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CT肺动脉阻塞指数对肺栓塞严重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CT肺动脉造影(CTPA)的CT肺动脉阻塞指数(CTI)定量化分析肺栓塞(PE)患者肺动脉阻塞的严重程度。方法以CTPA发现肺动脉内栓子确诊PE患者。采用CTI评价肺动脉阻塞程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评价CTI与动脉血气和休克指数(SI)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来评价不同CTI(30%、40%、50%及60%)截断值上下PE患者的动脉血气及SI的差异。结果共纳入临床怀疑PE的患者84例,经CTPA检查确诊PE患者27例。PE患者CTI与PaO2(r=-0.416,P=0.031)、P(A-a)O2(r=0.468,P=0.014)有显著相关性,与PaCO2、SI无明显相关性。取CTI60%为截断值时,不同CTI值PE患者的PaO2、P(A-a)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I与PaO2、P(A-a)O2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可用于肺栓塞严重度的评估。CTI超过60%表示肺通气及换气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164例,按照疾病程度分为大面积肺栓塞组(48例)、次大面积肺栓塞组(56例)和非大面积肺栓塞组(60例)3组,对3组患者V/Q显像与CTPA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肺V/Q显像总检出率为91.46%,CTPA总检出率为90.24%,2种方法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对A、B、C组阳性检出率不同,A组CTPA检出率明显高于肺V/Q显像,B、C组V/Q显像检出率明显高于CT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83、5.02、5.13,P均<0.05)。结论:肺V/Q显像与CTPA诊断栓塞各有优缺点,临床中根据患者情况结合应用,为治疗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铁链  袁涛  吴琦  周伟 《中国医刊》2005,40(2):35-37
目的评估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97例临床可疑PE病例行CTPA检查,其中81例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并拍摄胸片,47例行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以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标准为确诊标准,评估CTPA的诊断效能,并与核素扫描比较.结果 97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 68例、除外PE 29例.CTPA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59%、100.00%、96.29%.在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的81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58例、除外PE 23例,CTPA与核素灌注扫描诊断PE的敏感度分别为94.83%、89.66%,特异度分别为100.00%、69.57%(u=3.299,P<0.001).32例PE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阳性28例(87.5%).结论螺旋CTPA诊断PE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作为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栓塞(PE)患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4年5月确诊的PE患者72例,并纳入同期非PE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CTPA检查及Qanadli评分。根据Qanadli评分计算肺栓塞指数并将PE患者分为3组,肺栓塞指数<50%为A组(n=30),50%~80%为B组(n=23),>80%为C组(n=19)。比较4组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右/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RV/LV)、肺动脉直径和上腔静脉直径;分析肺栓塞指数与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LV、RV、RV/LV、上腔静脉直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V、RV/LV、肺动脉直径均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的RV/LV、肺动脉直径均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肺栓塞指数:A组(50.12±19.47)%,B组(52.37±20.11)%,C组(52.90±21.17)%;动脉收缩压:A组(93.12±16.44)mmHg,B组:(92.41±17.44)mm Hg,C组(91.34±16.22)mm Hg,肺栓塞指数与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r=-0.758,P<0.01)。结论 PE患者的CTPA参数(LV、RV、RV/LV、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可以作为评估肺栓塞严重程度的指标,且肺栓塞指数与动脉收缩压呈负相关性,CTPA在PE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无法解释原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发生肺栓塞(PE)的临床特征,并研究无法解释原因的AECOPD合并PE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无法解释原因的AECOPD患者83例(年龄55~85岁,平均63岁)。入院24小时内行肺动脉增强CT(CTPA)及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据CTPA把病例分为合并PE组及不合并PE组,均检测动脉血气、D-二聚体D-dimer、BNP及LDH等。结果 51例合并PE,32例不合并PE。合并组与不合并PE组的临床因素:卧床、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晕厥等有统计学意义。合并PE组D-dimer明显高于非合并PE组,且有统计学意义。D-dimer与动脉血气呈负相关。结论不明原因解释的AECOPD患者卧床、深静脉血栓,D-dimer等是合并肺栓塞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99mTc-MAA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肺栓塞(PE)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同时评价D-二聚体在诊断PE和D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行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同时摄胸片以排除其它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等造成的假阳性;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0.5 mg/L为阳性.结果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显示40例中有PE和(或)DVT 26例,占65%,其中D-二聚体阳性20例,占76.9%.结论应用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并结合胸片,可减少对PE和(或)DVT的误诊和漏诊;D-二聚体测定不能作为PE和(或)DVT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7.
