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Ki-67的表达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空芯针吸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为HER-2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之后接受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新辅助化疗前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接受TcbH(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和AC-TH(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多西他赛+曲妥珠单克隆抗体)2种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和病理疗效的差异。根据新辅助化疗后激素受体(HR)状态,分成HR阴性组与HR阳性组,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法进行无复发生存(RFS)的组间比较,并根据HR状态进行亚组分析。(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新辅助化疗前Ki-67低表达患者22例,高表达患者63例。新辅助化疗前Ki-67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在年龄、月经状态、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状态、ER表达、PR表达、病理疗效及肿瘤大小和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96、0.186、0.276、0.010、0.021、1.401, P均>0.050;P=0.646、0.569)。接受TcbH和AC-TH方案的患者临床疗效和病理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4; χ2=0.232,P=0.630)。新辅助化疗后,HR阴性51例,HR阳性34例。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Miller-Payne分级、是否接受放射治疗、复发转移情况、Ki-67状态改变以及新辅助化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57;χ2=2.215、3.266、0.095、0.516、0.297,P均>0.050)。新辅助化疗后,21例Ki-67表达升高或无变化,64例Ki-67表达降低。Ki-67降低者的临床疗效及病理疗效均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者(P=0.003; χ2=8.729,P=0.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51例HR阴性患者中,Ki-67降低者病理疗效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者(χ2=11.141,P=0.001),但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而在34例HR阳性患者中,Ki-67降低者临床疗效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者(P=0.037),但病理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2)。生存分析显示:新辅助化疗后Ki-67降低组RFS率明显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组(χ2=26.275,P<0.001);在HR阴性及HR阳性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Ki-67降低组RFS率均高于Ki-67升高或无变化组(χ2=11.302、22.127,P均<0.001)。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3级、淋巴结转移是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64、3.550,95%CI:1.104~6.919、1.026~12.281,P=0.030、0.045),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降低是独立保护因素(HR=0.197,95%CI:0.087~0.475,P<0.001)。 结论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与临床疗效及病理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可能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R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者挽救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2008—2009年间第四医院收治的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者108例,其中局部区域复发59例、远处转移26例、局部复发+远处转移23例。复发后支持治疗53例,挽救性放疗32例、化疗9例、放化疗14例。Kaplan-Meier法计算OS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全组复发后1、3、4年OS率和中位OS期分别为29.9%、16.5%、14.4%和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方式和挽救治疗与复发后OS有关(P=0.017、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挽救治疗是影响复发后OS的唯一因素(P=0.000)。与支持治疗相比,复发后化疗、放疗和放化疗能使死亡风险分别下降约76.7%、76.7%和86.1%。结论 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复发后疗效不佳,挽救治疗能明显改善复发后O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T3N0期患者的术后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7-2014年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筛选标准为女性、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癌、肿瘤最大径>5 cm且腋窝淋巴结未见转移、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且无远处转移及其他第二原发癌。78例符合条件。40例(51%)接受术后放疗,67例(86%)接受辅助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DFS、OS及LRR率,组间差异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9个月(6~232个月),5年OS、DFS和LRR分别为89%、87%和2%。放疗组与未放疗组患者5年DFS分别为84%与91%(P=0.641),5年OS分别为84%与96%(P=0.126),5年LRR分别为0%和5%。仅ER/PR状态、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 (P=0.002、0.031)。未放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胸壁复发。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T3N0M0期患者LRR率较低,仅ER/PR状态及分子分型影响患者DFS。在有效系统全身治疗基础上术后病理T3N0患者可能不需全部接受胸壁+锁骨上野放疗,但仍需大样本病例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经系统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7例pT1~4N1~3M0期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55.2个月(16.8~69.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计算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及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采用Ward法分别对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进行聚类,得到低比值和高比值两类。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167例患者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的M(P25~P75)分别为0.025(0.015~0.063)和0.023(0.015~0.036)。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有关(χ2=10.210、6.210、64.315、56.901、19.771,P=0.001、0.045及P均<0.001),但与ER、PR、HER-2、Ki67表达及神经侵犯无关(χ2=3.148、2.260、3.187、0.145、1.384,P=0.076、0.133、0.074、0.704、0.240);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肿瘤大小、ER表达、神经侵犯、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脉管浸润和HER-2表达有关(χ2=7.487、6.680、8.439、13.002、25.856、31.394、19.771、27.921,P=0.024、0.010、0.004及P均<0.001),但与PR、Ki67表达无关(χ2=3.616、1.183,P=0.057、0.277)。聚类后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均有关系(χ2=47.300,P<0.001;χ2=14.260,P=0.001),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仅与ER表达有关(χ2=5.136,P=0.023)。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均与乳腺癌患者DFS率相关,比值越高者DFS率越低(预后越差)(χ2=24.124、18.746,P均<0.001)。 结论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高的患者预后不良,此比值可作为评价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的局部复发风险和放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10年间215例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资料,其中66例术后常规放疗、149例未放疗。比较两组生存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并应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分析比较。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6个月。全组36例局部复发(16.7%)。放疗比未放疗提高了5年LRRFS (92.6% 和76.6%,P=0.010),两组OS相似(82.8%和84.7%,P=0.49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放疗、T分期是LRRFS的影响因素。放疗与未放疗组倾向评分配对分析结果显示5年LRRFS也不同(92.6%和74.5%,P=0.008),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是局部区域复发的唯一影响因素(HR=3.53,95%CI=1.153~10.844,P=0.027)。结论 T1~2N1M0期三阴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未放疗增加了局部复发风险,但还需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术后放疗带来的益处。  相似文献   

6.
