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关一词最早见于《灵枢》,历代医家对于四关的观点可大致分为四关部位说和四关穴位说两部分。就临床针刺而言,穴位说可视为部位说另一种形式的解读,但现代针灸学界所熟知的“合谷太冲”组合,或过于简化失去了四关本义。笔者认为,“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为四关本质特征,窦氏所提“开四关”为其治疗理念,十二经脉之井、荥、输、原、经、合“六十六穴”符合四关本质特征及治疗理念,更贴近四关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傣医四塔病诊断思路。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傣医学文献中关于四塔与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关系的论述,探讨傣医对四塔内涵、人体四塔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变化的认识,分析影响人体四塔生理、导致疾病的相关因素,探讨傣医诊断四塔病的思路。结果:四塔五蕴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和本质变化,四塔病的诊断遵循了不平则病的观点。结论:傣医以四塔构建人体生理系统,在临床遵循从四塔生理推及病理;辨各塔过盛、不足与衰败;辨季节、年龄、环境对四塔的影响等主要思路完成四塔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对四诊客观化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诊客观化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探讨四诊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四诊客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提出实现四诊客观化的对策。四诊合参,真实准确全面的记录病史资料;四诊重在分级,逐步实现量化;开展大规模四诊与客观检查结果相关性的研究;采用大样本,遵守随机、对照、双盲和重复的原则,逐步实现四诊客观化。  相似文献   

4.
望、闻、问、切是中医采集患者临床信息最基本的四种方法,依靠这四种方法将病人的病情进行收集,进而辨证施治。望诊作为四诊采集的第一步,以通过对患者直观信息的采集,快速对患者作出基本判断为优势,被称为四诊之首。但临床中不能单纯依靠某种诊断方法,而是需要四种方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即为四诊合参,通过四诊合参使辨证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
药性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四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治病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其中四气在药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四气的产生与发展、中药四气的确定依据,对正确而客观地判断药物的寒热属性,揭示四气的本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药四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中药临床应用重要理论指导之一。然而,近年来少有针对中药四性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综述。因此,该文通过筛选既往中药四性研究文章,总结中药四性研究进展和技术,明确各项技术特点、优势及适用对象,以期对未来四性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数据库,筛选中药四性研究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涉及的四性研究进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技术并进行归类、总结。目前中药四性研究技术主要包括文献数据研究、网络药理学、生物热力学、细胞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6类,研究层级可以划分为微层级、小层级、中层级、大层级。每项实验研究采用的研究对象不同,主要是单味中药、中药单体、靶点、菌群、细胞及小鼠和大鼠。不同研究技术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药四性,从总体上表明中药四性存在的物质基础。在未来研究进程中,阐释中药四性可以首先定位研究层级,再依据研究层级选择相应研究技术、确定研究指标,得出研究结论,这将有助于中医药研究人员有效开展研究设计并完整实施中药四性研究相关实验。  相似文献   

7.
"四美"所指,每有不同。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郎邺中集诗序》有"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语,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著名的骈体文《滕王阁序》中运用此意,写下"四美具,二难并"的名句,"四美"便通常用以指谢灵运所说四者。  相似文献   

8.
赵亚男  刘明 《环球中医药》2014,7(2):121-124
目的整理现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臁疮四畔辨证的内容,建立臁疮四畔证型。方法收集有关臁疮辨证的现代文献,基于四畔辨证的角度,应用Access软件建立臁疮四畔辨证文献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挖掘臁疮四畔辨证的内容及规律。结果通过对臁疮四畔辨证条文进行频数统计获得臁疮四畔辨证的常见证素,通过对常见证素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臁疮四畔证候归纳为湿热蕴结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亏虚夹瘀证3个证型。结论现代中医文献中隐含了大量臁疮四畔辨证的内容。建立臁疮四畔证型对臁疮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四美”所指,每有不同。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郎邺中集诗序》有“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语,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在著名的骈体文《滕王阁序》中运用此意,写下“四美具,二难并”的名句,“四美”便通常用以指谢灵运所说四者。  相似文献   

