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医学生专业教育视阈下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医学专业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就是以医学专业教育为突破口,由生态向医学生渗透,培养医学生生态伦理意识,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保证医学生“精神成人”,从而使生态伦理教育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从把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入手,把社会实践作为生态伦理意识培养的外延力量,同时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医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提供基础,作为该课程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类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的原因,这种探究经过了从经济、技术层面到伦理、价值层面的深化.人类认识到要走出生态危机困境,不能简单地诉诸于经济、法律手段,还必须诉诸于伦理信念,依靠扎根于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道德规范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这就要求对公民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建构学校生态伦理教育体系.由于高校承担着培育生态文化意识、传授生态文化知识、塑造生态文化精神的重要功能,高校教育中的生态伦理教育必然影响着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的出台,回应了科学技术、社会和伦理发展引发的伦理审查新问题,以及法律法规对伦理审查的要求,适应了科技创新研究投入持续加大和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扩展了伦理审查制度适用机构和研究类型。面对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是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保障形式之一。因此,要建立并完善伦理审查制度,落实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主体责任”,开展分类分层次的生命伦理教育,增强科研人员、研究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严丽丽 《广西医学》2005,27(12):2066-2067
医学院校高度重视与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是紧密结合专业教育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把德育落实到培养目标首位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应当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校医学伦理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推动医学伦理教育的深化。下面,仅就其中几个重要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前传统健康教育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局限性,为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将深入探讨如何把健康伦理融入健康教育,从而达到有效促进个体健康行为的目的。同时系统阐述行为经济学理论如何为健康伦理教育促进健康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解释健康伦理教育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就如何将健康伦理融入健康教育的新型模式投入实践应用提供可行方案。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健康伦理融入健康教育有利于在传播健康理念,提升健康素养的同时促进健康行为,进而推动人人健康、健康中国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临床研究在国内快速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伦理教育的目的出发,阐述开展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伦理教育的意义,分析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伦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伦理教育的对策建议:提高重视程度,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注重理论转化实际,增加相关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分阶段贯穿式培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培养效果;利用临床研究实践开展临床研究伦理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构建预防医学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生态伦理已成为人类德育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也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1年多来.笔者对预防医学教学中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初步探讨,进而认为,对于医学教育来说.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符合教育理论规律,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异性医患诊治的伦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性别伦理研究和教育的缺失、医院对异性医患诊治伦理问题的忽视、部分医务人员异性医患诊治伦理意识的淡漠导致了异性医患诊治伦理问题长期存在。对此提出建议:加强异性医患诊治伦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加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异性医患诊治伦理的教育和继续教育;医疗机构要重视异性医患诊治伦理的实践;医务人员要重视自身伦理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生的几个伦理事件提示,应在国家治理大背景下开展涉及人的健康相关研究的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伦理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伦理委员会、研究者、公众等,多元主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治理工具约束和规范伦理。但中国伦理治理存在伦理治理理念和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多方参与度不够、仅立法难以解决风险与伦理问题、规范无法满足、监管不到位、违规问责力度不够、研究者伦理意识欠缺、伦理教育滞后、面向公众的信息公开不足等问题。可采取注重伦理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加强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多元共治、敏捷治理、加强立法,完善规范、落实监管、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人才培养、培训研究者、伦理教育、公众科普、学术界自律、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对策,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为世界伦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湖南中医药大学从开展选修课加强伦理教育、强调课前学习的落实、将伦理学教育融入实验教学中等方面加强动物伦理教育的落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这一良好医学素养;还通过开设动物伦理选修课等进一步加深学习。结果显示选修课的开设以及实验课堂中加大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极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动物伦理观,有利于学生医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启迪和指导意义。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的那些古朴而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有益的启迪,对完善和实践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要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分析生态伦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对两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多维度立体化视角的分析,从而找到科学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态伦理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目标,也对新时期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整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加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对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巩固专业思想,塑造新时代"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中医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考并提出运用方剂"君臣佐使"原则,对症下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角度对医患冲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理念是:培育医患信任的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患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医学伦理素养。  相似文献   

15.
和谐医德教育:基于时代价值的一种解读及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医德教育的提出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总体性的时代精神价值在医德教育领域内的理论表征。它的倡立是医德领域现存内在矛盾的必然性理论回应,它所内蕴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生命和谐的价值追求、人道功利和谐的价值建构以及医患和谐的价值指向三个维度上。从加强关怀伦理的教育、注重境遇伦理的价值、强化沟通伦理的培育这三个层面对和谐医德教育建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干部病房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期间存在与生命伦理学原则相悖的伦理困惑.通过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使临终关怀伦理取向价值利益最大化;以换位思考的理性举措,使临终患者伦理价值取向权利人性化;用健康知识的灌输使患者家属走出公平伦理价值取向的误区,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理清临终关怀期间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军医伦理学视域下生命伦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源于战争实践的军医伦理学,自产生之时就涵涉着对生命伦理的高度关注。生命伦理在军事领域中有着独立生成性。由此形成了军医伦理学对生命伦理关注的特定视域:战地安乐死、战场器官移植、军事医学科研、疫苗使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态伦理等。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价值观指儒家思想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儒家伦理价值观主要有德主刑辅、以德王天下、内圣外王等政治伦理价值观;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经济伦理价值观;守成创新、和而不同等文化伦理价值观;天人合德、天人相通、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生态伦理价值观。从价值观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是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本质超越。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合理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主要的传统文化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9.
Presently, there is a movement in the UK research governance framework towards what is referred to as proportional ethical review. Proportional ethical review is the notion that the level of ethical review and scrutiny given to a research project ought to reflect the level of ethical risk represented by that project. Relatively innocuous research should receive relatively minimal review and relatively risky research should receive intense scrutiny. Although conceptually attractive, the notion of proportional review depends on the possibility of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the risks and ethical issues posed by an application with some process other than a full review by a properly constituted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In this paper, it is argued that this cannot be achieved and that the only appropriate means of identifying risks and ethical issues is consideration by a full committee. This implies that the suggested changes to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ethics system presently being consulted on should be strenuously resi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