肺灌注断层显像与平面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判定肺灌注断层显像(SPECT肺灌注显像)对肺血栓栓塞症(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7例明确诊断为PE的患者在进行肺平面通气显像的同时,进行了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平面灌注显像,并与CT肺动脉造影(CTP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27例PE患者中,平面肺灌注显像阳性者203例,检出率为89.4%。SPECT肺灌注显像阳性者223例,检出率为98.2%。平面肺灌注显像与SPECT肺灌注显像对PE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21例有CTPA诊断结果的患者中,CTPA显示受累肺段为976个,平面肺灌注显像显示796个肺段阳性,两者符合率为81.6%;SPECT肺灌注显像显示937个肺段阳性,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PA的符合率为96%;两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PECT肺灌注显像能明显提高对PE的诊断价值,可取代肺平面灌注显像,成为诊断PE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无法解释原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发生肺栓塞(PE)的临床特征,并研究无法解释原因的AECOPD合并PE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无法解释原因的AECOPD患者208例(年龄50~82岁,平均62岁),入院24 h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及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CTPA结果分为合并PE组和无PE组。均检测动脉血气、D-二聚体(D-dimer)、内皮素-1(ET-1)。结果 208例无法解释原因的AE-COPD患者中,69例(33.2%)合并PE,139例(66.8%)患者无合并PE。合并PE组与无PE组的临床因素相比较:卧床≥7 d分别为15例(21.7%)和19例(13.7%);双下肢不等粗≥1 cm分别为24例(34.8%)和21例(15.1%);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26例(37.7%)和17例(12.2%);晕厥分别为8例(11.6%)和9例(6.5%);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综合征分别为8例(11.6%)和5例(3.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5 mm Hg分别为19例(27.5%)和13例(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32~6.79,P<0.05)。合并PE组D-dimer和内皮素-1水平高于非PE组,D-dimer分别是(760±152)μg/L与(253±5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素-1水平分别是中位数5.4 pg/L(四分位数间距,1.6~6.9 pg/L)与中位数1.8 pg/L(四分位数间距,1.3~4.8 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2,P<0.01)。D-dimer和ET-1水平正相关(r=0.452,P=0.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ET-1负相关(r=-0.659,P=0.031)。结论不能解释原因的AECOPD患者有33.2%合并PE。卧床≥7 d、双下肢不等粗≥1 cm、深静脉血栓形成、晕厥、心电图表现SⅠQⅢTⅢ征、PaCO2下降≥5mm Hg、D-dimer≥500μg/L以及ET-1水平增高是合并PE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源双能CT在周围型肺阻塞(P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01~2018.01间收治94的疑似PE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均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扫描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LungPBV及LungVessels处理,观察CTPA、CTPA+LungPBV、CTPA+LungVessels对全部栓子的检出效果,并计算LungPBV、LungVessels与CTPA在周围型PE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分析94例研究对象CTPA、LunPBV、LungVessels图像,并结合其临床症状共确诊32例患者为周围型PE,检出率为34.04%,分析32例周围型PE患者1920支血管,发现172支栓塞肺动脉,其中55支为段动脉、89支为亚段动脉,28支为亚段以下动脉;单纯CTPA共检出152支(88.37%)栓塞肺动脉,CTPA+LungPBV共检出162支(94.19%),CTPA+LungVessels共检出167支(97.09%);LungPBV检查与CTPA在诊断PE中的一致性为84.74%;LungVessels检查与CTPA在诊断PE中的一致性为80.23%。结论LungPBV能有效显示肺组织血流灌注情况,LungVessels可通过碘含量有效显示肺动脉栓子,LungPBV与Lung Vessels软件结合CTPA均能有效提高周围型肺栓塞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10例患者的CTPA图像的表现.结果:10例PE共累及58处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左肺动脉主干7,处,右肺动脉主干8处,肺叶动脉15处,肺段动脉28处.结论:多层螺旋CTPA具有准确、快速、无创伤等优点,可立体、直观地观察到血栓的大小、分布及范围,并可观察肺内间接改变,是PE的临床诊断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效果。方法:采取肺叶切除肺动脉重建术治疗中心型肺癌,其肺动脉均受到肿瘤侵犯。肺部肿瘤部位左上叶45例,右上叶29例。处理方法为:浸润血管壁局部切除+直接缝合术27例;浸润血管壁局部切除+缺损血管壁补片术21例;浸润血管壁袖状切除+端端缝合术11例;浸润血管袖状切除+再造导管间置术15例。