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霍山石斛cpDNA全序列微卫星分布及分子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6,(12)
目的:探讨霍山石斛的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genomic DNA,cpDNA)中微卫星分布规律并设计引物鉴别霍山石斛及其伪品。方法:利用GenBank上已公布的霍山石斛cpDNA全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霍山石斛cpDNA中的微卫星位点统计分析,并设计筛选特异性引物对霍山石斛进行鉴别。结果:霍山石斛cpDNA中微卫星位点共有52个,以单碱基重复序列为主,共有25个,占总位点48%,其次二碱基重复序列有16个,占总位点30.8%,三碱基及三碱基以上重复序列在cpDNA中分布极少。在通过微卫星位点所设计的4对引物中,有2对引物可对霍山石斛及部分混伪品进行有效的鉴别。结论:所设计的引物可以对霍山石斛及其伪混品进行鉴别,且所得数据为霍山石斛的种群遗传和起源分化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微卫星不稳定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KN-45人胃癌细胞株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皮下传3代作为实验模型的瘤源,采用0B胶黏合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20只模型裸鼠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中药组予消痰散结方干预6周后,测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并检测5个微卫星不稳定位点(D17S250、D2S123、D5S346、Bat-25和Bat-26)。结果中药组的瘤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抑瘤率为40.84%。模型组的肿瘤组织中能扩增到5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微卫星位点D2S123、D5S346出现某些延长和缩短。使用消痰散结方干预6周后,微卫星位点D2S123、D5S346的变异趋于稳定。结论消痰散结方能抑制MKN-45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的微卫星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霍山石斛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磁珠富集法构建霍山石斛的微卫星文库,用筛选出的微卫星引物对安徽霍山居群的24株野生霍山石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根据链亲和素磁珠和生物素特异结合的特性,用3'端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两端连接已知序列人工接头的霍山石斛基因组DNA酶切片段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亲和素的磁珠上,洗脱并收集吸附在磁珠上的含有微卫星的片段.经过克隆和测序,再根据微卫星两侧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最后利用从中筛选出的微卫星引物对霍山石斛居群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本实验共筛选得到12对多态性位点丰富、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并检测到6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到8个不等,平均预期杂合度(HE)和平均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638,0.500.12个多态性位点的哈温平衡检测结果显示有2个位点显著偏离哈温平衡(P<0.05),可能是由于存在无效等位基因.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表明有3对位点显著连锁不平衡(P<0.05);结论:这些微卫星标记可以用于霍山石斛的居群遗传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结直肠癌患者,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法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判定,并根据指南进行中医辨证和病理诊断。结果:1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63,年龄(68.55±11.21)岁。其中12例(11.0%)患者为MSI,右半结肠占58.3%,而在微卫星稳定(MSS)组中,右半结肠占26.8%。脾虚气滞47例(43.1%)、湿热蕴结12例(11.0%)、瘀毒内阻8例(7.3%)、脾肾阳虚6例(5.5%)、肝肾阴虚4例(3.7%)和气血两虚32例(29.4%)。微卫星状态与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联。结论:MSI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11.0%。MSI肿瘤更好发于右半结肠,而在其他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微卫星状态与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山白树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分析微卫星特征,开发其微卫星分子标记。方法: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建立山白树基因组文库和微卫星文库,分析微卫星组成类型,设计山白树引物,用5个山白树种群进行扩增和检测以分析其多态性。结果:二代测序共返回38,942,660条100 bp配对序列,通过质量修剪及拼接得到200,386条拼接序列,其中长度 335 bp的为7 614条;在7 614条序列中检测出微卫星位点694个,其中单核苷酸重复最多,单核苷酸重复中A/T重复数量最多;二核苷酸长度变异最大,其中AG/CT重复数量最多,重复长度变异情况与微卫星丰度呈正相关。为36条山白树微卫星重复次数高的序列设计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20对引物多态性丰富且条带清晰,等位基因数(NA)在3~6之间,平均为4,多态性信息含量(PIC) 0. 535 5~0. 754 0,平均值0. 615 5。对5个山白树种群的群体遗传分析发现,该物种遗传多样性较高(h=0. 697 5,I=1. 436 8,HE=0. 702 2),种群遗传分化显著(Fst=0. 374)。结论:通过部分山白树的群体遗传也可以说明本次开发的引物可用性较好。该研究开发了山白树微卫星分子标记引物,为山白树分子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子标记类型是基因表达的间接反映;核酸分子的标记则是DNA分子碱基序列变异的直接反映。早期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生物体DNA后来检测不同遗传位点等位变异(RFLP)和以一个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序列为引物,利用对基因组DNA随机扩增来鉴别DNA多态性(RAPDs)。