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9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AG显示为临界病变且行FFR检查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收集41例患者的50处血管病变,与同时期行CAG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界病变病例进行1:3匹配,分析其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无缓解、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 FFR介入治疗组共21例25处血管病变;FFR药物治疗组共20例25处血管病变;CAG介入治疗组共63例75处血管病变;CAG药物治疗组共60例75处血管病变.FFR介入治疗组术后的FFR平均值为(0.86±0.07),有4例4处血管(16%)的术后FFR≥0.94,达到了介入治疗结果理想的标准;有13例17处血管(68%)的术后FFR在0.80~0.94的可接受范围内;其余4例4处血管(16%)的术后FFR<0.80.FFR指导治疗的2组病例和CAG指导治疗的2组病例术后总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心绞痛缓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在随访过程中4组均无心源性死亡病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绞痛缓解情况在FFR指导治疗的两组中最为明显,明显缓解的比例高于CAG指导治疗的两组,而明显缓解+部分缓解的比例达到了100%,也高于CAG指导治疗的两组(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情况在FFR指导治疗的两组中也明显低于CAG指导治疗的两组,尤其是FFR药物治疗组无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而CAG药物治疗组在随访过程中由于心绞痛无明显缓解等原因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比例最高(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FFR检查可以准确的识别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界病变是否缺血,用于指导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筛选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阐明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治疗策略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6例患者218处冠状动脉病变,根据FFR值分为两组,FFR〉0.80组(113处)及FFR≤0.80组(105处)。结果FFR≤0.80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更高[(66.2±10.5)%比(59.1±13.8)%,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大[(87.3±7.7)%比(81.44-10.9)%,P〈0.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小[(0.86±0.36)mm比(1.18±0.49)mm,P〈0.001],上述指标与FFR值无明确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6,P〈0.001;r=-0.282,P〈0.001)。冠状动脉最小管腔直径与FFR值呈正相关(r=0.364,P〈0.001)。冠状动脉造影筛选的96例患者中,26例为三支病变,70例为双支病变;经FFR测量后,缺血相关的三支病变10例,两支病变29例,单支病变17例。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i〉70%,FFR〉0.80的病变为21处(9.6%);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53处(24.3%)。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1〉70%,FFR~〈0.80的病变为52处(23.9%)(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92处(42.2%)(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面积狭窄I〉70%,FFR〉0.80的病变为89处(40.8%)(Mis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面积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105处(48.2%)(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面积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24处(11.0%)(Matches)。结论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缺血相关靶病变个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的心肌桥合并近端临界狭窄病变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12月,就诊于本院的冠心病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单纯心肌桥合并近端临界狭窄病变的28例患者,行FFR测定,对12例病变血管FFR 0. 80和6例FFR≤0. 80且近端狭窄压力陡峭回升≤15 mm Hg的患者纳入药物治疗组,暂不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而只给予药物治疗;对10例FFR≤0. 80且压力陡峭回升 15 mm Hg的患者纳入PCI+药物治疗组,于近端狭窄处植入至少一枚药物涂层支架并给予药物治疗。连续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药物治疗组和PCI+药物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R能可靠地预测心肌桥合并近端临界狭窄病变患者的心肌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决策,可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脉临界病变治疗中应用价值与优势。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136例,根据是否接受FFR测量分为FFR组(FFR指导的介入或药物治疗,n=85)和CAG组(仅行药物治疗,n=5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管病变情况。进行为期(2.21±1.14)年的随访,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及心绞痛发作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率、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组共有69处病变;FFR组共有123处病变,两组血管病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R组MACE发生率为5.9%,显著低于CAG组的25.5%(P<0.05)。两组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联合CAG指导的冠脉临界病变的治疗决策效果优于CAG单独指导,可有效降低患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平板运动试验对确定冠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TET)对决定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4月在我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70%的患者共115例,以上患者在CAG术后2~3d内行TET,再将TET结果阴性者分为A组(50例),TET阳性可疑患者分为B组(29例),TET结果阳性者分为C组(36例),最后比较三组中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比例,并对治疗效果随访1月~3年零4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A组50例,其中46例采取药物治疗,4例予以介入治疗(PCI),B组29例,24例药物治疗,5例给予介入治疗;C组36例,介入治疗23例,药物治疗13例;C组介入治疗显著多于A、B两组(P〈0.005),A、B两组药物治疗率显著多于C组(P〈0.005),两种治疗率A、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能客观地反应心肌缺血状况,且方法简便易行,对于有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治疗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欣  刘海涛  李飞 《心脏杂志》2017,29(3):290-292
