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通过放置左室电极,起搏左室,从而协调或同步化房室、室室收缩或/和舒张,达到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目的。起搏左室有两种方法,心内膜和心外膜起搏。心内膜起搏由于操作复杂,且需长期抗凝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必要时联合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合称心脏再同步化及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已成为中重度CHF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CRTD治疗中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药物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但是对于心功能Ⅲ-Ⅳ级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唯一能显著改善预后的有力治疗方法。本文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适应证的拓展、QRS时限与形态在CRT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优化程控与CRT治疗机制、CRT起搏电极植入技术及电极位置对应答效果的影响、CRT应答的预测因子评价与治疗展望五个方面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伴有宽QRS时限的左室收缩功能严重受限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临床上CRT无反应率仍较高。左室电极的置入位置是预测CRT反应性的重要因素,该文主要介绍如何优化左室电极置入位置,提高CRT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用心脏再同步化(CRT)的技术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是一个新的治疗方法。CRT又名心房同步双心室起搏装置,近年来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临床试验已报道了这项治疗的临床效益,认为是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心电学异常患者的一种理想的非药物辅助治疗选择。文章综述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机制,相关的临床试验,临床思考和存在的技术问题,同时强调该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相似文献   

7.
心脏的电-机械活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是通过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实现心室收缩再同步化的。心室收缩的同步性与心脏的电-机械活动密切相关,心力衰竭患者能否从CRT中获益主要取决于左室的刺激部位、刺激强度大小及靶血管的解剖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疗效肯定;随着临床研究进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相关指南不断细化。本文结合近年临床试验结果及相应指南更新要点等对CRT/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涛 《心电学杂志》2007,26(1):23-2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证实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心力衰竭总死亡率。因此,被认为是与药物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是该治疗的重要步骤。当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不能成功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室电极者,可通过改变起搏模式、改变植入途径、改进植入技术、改换电极及导丝等手段,从而确保CRT疗效。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但同时已经陆续出现CRT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CRT致心律失常的可能作用机理一方面是手术操作加重心力衰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心室肌复极顺序、跨室壁复极离散、QT间期等电生理参数的影响。加强术前评估、术前准备,轻柔术中操作,优化术后药物治疗可减少CRT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对大部分患者置入CRT-D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CRT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早搏、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术前选择带有除颤功能的CRT,可降低CRT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住院与死亡。CR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以及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心脏再同步化用于心力衰竭(CARE-HF)研究结果 ,结合我国目前国情,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的长期结果。方法选择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CRT、CRTD治疗的患者68例,为CRT/CRTD治疗组。选择同期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84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需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结果 CRT/CRTD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明显改善,但最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52/68)比73.8%(62/84),P>0.05]。但CRT/CRTD组中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显著少于常规药物治疗组[8.8%(6/68)比19.0%(16/84),P<0.05]。结论 CRT不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病死率,但在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具备CRT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CRTD治疗可能成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绝大多数心脏疾病的共同归宿,即使给予最佳的药物治疗,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的病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通过对心房和心室的同步顺序起搏,使心脏收缩同步化,从而进一步改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缓解患者症状[1]。国外多个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都已证实CRT在心衰治疗中的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于2001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中重度心力衰竭治疗以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牢的不断上升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最常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加重和心源性猝死。尽管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l已取得进展,但对存在心脏失同步化的心力衰竭患者常难于取得疗效,由此应运而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v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20%~30%患者对此无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有病例选择、左室电极置入位置以及起搏器参数设置。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出心室不同步作为QRS波时限标准的一种良好补充用于病例选择有望提高CRT的反应率。在超声指导下选择理想的左室电极位置以及设置最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可实现最大程度的心脏再同步化,优化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以其明显的疗效逐渐成为一种行之有效且具代表性的治疗手段。2008年ACC/AHA/HRS将CRT作为符合条件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Ⅰa类适应证(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Ⅲ级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LVEF≤35%、QRS时限≥120ms、窦性心律),其中QRS时限要求≥120ms。窄QRS波心力衰竭患者是否也能从CRT中获益,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文章就CRT治疗窄QRS波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降低病死率[1]。但伴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现总结分析1例6年前因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置入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示,合并心力衰竭的CRT除颤器(CRT-D)置入患者,仍需重视心力衰竭的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内科治疗上的难题,尽管药物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中重度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有了飞速的发展,其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较新的手段,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