10.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范围。既然未超出寒热范围,那么为什么提出平性,并沿用至今呢?平性,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之处呢?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性、味、归经、齐全523味药物为研究对象,尝试基于药性一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平性的药性定位,并与“寒、凉、温、热”四性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平”性与四气中其他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但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范围。既然未超出寒热范围,那么为什么提出平性,并沿用至今呢?平性,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之处呢?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性、味、归经、齐全523味药物为研究对象,尝试基于药性—功效知识元语义分析,探讨平性的药性定位,并与"寒、凉、温、热"四性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平"性与四气中其他四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傣医四塔病诊断思路.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傣医学文献中关于四塔与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关系的论述,探讨傣医对四塔内涵、人体四塔的生理特性及其病理变化的认识,分析影响人体四塔生理、导致疾病的相关因素,探讨傣医诊断四塔病的思路.结果:四塔五蕴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和本质变化,四塔病的诊断遵循了不平则病的观点.结论:傣医以四塔构建人体生理系统,在临床遵循从四塔生理推及病理;辨各塔过盛、不足与衰败;辨季节、年龄、环境对四塔的影响等主要思路完成四塔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礼  李峰  王薇  冯帅 《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中药衔接的桥梁,是临床应用的纲领,是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的关键环节。中药四性的发挥与什么因素有关,从何种角度来研究中药四性,一直是医药界研究的难题。从物质基础、生物热力学、药理学、基因组学、性-效-物质关系和物组学角度对中药四性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探讨中药四性发展的前景。目前,中药四性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新的学说形成,中药四性的研究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4.
郑彩云 《光明中医》2010,25(8):1374-1375
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黄龙四苓片对自发性高血压(Spontanc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龙四苓片高剂量组、黄龙四苓片中剂量组、黄龙四苓片低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应用经尾动脉测量血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结果黄龙四苓片高、中、低组均能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黄龙四苓片高、中剂量能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儿茶酚胺的含量。结论黄龙四苓片能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机理可能是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的含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四关穴探析     
四关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不仅主治广、疗效高、而且见效快,取穴方便,被历代针灸医家和学者们所推崇。《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笔者在查阅经典古籍及现代文献后发现:开四关穴有众多的理论支撑,如标本根结理论、脏腑别通理论、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现代解剖理论、全息医学理论及微量医学观点等;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合谷、太冲这一配伍有疏肝和胃、调畅气血,宣肺解痉、祛风止痛,醒脑开窍、镇惊安神之功。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渊源对四关及四关穴进行辨析,对开四关穴的含义、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将四关穴更好地运用于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实验小鼠四诊方法学的创建和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实验小鼠“四诊”方法学的长期研究,总结了小鼠望、闻、问、切四诊的具体方法和部分实验结果,并对如何实现小鼠“四诊”的标准化、客观化、计量化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小鼠“四诊工作站”的构成和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俗语云:"小儿疾病,莫忘四缝;小儿食积,切记四缝;鱼虾过敏,牢记四缝,"四缝穴通于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心经。挑疳积(即针挑四缝穴)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临床有效的诊疗方法,可治疗内、外、妇、儿科多种疾病。文章通过对四缝穴的穴位出处、操作方法、功能主治、注意事项这4个方面阐述挑疳积(即针挑四缝穴)的妙处。  相似文献   

18.
四关穴探析     
四关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不仅主治广,疗效高,而且见效快,取穴方便,被历代针灸医家和学者们所推崇。《针灸大成》中记载:“四关:四穴,即两合谷、 两太冲穴是也。”笔者在查阅经典古籍及现代文献后发现:开四关穴有众多的理论支撑,如标本根结理论、脏腑别通理论、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现代解剖理论、全息医学理论及微量医学观点等;同时,在临床运用上,合谷、太冲这一配伍有疏肝和胃、调畅气血;宣肺解痉、祛风止痛;醒脑开窍、镇惊安神之功。因此,本文从文献渊源对四关及四关穴进行辨析,对开四关穴的含义、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能将四关穴更好地运用于针灸临床和理论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中药的性味,即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药的四气即四性,说是四性,我认为实际只有两性,就是寒、热之性。本文就经典论据对中药性味的论述,中药临床应用与中医疾病辩证的相互关系作初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神农本草经》序称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自古以来 ,各种中药书籍在论述一药物时必先标明其性味 ,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以及临床用药 ,都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就中药四气五味的内容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的分析综合 ,以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1 四 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和温热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寒与凉 ,温与热性质基本相同 ,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反应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