目的 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下介入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造影(CAG)确定单支冠脉狭窄程度为50%~70%且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92例NSTE-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CAG组(n=96)和FFR组(n=96),患者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AG组比较,FFR组再发心绞痛和MACE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FFR指导下PCI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更显著降低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黄翔  黄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2):1231-1235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直径狭窄介于50%~70%)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存在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76例,并行FFR测定,其中48例病变血管FFR≥0.75的患者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而只给予最佳药物治疗(OMT组),28例病变血管FFR<0.75的患者行PCI并给予最佳药物治疗(PCI+OMT组)。连续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得分。结果OMT组MACE的发生率与PCI+OM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SAQ的5项分数均有提高(P<0.05),两组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认识程度方面无明显改善,而治疗满意程度在OMT组优于PCI+OMT组(P<0.05)。结论FFR能够可靠地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心肌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决策,可以避免不必要的PCI,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探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颅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0的最佳临界值。方法连续人选169例LAD单支病变的患者,分别测定QCA、IVUS和FFR。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建立QCA和IVUS测定值预测FFR〈0.80的价值。结果99例患者(58.6%)FFR〈0.80。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斑块负荷(PB)是预测FFR〈0.80的两个独立因子。病变长度预测FFR〈0.80的价值较小。MLA和PB预测总体LAD病变的FFR〈0.80的临界值分别为3.03mm2和75.4%。MLA和PB对LAD近端(临界值分别为3.04mm2和76.5%)及远端(临界值分别为2.82mm2和80.6%)病变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联合MLA(2.82mm。)和PB(80.6%)对于诊断远端LAD具有更大的意义。结论当病变局限在LAD时,MLA和PB预测FFR〈0.80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联合MLA和PB对预测远端LAD病变的功能学意义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CAG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且单支血管狭窄75%以上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87例(151处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76处病变)均行心肌FFR测定,且在术前FFR≤0.8病人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照组44倒(75处病变)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支架植入数目、病变支数、住院费用及手术12个月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和心绞痛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支架植入数目、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病人术后12个月出现MACE、复发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联合FFR可有效减少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支架使用数目、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且术后12个月内未增加MACE发生率及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狭窄程度为70%~90%且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98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每处病变均行FFR测定,仅在FFR≤0.80处行支架植入,对照组常规CAG检查后行PCI。记录两组术中平均支架植入数量、造影剂使用量和手术时间,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支架植入数量、造影剂使用量和手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FFR为选择性进行PCI治疗提供参考,能够减少平均支架植入数量、造影剂使用量和手术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少了支架植入和造影剂使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入选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共126例需作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FFR分组,实验组:FFR≥0.8,63例,行延迟PCI+强化药物治疗(OMT)],共有77处病变;对照组:FFR<0.8,63例,行PCI+ OMT,共有92处病变.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2、24、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在PCI术后12个月进行冠脉造影的复查.观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实验组平均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FFR<0.8组[(49.5±5.3)%比(75.9±10.1)%];术后经过(27.1±8.8)个月的随访,实验组有4例(6.4%)发生MACE事件:1例(1.6%)死亡,与对照组的MACE事件(14.3%,9/63),死亡率4.8% (3/6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血流储备分数(FFR)≥0.8有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行延迟PCI+OM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脉血流储备功能测定和平板运动试验用于评估冠脉狭窄病变功能学影响严重性的价值。方法选择性入选2011年3月-2012年3月5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冠脉造影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Fractional Flow Reserve简称FFR)测定。根据FFR值分为2组:A组24例FFR<0.75和B组28例FFR≥0.75,收集两组资料,随访约12个月。结果 A组24例运动平板试验均为阳性,予以植入支架治疗。在支架植入术后15分钟重复测定FFR值均高于0.75;并在介入术后第5天,A组患者重复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均恢复正常。B组有25例患者运动平板试验阴性,有3例患者运动试验阳性,FFR方法可产生假阴性。所有B组患者均未进行PCI干预,而以最佳的药物治疗。28例患者临床平均随访12个月,无缺血性冠脉事件及紧急血运重建事件发生。FFR对冠脉狭窄病变功能学诊断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89.3%;其准确性为94.2%。结论 FFR是一个评估冠脉狭窄病变功能严重性值得信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指导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经CAG证实病变程度为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87例,分为CAG药物治疗组、CAG介入治疗组、FFR药物治疗组、FFR介入治疗组。CAG药物治疗组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仅进行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CAG介入治疗组根据术者经验及患者临床症状、相关辅助检查决定行PCI治疗;FFR药物治疗组是对FFR0.80的病变不进行PCI治疗,而给予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FFR介入治疗组是对FFR≤0.80的病例行PCI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最优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分级情况。结果随访结果发现,4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血管病死亡和CCSⅣ级的心绞痛发作;与CAG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比较,FFR指导下的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CCSⅠ~Ⅲ级心绞痛发作情况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R在冠状动脉左主干临界病变治疗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5.