董文磊  程巧  甘露 《肿瘤学杂志》2023,29(3):198-202
[目的]探讨T2N0M0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不同局部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了167例T2N0M0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其中101例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术,66例患者接受保乳手术和放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乳房切除术组和保乳术+放疗组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RFS)率分别为77.22%、93.90%(χ2=4.573,P=0.032),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69.30%、84.80%(χ2=3.981,P=0.04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10%、89.40%(χ2=0.035,P=0.85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保乳术+放疗组患者疾病进展主要出现在术后前2年,而乳房切除术组患者疾...  相似文献   

7.
李军楠  刘晓东  佟仲生 《肿瘤》2011,31(11):1026-1030
目的:分析T1micN0M0、T1aN0M0和T1bN0M0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生存状态,探讨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4487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376例T1micN0M0、T1aN0M0和T1bN0M0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和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376例患者中,66例(17.6%)为T1mic(pT≤0.1cm),122例(32.4%)为T1a(0.1cm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后非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9月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837例双染料示踪法SLNB有1~2枚转移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资料,分为非SLN有转移组(54例)和无转移组(783例),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病灶位置、脉管侵犯、病理类型、多发病灶、SLN转移灶类型、分子分型、ER、PR、HER-2、Ki-67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SLN转移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腋窝非SLN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脉管侵犯、组织学分级、SLN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45.882,Z=-2.225、-4.540,P=0.047、<0.001、0.027、<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脉管侵犯、SLN转移率≥50%且<100%和SLN转移率为100%均为影响非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4.826,95%CI: 2.675~8.706,P <0.001;OR=3.822,95%CI:1.538~9.501,P=0.004;OR=4.761,95%CI: 2.014~11.256,P<0.001)。 结论有脉管侵犯或SLN转移率≥50%的乳腺癌患者,非SLN转移的风险增加,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T1-2N1M0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辅助放疗对LC率的影响及地位。方法收集2005—2010年间收治的新辅助化疗患者资料,筛选出T1-2N1M0人群,并对其辅助放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共入组T1-2N1M0患者144例,中位年龄45岁(23~72岁)。结果 术后30例(21%)获得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pCR者均接受了辅助放疗,45例仅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中10例未接受辅助放疗,69例腋窝淋巴结转移仍为阳性者中6例未接受放疗,其余患者均接受了辅助放疗。全组中位随访时间88个月,46例复发转移(32%),其中pCR者5年LR率为3.0%。5年LR率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放疗组为7%、未放疗组为16%(P=0.181),腋窝淋巴结仍为阳性者放疗组为15.9%、未放疗组为33%(P=0.267)。全组pCR者DFS时间较非pCR者延长(P=0.017)。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获pCR者DFS期优于未获pCR者,获pCR患接受辅助放疗的LR率较低,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未能从术后辅助放疗中获益,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仍为阳性者的LR率高,辅助放疗有获益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与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9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学特征。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疾病进展相关因素。结果低ER水平(HR 5.59,95%CI:2.42~12.95,P0.001)、低PR水平(HR 0.19,95%CI:0.04~0.90,P0.05)和高Ki-67增殖指数(HR 5.84,95%CI:1.91~17.85,P0.05)的患者复发率更高。ER+/PR+患者与ER+/PR-患者在肿瘤体积(P0.001)、病理分期(P0.001)、Ki-67水平(≥20%)(P0.001)、Her-2阳性表达(P0.05)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PR-乳腺肿瘤比ER+/PR+乳腺肿瘤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后放疗对早期SCLC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7—2010年临床分期为T1-2N0M0期且行根治性切除术的71例SCLC患者临床资料,31例术后放疗,55例术前或术后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LR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32例,5年OS率及LR率分别为52%和22%,术后是否放疗对生存无影响(P=0.524)。对于术后N (-)患者行放疗与未行放疗者中位OS分别为47.3个月与96.8个月(P=0.561),5年LR率分别为39%与23%(P=0.934)。对于术后N (+)患者行放疗者中位生存明显高于未行放疗者(66.7、34.6个月,P=0.016),行放疗者5年LR率亦明显低于未行放疗者(5%、75%,P=0.004)。全组患者远处转移率为30%,术后放疗与否对患者远处转移率无影响(P=0.576)。结论 术后放疗明显降低了术后N (+) SCLC患者LR率并提高了生存,而对N (-)患者反而有降低生存趋势,建议术后N (+)的SCLC患者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氩氦冷冻治疗(cryotherapy)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首选治疗方法之一,而我国尚缺乏有关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可评价资料报道。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定量分析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癌区代谢的动态变化。方法:经直肠指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及MRI、MRS检查,最后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冷冻治疗,术后定期复查PSA,根据PSA结果,如术后复查PSA>0.5 ng/mL时,1周内行MRI、MRS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病理活检,如冷冻术后6、12、24个月内均无PSA升高,可分别于术后6、12、24个月分别行MRI、MRS检查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活检。