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总结姚乃礼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虚弱是脾胃病的发病之本,治疗时强调以补益脾胃为本。脾胃病多与情绪相关,擅用和法调和肝脾,治疗脾胃病。脾胃居中焦,治中焦如衡,纠正阴阳、虚实、寒热、燥湿等偏盛偏衰。符合络病的发病特点则从络病论治,如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重视舌脉在辨证中的作用,主张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镜下的微观表现辨治。  相似文献   

2.
介绍蔡淦教授辨治慢性胃肠疾病湿热证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机以脾失健运为本,湿热内蕴为标;以中焦脾胃为主,波及上下二焦,病程缠绵难愈,多兼夹食滞。治疗宜健脾助运、清热化湿,调畅气机、分利三焦,治中焦如衡、以平为期,湿食并治、消积化滞。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辨治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是慢性肝病的晚期征候,隶属于中医的“臌胀”范畴,治疗棘手,预后多不良。笔者诊治肝病的多年实践中,用中医辨证求因治本和西医辨病对症治标的中西医绒合辨治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个人的辨治思路与方药简介如下。活血化瘀消症积贯穿全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是由慢性、迁延性肝炎久治不愈而形成的。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外感湿  相似文献   

4.
肝肾综合征是发生于严重肝病患者的自发性、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常见于重症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或继发性晚期肝癌衰竭时,当肝衰竭经治疗或自发改善后,此综合征可以逆转,其病理生理迄今还未完全明了。大部分病例对治疗无效,是当前肝衰竭的难点之一,也是当前重症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肝肾综合征的病因病机1.1 急性重症肝炎和亚急性重症肝炎肝肾综合征期的病因病机:时邪外袭郁而不达,湿热蕴结于脾胃而不得宣泄,于是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盛,湿热熏蒸于肝胆致胆汁外泄,浸于肌肤发生黄疸,阻于中焦而呕恶纳呆,中焦湿热不解下注于膀胱,膀…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有密切相关。付金荣教授认为持续性的HPV感染发病病因与湿瘀交阻有关,亦与机体正气不足有关。HPV病毒属中医湿浊邪毒,湿邪粘滞,与血相博,湿瘀缠绵,影响气机,水湿停滞,凝血不散,互为因果,缠绵不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不足,难以托毒,难以自愈。付金荣教授治以清瘀利湿解毒,兼以健脾扶正为主,健脾以治湿之源,清瘀以治湿之标,血行则气机运化,湿瘀得解,则效果显著。付金荣教授临床运用中医理论辨治持续性宫颈高危型HPV感染,衷中参西,病证结合,治病求本,重视脾胃,用药精简,简而不凡,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将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叶氏治湿多从三焦论治,其三焦辨证受刘完素影响。三焦主气机的升降出入,司通行水道,是水液代谢的重要通路。叶氏治疗湿在上焦重视宣肺化湿;湿在中焦脾采用温运脾阳法治之,湿在中焦胃宜养津化湿;湿在下焦肾则分利水湿,温煦肾阳,湿在下焦大小肠、膀胱,治疗宜养阴清热。  相似文献   

7.
治肝硬化腹水,若仅以治水为目的,往往水可去而不可净,效可暂而不可久。始则旋消旋发,终则涓滴难通。故治此者当治其致水之因,方是求本之谋。缘肝病多郁,肝郁则气滞血瘀,故始病则两胁症积,胸胁满痛。肝病传脾,木不疏土,则纳呆腹胀,肌肉消瘦。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上归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腹水之所以成。脾胃为中焦升降出入的枢机,今升降之机几息,水火不能藉以既济而心肾两惫;特别是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凄清之水不化气而水停,此腹水之又一成因。因此,恢复中焦升降机能,斡旋胸中大气,柔肝通络,祛瘀消积实为治本之法。据此,拟以下四方,临床每多获效。  相似文献   

8.
霍介格教授认为肝硬化腹水的形成主要是机体精微物质不得转输,清浊相混,积聚于中焦,肝、脾、肾三脏尤以脾脏为腹水形成的枢纽。治当以脾为先,实脾土以固堤防,并根据疾病进展进行分期论治,病初肝郁气滞,疏木不忘扶土,以杜传变;病进湿阻,健脾调中,俾运化畅达;病盛血瘀,化瘀利水宜顾护脾胃;病久及肾,补后天资化源以助先天。  相似文献   

9.
王希知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陈新渝 《中国中医急症》1999,8(6):264-264,270
肝硬化属中医“积”、“胁痛”、“臌胀”等范畴,为难治之症。我所名老中医王希知主任医师行名50余年,在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有其独特的经验,观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有虚实夹杂,可攻补兼施肝硬化乃时疫外染,郁而不达;或饮酒过度,酒湿之浊气蕴滞不行;或血吸虫感染,痰浊与气血搏结而致病。湿浊邪毒留恋不去,缠绵日久,终至邪气不去,而正气渐衰。疫毒和湿邪滞留是肝硬化发病的外部因素,正气虚亏则是肝硬化发病的内在原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王老认为,肝硬化的病机演变与人体的正…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泄泻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极高,若治疗不当可导致伤阴、伤阳和阴阳两衰而危极生命。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以下6法治疗婴幼儿泄泻,颇有良效,现介绍如下。1消积化滞法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胃尚未健全,加之父母喂养不当,饥饱失调,食滞中焦,导致脾胃受损。脾胃属土,土虚而湿困。古人云:“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二者居中焦,是升降运输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受损,运行无权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之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产生泄泻。治宜消积化滞,调中止…  相似文献   