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静息Pd/Pa值可以预测血流储备分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冠脉狭窄远端压力与主动脉根部或冠脉口部压力的比值(Pd/Pa)与血流储备分数(FFR)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84例患者中接受冠脉内压力导丝评估的103处病变的数据。多体位选择性冠脉造影,QCA评价病变直径狭窄程度。结果静息Pd/Pa值与FFR具有线性相关性(r=0.78;P〈0.0001),以FFR值≤0.75来定义为缺血临界值时,当静息Pd/Pa≤0.86时,其预测缺血的阳性预测值可达95%,而当Pd/Pa值≥0.93时,其预测缺血阴性的预测值也达95%。结论静息Pd/Pa值与FFR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静息Pd/Pa值预测FFR缺血界值具有较高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这提示在压力-病变功能评估中部分患者能够避免使用腺苷等微循环扩张剂,达到减少药物相关反应和手术过程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特点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天性分析。方法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5月行择期冠脉介入治疗的本院2型糖尿病患者124例,同时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所有行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68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糖尿病组的124例病患中.人均冠脉病变1.98处(246/124),非糖尿病组680例人均冠脉病变0.45(305/680)处。2型糖尿病组冠心病发病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陈旧性心梗均是非糖尿病组的2倍多.糖尿病组左主十病变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完全或次全闭塞、分又处病变及弥漫性病变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糖尿病组以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为主,而糖尿病组以三支病变为主,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的存在显著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的损害呈现弥漫性损害,发生心肌梗死事件多。有效地控制糖代谢紊乱.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在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联合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监测在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超过70%的高龄(年龄≥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39处病变)和对照组22例(43处病变)。对照组行冠脉造影,常规行PCI,置入药物涂层支架;观察组在冠脉造影基础上行FFR测定,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并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比较两组置入支架数量、手术时间、造影剂剂量;随访12个月,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每例置入支架(0.9±0.5)个,手术时间为(64.4±16.2)min,造影剂使用剂量为(152.8±31.0)m L;对照组分别为(1.8±0.8)个、(67.7±21.9)min和(198.6±56.3)m L,观察组置入支架数量及造影剂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12个月,两组心绞痛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疗中联合应用冠脉造影和FFR监测,可减少术中支架置入数量及造影剂使用剂量,且并不增加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决定是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非罪犯中度狭窄血管行介入治疗,并观察临床转归。方法本研究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首先对已明确的罪犯血管行PCI治疗后,针对非罪犯中度狭窄血管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非支架组)和观察组(FFR指导下行PCI组)。其中,观察组FFR<0.8的患者对中度狭窄血管行PCI治疗,术后再次行FFR检测,确保FFR≥0.95。观察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以及心绞痛临床表现。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其中FFR≥0.8的患者23例,FFR<0.8的患者13例。两组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全因死亡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生存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靶血管不良事件的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再次血运重建(观察组5.6%,对照组31.4%)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观察组5.6%,对照组28.6%)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使用压力导丝测出的FFR值来决定是否对非罪犯中度病变进行血运重建是安全的。FFR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治疗较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指导PCI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尤其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并且心绞痛临床表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颈动脉狭窄以指导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行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率≥70%)患者,其中25例为脑梗死,5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压力导丝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血流进行测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后,对管腔狭窄率、FFR(远端压力/近端压力比率)和跨病变压差(近端压力-远端压力)进行测定。对血管狭窄率与FFR和跨病变压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通过狭窄,并完成FFR及跨病变压差的测定。支架置入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FFR、跨病变压差分别为(84±6)%、0. 67±0. 15、(32±7) mmHg,术后分别为(30±10)%、0. 82±0. 11、(18±9) mmHg,术后血管狭窄率、跨病变压差明显低于术前,FF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术前血管狭窄率与FFR、跨病变压差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 86、0. 96,均P 0. 01)。患者应用压力导丝测定FFR、跨狭窄压差时均未出现血管刺通破裂引起脑出血及血管夹层。结论应用FF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介入治疗评估是可行且安全的,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