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与相关经络关系及腧穴应用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并配合手工查阅先秦到民国中医文献中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对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的腧穴、归经、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85条,涉及腧穴71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482次,归属9条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不仅腧穴使用频率高,而且腧穴使用频次明显高出其他经脉,使用频次高的腧穴有肺俞、委中、腰俞、风池、大钟、大肠俞、昆仑、志室、章门、合阳、中膂俞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密切相关,针灸治疗取穴应以该经脉的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建立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选取的腧穴、经络等进行频数统计,对使用频数在4次及以上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纳入74篇临床研究,涉及用穴72个,使用总频数455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是夹脊穴,共64次。涉及经脉腧穴以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腧穴使用频数305次,占所有腧穴的67.03%;涉及特定穴10类,使用频数260次,占所有腧穴的57.41%,交会穴、背俞穴、五输穴等使用较广泛。局部取穴以背腰部为主,配合肢体远端取穴。分析得出7个有效聚类:足三里—秩边、太溪—三阴交、脾俞—膈俞、昆仑—阳陵泉、脊中—筋缩、长强—风府—百会、大杼—百劳—肝俞,且夹脊、大椎、肾俞、腰阳关、命门、至阳关联程度较高。结论: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取穴以督脉及膀胱经为主,重点为腰背部局部取穴,配合远端辨证取穴,特定穴在本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规穴组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提取针灸处方71首,涉及腧穴60个,总频次407次。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依次为肾俞、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命门;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膀胱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背腰部和四肢部;特定穴以背俞穴和交会穴为主。针灸处方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腧穴组合13组;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组合4组。结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督脉为主,其中肾俞、脾俞、肝俞、太溪、命门、腰阳关、悬钟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辅以补益气血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姬春燕  孙洪文  李慧 《河南中医》2016,(9):1642-1646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取穴规律,为青少年近视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对万方数据库1991年1月—2012年12月收录的全部期刊进行检索,选择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49篇文献,对其涉及的腧穴及腧穴的归经、分部及特定穴属性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结果: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睛明、攒竹、风池、太阳、四白、合谷、承泣;所选用穴位的经脉以经外奇穴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选用腧穴多集中在头面部,以眼周围为最多;背俞穴、原穴、输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结论: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安全、有效,针灸医家多选用经外奇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并以头面部眼周围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卵巢功能早衰(以下简称卵巢早衰)的用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及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收集1997-01-01—2017-01-01国内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卵巢早衰文献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腧穴选用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篇文献,卵巢早衰针灸处方83条,共使用腧穴58个,腧穴使用频次共计516次,三阴交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关元、肾俞;最常用的腧穴配伍为关元与三阴交;腧穴分布以下肢部、胸腹部和腰背部居多;所选腧穴遍布十一经,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特定穴使用广泛,特别重视交会穴、背俞穴及募穴的运用。结论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以膀胱经、任脉、脾经腧穴为主;优先选用三阴交、关元进行处方配伍;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用穴;重视交会穴、背俞穴、募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上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十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有关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述性和关联性分析。结果:数据库共纳入84个腧穴处方,涉及80个穴位,共792频次;其中攒竹、太阳和睛明穴使用频次最高;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且膀胱经腧穴使用个数最多;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主要选取头面部及下肢部(包括足部)的腧穴,另外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背俞穴使用的频次和腧穴数量最多;“丝竹空-攒竹”配伍集使用频次最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选穴主要遵循“病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规律,以及远近配穴的原则;多选取眼周局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并通过局部腧穴配伍丰富临床选穴处方,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为临床选穴提供了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的取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和Embase中从1991—2017年以针灸为主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取穴规律特点。结果:共纳入相关临床文献29篇,涉及腧穴74个。分析发现所取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涉及到的经脉以膀胱经、胃经和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62.4%。背俞穴、五输穴的运用频次最高,占特定穴总频次的52.1%。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出针灸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腧穴和经脉的内在规律,为针灸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临床选穴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针灸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其用穴规律,为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3年以前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6篇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经脉选用规律、常用刺灸方法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心绞痛选穴共涉及72个腧穴,主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内关、膻中、心俞、厥阴俞、神门、巨阙、郄门。最常用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手厥阴心包经。结论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用穴以心经及心包经相关的特定穴为主穴,配穴以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便秘经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便秘优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自2011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所有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55篇,用穴47个,统计得出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等;在所选用经脉中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特定穴中选用募穴、下合穴、合穴以及背俞穴最多。结论:针刺治疗便秘疗效肯定,安全无副反应,以胃经、膀胱经、任脉及脾经腧穴最常用;多以俞募合配穴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张磊  张英  周馨  万冬桂 《新中医》2021,53(15):104-108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到2020年5月30日期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平台中有关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中文文献,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录入EXCEL数据库中,并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1篇文献,在未区分具体癌症进行治疗的针灸处方中,胃经是最常选用的经脉,其次为大肠经、脾经。使用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排序的5个腧穴分别为足三里、合谷、阿是穴、三阴交和内关,使用特定穴以五输穴、合穴、下合穴为主。