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8"字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桡侧“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在肘内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10月,对17例肘内翻患者经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暴露肱骨远端,于肱骨髁上行顶端朝向内侧的楔形截骨加桡侧“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术后屈肘中立位上肢石膏托固定,4周后拆石膏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1年,截骨部位均于术后6~10周获骨性愈合,10~12周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术前水平。术侧提携角由术前平均内翻22.4°恢复至术后平均外翻10.2°,随访末期2例矫正度数有少许丢失,分别为2°及4°。按巴英伟制定的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桡侧“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肘内翻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固定确实、软组织刺激少及术中便于调整截骨角度等优点,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较快恢复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刘成招  王春  刘清平 《中国骨伤》2003,16(8):457-458
目的 总结改良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肘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青少年肘内翻者行改良肱骨髁上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固定加“8”字钢丝固定术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3年,肘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术后提携角均在0°~10°,无肘内翻复发。结论 对青少年肘内翻采用改良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固定术有利于截骨角度的控制、增加截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截骨端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骨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冠状面和矢状面双平面截骨矫形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2014年9月采用肱骨远端冠状面和矢状面双平面截骨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的6例成人肘内翻并肘关节屈曲受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18~35岁,平均22.2岁。均有明确儿童期肘关节骨折病史,受伤年龄为2~13岁,平均6.5岁。入院检查6例患者均无神经损伤、肘关节屈伸力量异常和不稳定等并发症。术前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07.50±5.24)°,伸直活动度(–12.17±3.48)°;患侧提携角为(–19.50±4.46)°,健侧提携角为(11.50±2.67)°;患侧肱骨相对健侧短缩(0.42±0.38)cm。术后随访测量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提携角、双侧肱骨短缩,采用去除双肘屈伸活动度对比的改良Laupattarakasem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27个月,平均20.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骨折端均于术后3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4.17±5.85)°,伸直活动度为(0.83±2.04)°,提携角为(12.00±4.19)°,肱骨短缩为(1.88±0.45)c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6.742,P=0.001;t=–11.068,P=0.000;t=–20.400,P=0.000;t=–13.914,P=0.000)。按照改良Laupattarakasem标准评价,优1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83.3%。结论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可有效矫正肘内翻畸形并改善屈曲活动度,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活动的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截骨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22例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8~29岁,平均21岁。既往均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初次骨折后3个月~1年,平均6个月出现肘内翻畸形;出现畸形后4~17年,平均8年入院手术。术前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内翻16~25°,平均20.6°。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评分均为差。术中行肱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以2块重建钢板塑形后分别置于肱骨内外侧柱以固定截骨断端。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外翻0~10°,平均7.5°。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周。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肘内翻复发。末次随访时Flynn评分优17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91%。结论采用肱骨髁上截骨加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方法对肘内翻角度>15°的病例,行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应用单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应用本手术方法治疗20例,携带角恢复到12~15°,术后随诊无矫治角度丢失,截骨处6~10周愈合.结论早期手术矫治肘内翻畸形,可以阻止肘关节的继发改变,该内固定方法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不易发生矫治角度丢失,张力带作用使截骨端之间加压,有利截骨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辅助应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设计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12例,女19例;年龄为17~24岁,平均20.6岁;肘内翻角为14°~35°,平均22.4°。术前使用PACS辅助对肘内翻畸形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根据截骨角度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长度,测量出截骨角度及长度,术中均行外侧切开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31例患者术后获12~4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31例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7—12周,平均9周。末次随访时提携角为8°~15°,平均11o;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6°~150°,平均139°;旋转范围为134°~160°,平均144°。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为96.8%。随访期间未见提携角丢失、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辅助应用PACS对肘内翻畸形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设计,可以精确指导术中截骨长度并确保矫正角度,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17-1819
[目的]探讨PACS系统在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中的辅助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PACS系统在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7例肘内翻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PACS系统辅助对肘内翻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依据截骨角度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底边的长度,测量出截骨角度及长度,术中均行外侧切开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12周,平均9周。本组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提携角8°~15°,平均11°。术后1年均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19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6.3%。[结论]术前辅助应用PACS系统对肘内翻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可以精确指导术中截骨角度及长度,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ACS系统在肘内翻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外侧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内固定治疗58例肘内翻畸形患者,肘内翻角度15°~29°。术前患者均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进行截骨设计,测量出截骨角度及截骨长度。截骨后39例采用钢板内固定,19例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结果患者术后畸形矫正均良好,获得5°~16°提携角。5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截骨处骨愈合时间为6~12周。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克氏针部分退出。无血管损伤、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4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8.3%。结论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进行肱骨髁上楔形截骨设计,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截骨角度及截骨长度,指导术中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9.