根据病理穿刺确诊为前列腺癌,于对应MRS代谢图上测量兴趣区的胆碱(choline,Cho)、枸橼酸盐(citrate,Cit)及(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即CC/C代谢。结果:冷冻治疗后病理活检可见有大量坏死区,MRS未观察到Cho峰和Cit峰,或Cho峰和Cit峰持续下降。冷冻治疗后病理活检示原位复发,MRS可见有Cho峰和Cit峰,其信噪比较术前降低,而CC/C的比值变化不显著。结论:MRS分析评估PCa冷冻治疗后癌区代谢的动态变化,是无创评价冷冻术后疗效及早期诊断肿瘤复发有价值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T3N0期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0年期间本院诊断明确且行TME术的 125例pT3N0期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化疗,其中 40例接受术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分析影响LR因素。结果 5年样本量为 35例,5年OS和DFS分别为 82.3%和72.4%,术后放化疗和化疗的 5年OS分别为72%和83%(P=0.911)。多因素分析送检淋巴结个数、肿瘤是否侵犯肠周脂肪是LR的影响因素(P=0.045、0.021)。低危组(无高危因素)和高危组(≥1个) LR率分别为2.5%和11.8%(P=0.060)。结论 对于无高危因素的pT3N0期直肠癌患者术后放疗未能改善OS、LR率,对该期患者术后常规放疗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vity distribution in neouroendocrine tumors after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amounts of [177Lu-DOTA0-Tyr3]-octreotate an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activity distribution influences the absorbed dose. Furthermore, the activity distribution of a second administration of radiolabeled octreotate was studied. Nude mice with subcutaneously grown human midgut carcinoid (GOT1) were injected intravenously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177Lu-octreotate.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reafter (4 h to 13 days), a second injection of [111In-DOTA0-Tyr3]-octreotate was given to estimate the somatostatin receptor (sstr) expression. The activity distribution in the tumors was then determin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with PENELOPE were performed for dosimetry. Fifty-one out of 58 investigated tumors showed a lower activity concentration in the peripheral part tha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tumor. The amount of activity injected, or time after administration, did neither influence the relative activity nor the sstr distribution in the tumor. After an initial down-regulation (at 4–24 h), there was an up-regulation of sstr (1.5–2 times, at 7–14 days).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demonstrated an inhomogeneous absorbed dose distribution in the tumor using 177Lu, with twice as high absorbed dose centrally than peripherally. The high activity concentration centrally and the up-regulation of sstr demonstrated will facilitate fractionated therapy using radiolabeled somatostatin analogues if similar results will be obtained also in patients. The inhomogeneous activity distribution in the tumor ha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the absorbed dose distribution in tumor is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G0期原始干细胞(CD34+)的杀伤作用.方法5例CML慢性期患者外周血标本在体外诱导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表型.G带法检测CIK细胞核型.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CD34+CML白血病细胞,AO染色后利用FCM检测CIK细胞对G0期CD34+CML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CIK细胞对正常骨髓CFU-GM、BFU-E集落的影响.结果CIK细胞在培养第3周时,CD3+细胞数量达(97.29±3.55)%,CD3+CD56+细胞绝对数量增加了356倍,染色体分析证实,CIK细胞为正常核型,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G0期CD34+CML白血病细胞平均杀伤率为66.73%.对照组与加入CIK细胞组的CFU-GM集落数分别为150±16和14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两组的BFU-E集落数分别为68±5和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集落类型、大小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结论CIK细胞可从CML患者外周血中大量扩增,来源于正常淋巴细胞,对G0期CD34+CML白血病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正常造血前体细胞无抑制作用,可作为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效应细胞治疗CML.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评价NSCL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 纵隔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N0~N1期)的患者术前纵隔淋巴结FDG摄取水平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005年4月至2009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后接受手术治疗的N0~N1期NSCLC患者的PET/CT数据、术后随访资料及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对纵隔淋巴结SUVmax以及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原发病灶SUVmax等分别与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 采用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P=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原发病灶SUVmax(P=0.001)、是否有术后辅助治疗(P=0.012)对N0~N1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存在预测作用; 多因素分析表明, 只有TNM分期(P=0.017)、原发病灶SUVmax(P=0.027)及纵隔淋巴结SUVmax(P=0.046)是影响本组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三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230, 2.179及1.962。  结论  对于N0~N1期的NSCLC术后患者, 术前PET/CT纵隔淋巴结SUVmax、TNM分期、原发病灶SUVmax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将三者结合起来, 对于指导临床尽早制定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