针对不同脏腑癌痛进行治疗的针灸处方中,胃癌癌痛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中脘;肺癌癌痛常用腧穴为内关、肺俞、足三里;肝癌癌痛常用腧穴为太冲、期门、肝俞、三阴交。所选经脉以病变脏腑所属经脉和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则以背俞穴、募穴、合穴为主。将使用频次≥5的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出4类结果。结论:针灸治疗癌痛,以合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阿是穴为基本穴位处方。根据不同脏腑的癌痛情况,应以病变脏腑所属经脉之合穴、募穴配合膀胱经相应的背俞穴为基础,联合应用基本穴位处方随症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取穴提供指导。方法: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针灸"为检索词,查阅中国知网(CNKI)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其中所选用的腧穴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腧穴的种类、归经、所属部位及使用频次。结果:纳入文献共34篇中,用穴共72个,其中十四经穴66个,经外奇穴6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461次(其中主穴117次,配穴344次);最常用的主穴有足三里、胃脘下俞、肾俞、脾俞、三阴交、合谷、关元、肝俞、曲池、太溪;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特定穴中以背俞穴、合穴及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主要以病变四肢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以背俞穴结合病变四肢取穴为主,主穴与配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及规律。搜集从1990年1月—2015年12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月经性偏头痛针灸临床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腧穴及取穴部位,探索总结出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选经用穴的潜在规律。从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上看,足少阳经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首选经脉,风池、率谷、百会、太冲等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取穴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所以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现代还比较注重远端取穴;太冲穴不仅为足少阳经的表里经脉上的腧穴,同时还是足厥阴经的原穴、腧穴;此外,对交会穴的选用也是现代针灸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间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梳理后纳入文献47篇,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和足三里为最常用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是选用较集中的经脉;胸腹部、下肢部和腰背部是选取腧穴较集中的部位;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和五输穴是选用较多的特定穴类别。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选穴规律为循经、分部、辨证取穴,并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 (1)共纳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针灸处方104首,涉及腧穴51个,总使用频次552次,以膀胱经、任脉和胃经腧穴最为常用。(2)局部选穴占据主导,其中位于背部和胸腹部的腧穴分别占总腧穴数的47.46%和17.03%,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俞、足三里、定喘和肾俞。(3)特定穴的选取具有绝对优势,占所选腧穴的83.7%,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背俞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以五输穴配交会穴支持度最高。结论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临床文献的研究合理可行,相关的数据挖掘结果可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穴的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1月—2021年6月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选用频次最高的穴位是足三里,选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部位多选用四肢部穴位;最佳腧穴配伍为足三里-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可据患者证型辨证取穴,推荐处方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肝肾亏虚型取:肾俞、脾俞、肝俞、胃脘下俞、关元、气海、涌泉、阴陵泉及解溪;肺热津伤型取:太冲、内关、曲池、合谷、阳陵泉及外关;脾胃湿热型取:太溪、血海与丰隆。结论: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腧穴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用穴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7个数据库,一共检索到6448篇相关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得到166篇文献。采用Excel表统计针灸治疗心律失常所用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分布频次;然后运用SPSS Modeler 14.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网状图,最后借助SPSS 22.0软件绘制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 总共纳入166篇研究文献,涉及50个腧穴,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经脉选用以手厥阴心包经(176次)、手少阴心经(62次)、足太阳膀胱经(87次)为主,单个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内关穴,2个穴位联合使用频次最多为内关穴和心俞穴;选取的特定穴多于非特定穴,特定穴中以络穴、八脉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主穴以心包经腧穴为主,配穴多选取膀胱经背俞穴;部位以四肢、胸腹部为多,关联分析结果以内关—神门、内关—心俞、内关—足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取穴规律,以期为针灸临床实践及科研活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期刊论文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国内外发表的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0软件整理文献中的腧穴处方数据并统计腧穴的使用频次、分布部位、归经和特定穴类别等信息,进一步采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常用腧穴(使用频次前22位、使用频率大于1%)之间的关联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最终选定文献总计190篇,其中中文文献170篇,英文文献20篇。(2)针灸处方中单穴累计为94个,取穴总计990频次,腧穴按使用频率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肺俞、定喘、大椎等。(3)特定穴在哮喘的针灸治疗中应用广泛,以背俞穴、交会穴与五输穴的使用频次较高。(4)取穴基本涵盖了十四经,较常用的经脉包括膀胱经、肺经、任脉等,其中以膀胱经腧穴的出现频率最高,非十四经(经外奇穴)的出现频率也较高;阳经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阴经。(5)常用腧穴的分布以胸背部和四肢部为主。(6)聚类分析获得2个主要腧穴聚类群,第一类中包括6组常用腧穴组方(如"合谷-大杼-中府"),第二类包括3个核心腧穴组(如"肾俞-脾俞")。结论通过数据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从肺论治,兼顾脾肾;多取膀胱经,对症选穴,标本同治"的临床取穴规律,这对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选穴思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近十年(200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5月18日)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8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本病:①选用频次居前4位的腧穴依次为:中极(8.3%)、次髎(8.3%)、关元(8.3%)、三阴交(8.3%);②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37次)、任脉(34次)、足太阴脾经(14次)及足阳明胃经(8次);③选穴部位多集中在腹部(34.9%)及腰骶部(32.1%);④特定穴中以交会穴(30.0%)、募穴(22.2%)、背俞穴(12.2%)为主;⑤处方多由8-10个腧穴组成(55.6%)。结论: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常以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为主,以经络结合脏腑病位辨证为主,选取处方时既考虑调整脏腑功能,又针对关键病理环节,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局部取穴、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79—2011年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文献,建立心绞痛现代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统计筛选出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常用的经脉、腧穴及特定穴,并分析这些经穴使用的潜在规律。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以心包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膀胱经与任脉。从针灸治疗心绞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来看,阴经使用最为频繁,阳经的选穴主要集中在膀胱经及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内关穴,心俞及膻中次之。从特定穴选用的类别看,特定穴的选用占有绝对优势,如络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居前列。结论:特定穴的选取及特定穴之间的配伍是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主要处方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