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重复序列产生了微卫星(microsatellitcs)标记技术。而RFLP与RAPDs有机结合形成了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的AFLP技术。SNP标记利用大多数基因位点上都会有若干个等位型(alleles)为DNA芯片技术应用于遗传作图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微卫星不稳定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KN-45人胃癌细胞株建立裸鼠皮下瘤模型皮下传3代作为实验模型的瘤源,采用OB胶粘合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30只模型裸鼠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化疗组,每组10只。中药组给予消痰散结方(0.4 mL/天)灌胃,化疗组给予喃氟啶0.4 mL/天灌胃,模型组无干预措施。用药6周后,测瘤质量、计算抑瘤率,检测5个微卫星不稳定位点(D17S250、D2S123、D5 S346、Bat-25和BAT26)的大小、峰高度及峰面积。结果中药组抑瘤率为40.84%,中药组的瘤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高度微卫显不稳定发生率为70%,低度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30%,使用消痰散结方治疗6周后,微卫星位点趋于稳定,均表现为微卫星稳定。结论消痰散结方对微卫星不稳定MKN-45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期结肠癌的预后较差,Dukes C期的5a生存率只有30%~60%,而Dukes D期的5a生存率更低只有〈5%。分子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研究表明,从上皮组织发展至肠癌过程中有多种分子参与调控,其中包括5~7种主要的分子变异,目前已知约85%的结肠癌存在染色体不稳定性(CIN)以及15%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N)。近年来,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已经为晚期结肠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笔者就某些临床应用最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简单叙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福建猕猴与河南猕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14个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对福建猕猴与河南猕猴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经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用POPGENE 1.32等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4个微卫星位点均存在高度的遗传多态性,共检测到了等位基因166个,其观察等位基因数(Na)在5~15个,平均为10.071 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6046~11.8788;杂合度(H)为0.7357~0.9325;香隆信息指数(I)为1.3957~2.557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750~0.9095。以14个微卫星标记为测度,福建猕猴的Ne、H、I和PIC的平均值均低于河南猕猴。结论本研究有效地分析了福建猕猴与河南猕猴两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为今后建立两种群遗传质量监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伊马替尼是一种新型的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药物,其作用机制与常规药物不同,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信号转导抑制功能,直接作用于导致CML的分子靶位.到目前为止的实验结果显示,伊马替尼较其他传统疗法,包括干扰素、羟基脲和白消安等,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利福平、异烟肼药物作用H37Rv株,诱导基因突变,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耐药菌株突变基因位点。方法H37Rv菌株用不同浓度的利福平和异烟肼加入培养液中观察菌株的耐药生长情况,耐药菌株用PCR扩增产物杂交,基因芯片检测药物作用部位是否有突变,检测突变基因位点。结果利福平药物诱导H37Rv耐药,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利福平耐药菌株,rpoB基因531位发生突变,TCG转变为TTG,直接测序发现在相同位点发生突变。耐异烟肼耐药菌株katG基因315位发生突变,AGC转变为ACC。同时加入两种药物的耐药株用基因芯片检测分别在rpoB基因531位,katG基因315位发生突变。结论结核分枝杆菌产生耐药的机理与药物作用基因位点突变有关。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耐药菌株基因突变,不仅可以准确地确定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快速、高效、设备简单,并能同时检测分析成千上万个基因有关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为模型,探讨三氧化二砷(ATO)是否对CML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ATO是否对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为将ATO应用于具有Hh异常活化的CM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TO作用于K562细胞48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TO对K562的诱导凋亡效果;采用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ATO处理后Hh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分子Gli2、Gli1、和Ptch2在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ATO处理后,K562细胞出现剂量依赖性凋亡效应,Ptch2和Gli2的蛋白均受到显著的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ML细胞中,ATO可能是以Gli2蛋白为靶点抑制Hh信号转导通路,该研究为扩大ATO应用于CML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疗效及耐药性。方法 35例CML患者予格列卫治疗,其中CML慢性期予30 0~4 0 0mg/d ,CML急性期予4 0 0~6 0 0mg/d。结果 本组患者累计获完全血液学缓解(CHR) 31例占89% ,达CHR的中位时间2 8d。2 7例疗程>3个月的患者,在治疗第3个月时复查骨髓细胞染色体,获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R ,ph+ 细胞<35 % )共19例占5 4 %。