11.
吴深涛教授认为湿热型消渴病痹症四肢皮肤均可见灼热疼痛感,严重之处甚至不能接触衣被,触之则皮肉如刀割之痛,伴见皮疹,口干、口苦,腰重酸痛,下肢脚踝部水肿,此为湿热浸于肌肤皮下,并下注足胫。湿则肿,热则痛,足膝肿痛,乃湿热熏蒸。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在下在内者当利小便。选用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加减,由中焦脾胃而治之,上下分消其湿热。  相似文献   

12.
吴深涛教授认为湿热型消渴病痹症四肢皮肤均可见灼热疼痛感,严重之处甚至不能接触衣被,触之则皮肉如刀割之痛,伴见皮疹,口干、口苦,腰重酸痛,下肢脚踝部水肿,此为湿热浸于肌肤皮下,并下注足胫。湿则肿,热则痛,足膝肿痛,乃湿热熏蒸。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治湿在上在外者当微汗,在下在内者当利小便。选用张元素之《医学启源》当归拈痛汤加减,由中焦脾胃而治之,上下分消其湿热。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为临床上的难治病证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我们对此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病机认识肝炎后肝硬化初期是由在肝炎时期湿热蕴结不解 ,脾困日久 ,运化失常 ,水湿内阻 ,凝聚成痰 ,胶结不解。一方面湿阻久结而化热 ,热伤血分 ,耗伤阴血 ,久则瘀血阻滞 ,着而不去的痰、湿、瘀蕴结而成痞块 ,亦即出现肝脾肿大 ,上述病理产物进而阻滞脉络 ,出现络脉怒张 ,青筋暴露 ;另一方面脾肾虚甚无以化生 ,以致肝肾阴虚 ,又因湿热之邪耗伤阴津而使肝肾亏虚更甚。日久脏腑亏损 ,气血亏虚 ,阴损及阳…  相似文献   

14.
输血后肝炎的治验南京军区总医院(210002)陈林囡,于德勇输入血制品可以发生肝炎已被公认,若治疗不当,慢性发展可导致肝硬化,肝癌,故输血后肝炎已引起医界高度重视和警惕。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系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5.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 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 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 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 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17.
儿童厌食症是一种似疳非疳 ,似积非积的病证 ,多因喂养不当 ,脾胃虚弱 ,湿热阻滞中焦或胃阴不足而致。李浚川教授行医执教 50载 ,精通医理 ,勤于实践 ,学验俱丰。兹将李师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1 整体辨治 健脾化湿治疗小儿厌食症 ,必须在整体辨治的基础上 ,注重健脾化湿。因脾主运化水湿 ,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 ,湿阻中焦。李师认为 ,本病病在中焦 ,与湿邪内阻 ,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有关。有些患儿即使没有明显的湿邪内犯中焦 ,或过食生冷内伤脾胃的病史 ,亦不能忽视脾虚湿阻的病机。因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加之生长发育过快 ,需…  相似文献   

18.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8):36-38
目的浅析王振常教授临床治疗肝硬化的经验。方法分别从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等方面探讨王振常教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用药规律,并列举典型病例1则。结果王振常教授认为虚、湿、瘀贯穿于肝硬化病程的始末,三者互相并存,互为因果。肝硬化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阴虚,肝体失养,肝失疏泄,湿、瘀等内生或乘虚外袭,与虚损之肝体搏结为患。治疗当以滋补肝肾、散瘀化湿为原则。王教授治疗肝病遵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肾同源"理念,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治疗肝硬化临床验方柔肝化纤颗粒,并证实在柔肝化纤颗粒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肝硬化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王振常教授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湿、瘀、虚等不同病机应用柔肝化纤颗粒为主方治疗肝硬化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值得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20.
辨证分型用中药敷脐治肝硬化腹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 ,选择中药治疗时多因其易损脾胃元气不宜口服汤剂。笔者据吴师机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的理论 ,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炒、研、调、熨诸法敷脐治疗 ,既免口服汤药之弊 ,更能取口服药所不及之穴位效应 ,疗效颇佳 ,介绍如下。1 辨证分型施治1 1 气滞湿阻型 气滞湿阻型肝硬化腹水 ,常由肝气郁滞 ,脾运不健 ,湿阻中焦 ,浊气瘀滞充塞而成 ,在辨证用药时需抓住肝气郁滞而致脾运不健之本 ,肝疏脾运则湿浊自泄。药用小青皮、川朴、砂仁、丁香。丁香、砂仁、厚朴宽中行气 ,化湿健脾 ;青皮疏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