳明大肠经放散,直至上臂。左侧牙痛取右手,右侧牙痛取左手,双侧牙痛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周围性面瘫患者后溪穴在患者脑功能区的激活相关性,比较左、右侧后溪穴在成像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与电针合谷穴做比较。方法筛选左、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各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 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后溪穴,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右侧海马回、右侧颞上回、脑干、小脑蚓等脑区信号升高;电针右侧后溪穴,右侧额内侧回、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等脑区信号升高。结论电针后溪穴与合谷穴、地仓穴的成像存在差异,同时两侧后溪穴成像也存在较大差异,信号升高或降低的脑区并不一致。进一步证明了"面口合谷收"的科学性,也说明同名的穴位也许在人体的两侧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传导通路的不完全相同,治疗作用的不完全一致等。  相似文献   

19.
Subcutaneous Needling and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 Report of 30 Ca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例面瘫患者按临床辨证分为风寒型与风热型,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主穴为阳白、攒竹、睛明、承泣、地仓、颊车、巨、合谷。采用直针刺法针刺。治愈率为91.4%。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痛敏穴、热敏穴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二者在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分布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参照反应点诊察方法探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反应点,并按骨度分寸折算记录反应点;按照热敏灸操作方法探查反应点的热敏反应;利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反应点的痛敏反应并测量机械痛阈值;比对痛敏穴与热敏穴出现频次及重合率。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热敏穴10处,分别为孔最、尺泽、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及肺经非穴反应点,其中孔最、手三里、上巨虚、丰隆及下巨虚出现热敏现象时间比健康人显著缩短(P<0. 01,P<0. 05)。出现的热敏化形式以传热、透热及局部感觉为主。与健康人比较,除下巨虚、尺泽外,变应性鼻炎患者上、下肢痛敏穴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与热敏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痛阈值总体上存在左侧上肢低、右侧下肢低的状态。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热敏穴与痛敏穴区重叠率高,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患者阳明经、手太阴经上下肢末端存在左右失衡现象,但尚需进一步验证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