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臂两种不同摆放体位行桡动脉穿刺的效果。方法按照手术顺序编号,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穿刺置入桡动脉鞘,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方法穿刺置入桡动脉鞘。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置入桡动脉鞘所需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穿刺置入桡动脉鞘所需时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改良方法实施桡动脉穿刺,其能最大限度暴露桡动脉穿刺点,且保证穿刺部位稳固,从而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缩短穿刺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在冠状动脉术后穿刺部位止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T 1型螺旋式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止血,对照组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末梢血运、穿刺部位并发症、止血时间和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止血效果、末梢血运、穿刺部位并发症、操作时间和患者的舒适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术后使用螺旋式桡动脉介入穿刺部位止血器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且操作方便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次性26G针穿刺桡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0例需行血气分析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560例。传统组采用22G针行桡动脉穿刺,改良组采用26G针行桡动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后按压时间和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结果改良组穿刺后按压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01),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26G针行桡动脉穿刺后按压时间短,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取材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李彩菊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1002-1003
目的:比较脑出血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采集血气的成功率,时间,损伤情况及穿刺人数协助率。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穿刺组(A组)34例和股动脉穿刺组(B组)30例。两组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由同一名护士使用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动脉采血针进行动脉血气采集。采集动脉血气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操作总耗时间,血管损伤情况和穿刺人数协助率。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为97.1%,B组为96.6%;操作总耗时A组8min,B组15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A组为9%,B组为13%;穿刺人数协助率A组为15%,B组为37%;桡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结论:脑出血患者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标本时,桡动脉穿刺比股动脉成功率高,操作时间少,血管损伤程度轻,可以优先选择桡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5.
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上治疗重危及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常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各项参数。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常用的方法是垂直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股动脉,患者的创伤太大,即使穿刺后局部按压5min,穿刺部位仍有血肿形成;垂直穿刺桡动脉成功率不高,患者疼痛。从1995...  相似文献   

6.
肱动脉穿刺采血85例血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1776-1776
血气分析在帮助疾病诊断在临床使用越来越普遍。根据血管走行方向经表浅动脉采血,通常经桡动脉、股动脉等。经桡动脉穿刺,疼痛比较敏感,如一次不成功,可引起桡动脉痉挛,给再次穿刺带来困难。经股动脉穿刺,患者需平卧,如哮喘患者、过度肥胖患者(腹部脂肪下垂者),不能平卧,给操作者带来了不便。同时由于股动脉穿刺暴露部位过大,在冬季易使患者受凉,采血时易误穿股静脉,采血后操作者按压穿刺的部位,在按压的过程中可能移动位置或是按压力度、时间不够,而易出现局部的血肿]。为了避免以上的不足,笔者采用肘关节内侧肱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前经桡动脉途径成为冠心病介入诊疗首选途径,穿刺部位的止血方法及护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康复.本文主要对经桡动脉穿刺处伤口止血方法及护理策略进行综述,以期对术后患者穿刺处伤口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铁缨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5815-5815
临床上做血气分析时常在桡动脉部位采集,此部位易暴露,动脉搏动较明显,采动脉血的成功率高。常规动脉采血后,穿刺部位需加压按压止血5~10 min,如按压时间过短或按压移位时,易造成穿刺周围皮下淤青、血肿、疼痛,加重患者的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5.3%,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成功率96.3%,介入治疗成功率90.0%。无桡动脉闭塞和其他严重合并症。结论 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穿刺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临床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多采用桡动脉穿刺,但对于桡动脉穿刺失败者多采用股动脉穿刺,术后常规护理为拔除股动脉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 min以彻底止血,以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医用绷带交叉加压包扎,穿刺部位放置1kg沙袋压迫6h,术侧肢体制动12h,防止出血,另外,患者拔除IABP置管后,股动脉穿刺处也需要用沙袋压迫6h,由于沙袋不易固定,稳定性差,病人因肢体活动或睡眠时无意识的关节活动使沙袋  相似文献   

11.
2006月7月至2009年3月共行桡动脉径路介入术1108例,其中4例发生桡动脉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采用手压迫并加压包扎治愈。其发生原因主要为患者年龄大、体瘦、多次穿刺动脉、术后止血方法不当、术后抗凝强度相对过强等。桡动脉径路介入术后有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可能,应根据术中穿刺情况选择止血方法,术后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2.
桡动脉穿刺改良前后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医疗诊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之一,传统穿刺方法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适当地改变桡动脉穿刺部位可明显减轻疼痛,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桡动脉穿刺40例患者,男33例,女7例,平均年龄(35.8±12.7)岁,均清醒,共行桡动脉穿刺100次。分组:根据不同的穿刺方法分为2组即常规桡动脉穿刺组(50例)及改良桡动脉穿刺组(50例)。二、方法1.传统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手心向上,常规消毒皮肤及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用左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沿桡骨骨头摸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末梢灌注指数的监测,探讨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技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时间与压迫程度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03月01日-2020年09月30日在本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共纳入320例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撤除桡动脉压迫,观察组根据末梢灌注指数的波动及时调整穿刺部位压迫力度及撤除压迫时机。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及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末梢灌注指数值的监测,可最大限度缩短穿刺部位压迫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减少医疗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桡动脉径路PCI后应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的时间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桡动脉径路PCI后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压迫穿刺部位的适宜止血时间.方法: 325例桡动脉径路PCI术后的患者,使用TR Band止血气囊对桡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按止血时间不同分为2 h组(177例)和4 h组(148例),比较2组术后出血、血肿及压迫止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 h组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肢体远端紫绀、麻木,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4 h组少(P<0.05~0.01).结论: TR Band止血气囊用于桡动脉径路PC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时间宜定为2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350例PCI术后患者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诱因进行综合分析,并实施相应的局部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措施。结果:术后股动脉、桡动脉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12例,发生率3.43%,经积极处理,患者预后良好;随访342例,无严重后遗症发生。结论:术前、术中、术后严密观察与护理是预防PCI患者股动脉、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尿毒症患者在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时的桡动脉壁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 CRP)表达情况,分析其对患者发生钝针穿刺部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3例慢性肾脏病5期接受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按桡动脉壁MCP-1表达的强弱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钝针穿刺制造动静脉内瘘后随访48个月,对2组穿刺部位的狭窄事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MCP-1低表达组在560个患者月共发生了5次穿刺部位狭窄,MCP-1高表达组209个患者月发生了8次穿刺部位狭窄(u=-2.080,P均0.01)。与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穿刺部位狭窄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值为0.08(95%CI为0.02~0.32,P0.01)。COX分析发现,MCP-1高表达和hs CRP高水平是穿刺部位发生狭窄的高危因素,两者的HR值分别为1.008和17.84(P均0.05)。结论:桡动脉壁MCP-1的高表达和hs CRP高水平可预示动静脉内瘘钝针穿刺部位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经股动脉、桡动脉冠脉介入术的住院患者198例,分为对照组(经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100例和实验组(经桡动脉路径冠脉介入)98例,对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及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术后失眠与中、重度腰背酸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46,13.9,11.95,P<0.01);两组术后穿刺部位血肿与排尿困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6,5.92,P<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术后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桡动脉穿刺是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医疗诊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操作之一,传统穿刺方法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适当地改变桡动脉穿刺部位可明显减轻疼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止血器压迫不同部位的效果差别.方法 将228例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患者分为A组111例和B组117例.A组桡动脉止血器的下缘低于穿刺点,B组桡动脉止血器的下缘高于穿刺点或与穿刺点水平.对比观察2组出血、疼痛、肿胀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出血、疼痛、肿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置桡动脉止血器的下缘高于穿刺点或与穿刺点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