顾晓晖  杨惠林 《中国骨伤》2005,18(5):307-308
肱骨髁上骨折、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肱骨内髁骨骺损伤等均可能发展至肘内翻畸形,出现上肢力线异常、肘关节疼痛、屈肘乏力,并且可引起骨性关节炎,同时影响外观,常需进行手术矫形治疗。方法上采用截骨加内固定术,有多种截骨和内固定术式。我院1998—2003年采用肱骨髁上改良截骨自体骨植骨螺钉钢丝低切迹加压内固定辅以中药熏洗治疗青少年肘内翻21例,经过随访证实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并交叉穿针外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肘内翻畸形儿童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13岁,平均7.8岁;术前内翻角度11°~24°,平均(17.50±6.73)°,其中3例较健侧屈曲受限角度10°。均采用肘外侧切口,行肱骨远端髁上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保留内侧3~4 mm宽度的连续皮质,截骨对合后采用交叉克氏针穿针并皮外张力带(交叉针皮外部分在外侧反向折弯并针尾再返折相互钩绕)固定,截骨端外侧形成加压,术后随访比较治疗前后和健侧提携角,采用Laupattarakasem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于术后2个月内骨性愈合,无感染和神经麻痹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8.8个月,提携角恢复为8°~14°,平均(11.50±3.17)°。Laupattarakasem标准评定术后优14例,良11例,可1例。结论: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可以有效恢复肘内翻畸形,交叉穿针并皮外张力带固定可以满足术后早期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1996年7月-2010年6月,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7~14岁,平均10.6岁。左侧12例,右侧8例。13例曾于外院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7例误诊为关节脱位和软组织损伤行石膏外固定。伤后2~12年出现肘关节外观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肘关节活动范围为屈100~150°,平均133.0°;伸0~24°,平均11.7°。肘内翻角度为20~50°,平均32.1°。均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17例患儿获随访,随访时间1~14年,平均5年。X线片示截骨区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8周,平均6周。肘关节内翻畸形均获矫正,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范围为屈110~150°,平均135.9°;伸0~27°,平均12.9°。根据Jupiter等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1%。1例术后1个月拔除克氏针后畸形复发,1年后再次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结论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创伤性肘内翻畸形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克氏针加PDS线张力带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手术疗效。方法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克氏针PDS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治疗23例儿童肘内翻畸形。结果所有病例肘内翻畸形均获纠正,效果良好。结论克氏针PDS张力带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肘内翻是简便、有效的良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The authors report the results of corrective osteotomy of the humerus in 11 children with severe posttraumatic cubitus varus deformity. The average carrying angle on the affected side was -24.4 degrees, and there was an average internal rotation deformity of the distal humerus of 22 degrees. Flex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injured elbow were severely limited. A supracondylar lateral wedge osteotomy of the humerus was performed keeping the medial cortex intact. Two K-wires served as levers to correct the angular and rotational deformity of the elbow and then as fixation material to hold the osteotomy fragments. Postoperatively we immobilized the elbows in 90 degrees flexion for 3 to 4 weeks. There was no loss of the postoperative osteotomy alignment in most cases. Recurrence of mild varus deformity (-5 degrees and -7 degrees) occurred in only two patients.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we observed excellent results in 9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carrying angle of 7.2 degrees (range 5-10 degre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肘横纹小切口复位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记录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时间3~6周。无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骨化性肌炎、神经损伤、肘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140°~150°、伸直0°~8°,前臂旋前80°~90°、旋后75°~80°;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8例,良2例。结论肘横纹小切口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将47例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按固定方法分成两组,均先行肱骨髁上不全楔形截骨,然后分别采用传统克氏针内固定(A组,24例)和骑缝钉内固定(B组,23例)。比较两组术后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一例出现肘内翻复发。骨性愈合时间:A组3~3.5(3.1±0.2)个月,较B组的2.2~3.2(2.7±0.4)个月长(P0.05);术后3个月肘关节功能恢复幅度:A组135°~154°(144.5°±7.7°),较B组的155°~175°(164.3°±7.3°)小(P0.05)。结论采取骑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内固定可靠,骨折端愈合较快,肘关节功能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可吸收张力带(可吸收螺钉或棒和可吸收线)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的疗效。方法:采用2种张力带固定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骨端治疗33例肘内翻。可吸收张力带固定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3~24岁,平均16岁;术前内翻角为17°~34°,平均26°。金属张力带固定组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12~22岁,平均14岁;术前内翻角为17°~40°,平均29°。根据术后畸形矫正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9个月,平均37个月。截骨处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根据疗效评定标准,可吸收张力带组优13例,良2例,差0例;金属张力带组优15例,良2例,差1例。2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可吸收张力带是固定肱骨髁上截骨治疗肘内翻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无须Ⅱ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简单方便,降低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Photoshop系统辅助等腰三角形截骨并克氏针张力扣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采用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并克氏针张力扣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20例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2~13.5岁,中位数6.65岁;左侧12例,右侧8例。均为肱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后的远期并发症。术前用PACS系统设计截骨,模拟测量顶角位置及底边长度。再将图片导入Photoshop系统,画出术后模拟效果图,指导模拟截骨。结果:20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20~24个月,中位数22.5个月。最后一次复查时患肢提携角5°~13°,中位数8.3°。疗效根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16例,良2例,可2例。结论:PACS和Photoshop系统辅助下等腰三角形截骨并克氏针张力扣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9例成人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16例;年龄17~27岁,平均20.3岁;左侧13例,右侧6例;肘内翻角为20.7°±2.8°。所有患者术前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精确测量健侧提携角及患侧的内翻角,并测算出截骨角度,术中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锁定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肘提携角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9~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肘提携角为11.4°±1.6°,患者手术瘢痕平均4 cm(3~5 cm),术后患肢肘内翻畸形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良好。术后采用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2例;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优13例,良6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部分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肘关节僵硬。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失效情况,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术前应用PACS系统精确测量截骨角度,术中应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进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既确保了矫形角度和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又未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外形美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远端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肱骨远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肘内翻畸形患儿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5~11(7.8±1.7)岁。术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患侧肘关节模型,在模型上进行预手术,术中利用3D模型指导进行肱骨远端截骨矫形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肘关节提携角、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变化情况,采用Flynn分级评价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6~12(9.6±1.7)个月。1例患儿出现伤口感染,予换药后完全愈合。所有患儿无骨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肢提携角由术前的(-20.8±2.4)°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7.2±2.3)°;肘关节伸直角度由术前的(-5.6±3.9)°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2.6±2.1)°,术后6个月肘关节屈曲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侧肘关节功能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lynn分级评价标准,优13例,良4例。结论:采用3D打印联合肱骨远端截骨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利用该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完成畸形矫正,恢复肘关节生理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