结论 格列卫治疗CML安全有效,是治疗CML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前瞻对照性研究观察中药全蝎解毒汤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全蝎有效成分对CML患者获得血液学缓解的重要作用。方法将临床诊断为CML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予全蝎解毒汤+羟基脲、干扰素;对照组20例,予羟基脲、干扰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36%,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象稳定,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蝎解毒汤联合羟基脲、干扰素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方法,是提高CML血液学缓解及维持CML长期血液学缓解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为模型,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CML的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分子的基因表达的作用,为ATO应用于具有Hh异常活化的CML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不同浓度的ATO作用于K562细胞48 h,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ATO对CML致病关键分子P210/Bcr-Abl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q RT-PCR)检测Hh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分子Gli2、Gli1、SMO和Ptch在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ATO处理后,P210/Bcr-Abl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0.05),ATO对Gli1和Gli2 mRNA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ATO对ptch mRNA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P0.05)。但Smo mRNA的表达在各浓度ATO的作用下均未受到影响(P0.05)。结论:在CML细胞中,ATO可通过抑制Gli1和Gli2 mRNA,上调Hh通路的抑制因子ptch mRNA的表达,并通过降解P210/Bcr-Abl蛋白发挥作用,且该研究为扩大ATO应用于CML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基化代谢终产物(AGEs)与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关系,并通过对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患者血清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血瘀证的认识。方法:50~75周岁无明确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人140例分为血瘀证组34例、非血瘀证组106例。比较2组证型尿微量白蛋白(mAlb)、体重指数(BMI)、糖脂代谢指标(rBG、PBG、HbAlc、TC、TG、HDL—C、LDL—C)、血压(SBP、DBP)及性别、年龄、病程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测定2组人群羧甲基赖氨酸(CML)和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水平。结果:糖尿病血瘀证组患者尿m—Alb和血清CML均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而2组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差异:CML与尿m—Alb和sRAGE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血瘀证组患者血清CML水平和尿m—Alb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血清CML可作为血瘀证相关的客观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于洋  李京芳 《中医正骨》2006,18(12):27-28
根据肱骨干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性的采用经肱骨内、外髁部进针的闭合穿针方法,利用克氏针的弹性作用抵消骨折再移位的力并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解决了单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干骨折稳定性差及经肩、肘关节穿针影响肩、肘关节功能及骨外固定器易并发感染等问题。自1994年,作者根据骨折类型、发生机制不同而采用不同进针部位的方法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干骨折117例,经临床随访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应用R显带技术对CML患者进行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76例CML患者中70例检出费城染色体Ph,阳性率为92.5%,其中有12例除Ph阳性外还合并数目异常及结构异常。结论对CML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动态观察对病情进展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引言 1856年德国医生Lissauer首先应用含砷的Fowler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开创了化学药物治疗白血病的先河,明显改善患者预后.20世纪早期,全身或脾区照射有效地控制CML的症状及体征,在其后的50年里作为标准方法沿用.20世纪50年代,口服白消安(busulfan,马利兰),证明比放射治疗有效,成为当时的主要方法.20世纪70年代羟基脲因毒性低取代了白消安.20世纪80年代,对干扰素的研究与应用,成为治疗CML的理想用药,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使部分CML患者可以治愈.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使CML疗效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董谢平 《中医正骨》1995,7(3):23-23
屈膝位石膏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34例报告江西省上饶地区人民医院(334000)董谢平主题词胫腓骨骨折.不稳定性/治疗,骨折固定术.外,屈膝位石膏,病例报告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由于骨折远近端难以相互抵挡支撑,往往致使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而发生短缩及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