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5例,肺炎13例次,心律失常1例次,心功能不全1例次,胸腔积液5例,经保守治疗均痊愈。结论:肺血管成形肺叶切除是治疗中心型肺癌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孙静  杜延玲 《医学综述》2014,(10):1829-18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肺血管发生改变,肺实质受到破坏,外周阻力增大,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作为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该文通过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治疗和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合并肺部感染时抗菌药物的选择及治疗对策。方法对我院32例IPF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体52株,革兰阴性菌31株(为59.7%),其中9株对三代头孢等抗菌药物耐药;真菌9株(为17.2%)。大多数IP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经抗菌治疗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93.0%的患者的病原体得以清除,3例死亡。结论IPF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多为革兰阴性菌,多需三代头孢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及碳青霉烯类等药物来治疗,以期延缓病情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Pulmonary histoplasmosis with cavi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7.
Pulmonary infarction with chickenpo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 Rosen 《JAMA》1972,222(12):1557-1558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肺部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7例MPA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HRCT等临床资料,比较有肺纤维化表现的MPA患者(MPA/PF患者)与无肺纤维化表现MPA患者(MPA/NPF患者)之间的差异,并与同期56例IPF患者比较。结果 MPA/PF患者在呼吸道症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率、全身多系统损害等方面与MPA/NPF患者无明显差异,但MPA/PF患者发生严重肾损害及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比例较高(P〈0.05)。MPA/NPF患者在呼吸困难、肾损害发生率、ANCA阳性率、严重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以及全身多系统损害等方面与IPF患者有显著差异,IPF患者更易发生呼吸困难,而MPA患者更易出现肾损害、ANCA阳性、严重肺动脉高压,及皮疹、关节痛、体重下降、消化道症状、发热等多系统损害(P〈0.05)。结论当患者出现系统损害,如同时有呼吸系统症状、肾损害、皮肤损害、发热、关节肌痛等表现时,临床医师需考虑MPA的可能。对临床疑似间质性肺炎特别是肺纤维化的患者,应常规作ANCA检查,并注意肾功能监测,以避免漏诊MPA。  相似文献   

19.
李小侠  李静  李欣 《黑龙江医学》2021,45(22):2362-2364
目的:探究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2月间于天津市北辰医院收治的100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采取肺康复护理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3月—2020年2月间采取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干预2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及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2个月后,两组FEV1、FEV1/FVC水平均较护理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8、5.483,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6MWD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GRQ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3、3.32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结论: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可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特点、易感因素、诊断防治、治疗和转归。方法:将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COPD无真菌感染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抗生素联用品种多、使用时间长,糖皮质激素使用患者多且使用时间长,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愈好转率66.7%(22/33),病死率21.2%(7/33),对照组分别为84.4%(28/33)及6.1%(2/3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占45.5%(15/33),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分别占18.2%(6/33)及12.1%(4/33)。结论: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率高,抗生素、激素的长期大量应用是常见易感因素,对疑有真菌感染患者应及时、反复做痰涂片或真菌培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