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川省宜宾市震后灾区消毒应急工作,为今后地震灾区消毒防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2019-06-18对地震灾区卫生情况摸底调查后快速评估公共卫生风险,制定科学的环境消杀方案,明确临时集中安置点、公共厕所等环境以及饮用水为消杀重点,并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厕所消杀率为95.8%,物体表面消毒合格率为75%。地震后水样总合格率为76.0%,地震前后水样合格率,差异无统计意义(χ~2=5.72,P0.05)。结论宜宾市震后应急消毒整体效果较好,需继续加强安置点周围环境消毒与病媒监测控制,为震后传染病预防控制起到重要的防御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震灾区的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是地震灾后防止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的重要工作,是地震灾后救援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如何在地震灾区有效实施媒介生物的监测和控制,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可以借鉴,这给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带来不便,导致相关工作被延缓或推迟,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做法在地震灾区被执行.通过制定《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震灾》的标准,为震灾发生时的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基本指导.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一种会给人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自然灾害.通过分析和探讨"6.17"宜宾长宁地震之后,在灾区安置点开展的重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和控制的措施与方法,获得震灾后灾区安置点主要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在重点场所综合施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同时需要广泛宣传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人员伤亡,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尽快展开以消毒、杀虫、灭鼠为重要内容的各项防疫措施刻不容缓。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领导部门的指示要求,来自军地的众多防疫力量迅速赶赴地震灾区,进村人户,开展了覆盖全部灾区的环境消毒、病媒生物防治、人畜尸体处理等各项卫生防疫工作,有效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映秀镇的媒介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特大地震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动态,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鼠、蚊、蝇密度进行大范围的横断面调查,对生活区帐篷、垃圾点和厕所蝇密度进行每日监测。鼠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粘蝇板法和目测法,蚊类密度监测采用诱蚊法和目测法。结果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地震灾区鼠和蚊密度非常低,蝇类的密度总体上控制在参考指标以下,但厨房、厕所和生活垃圾处理存在问题,部分地点蝇类密度较高。结论要注意加强对安置点居民的健康教育,并进一步做好居民安置点的消毒及蚊、蝇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四川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卫生状况,为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江油市部分乡镇安置点进行卫生状况调查分析评价。结果16个安置点均设置有卫生防疫负责人,能及时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安置点饮用水以开水为主(占100.0%)、瓶装商品水为辅(占43.75%);81.25%安置点的生活用水来源于自来水,且采取集中式供水;56.25%的安置点设有食品监督员,食品大部分来源于国家供给和市场销售;43.75%的安置点环境卫生总体较好,经常开展环境清洁工作;全部安置点均设有垃圾收集点,其中37.50%的点还采取了消毒措施;31.25%的安置点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很少,老鼠也较地震前明显减少;43.75%的安置点设有医疗服务点,62.50%的安置点每日向乡镇卫生院报告传染病情况;各安置点均开展了地震灾后防病卫生宣传教育活动,基本做到救灾防病宣传单入户。结论受灾群众安置点卫生状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传染病监测、报告薄弱,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欠佳等隐患,需进一步加强该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然灾害灾后常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方法和措施。方法分析灾后病媒生物危害和特点,结合相关规范标准,总结监测控制的方法及措施。结果自然灾害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媒生物的孳生繁殖,造成灾区病媒生物局部密度升高、种群结构和生态习性变化,增加了防治难度,极易导致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结论通过加强灾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和控制,开展风险评估,采取以环境治理和化学防制相结合的防控措施,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相似文献   

8.
正消毒及病媒生物控制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消毒灭菌工作是医疗机构控制医院感染和托幼机构防控传染病的基础,对医疗及托幼机构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确保消毒灭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蚊、蝇、蟑螂、鼠等病媒生物不但骚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登革热、乙型脑炎、出血热等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江苏省卫生防疫应急队立即进行了消杀药械等物资应急准备,迅速到达灾区宝兴县灵关镇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在对灾区开展卫生情况摸底调查后立即有针对性地组织展开了餐饮具消毒、病媒生物控制、健康教育和专业人员网络建设等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工作,并及时对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估,为后续方案的制订和对传染病科学防控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动态,为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病媒生物,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卫生厅下发《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于2008—06/10,在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小金和松潘5县地震重灾区开展蚊、蝇、鼠密度监测,蚊、蝇密度统一用目测法,鼠密度用鼠迹法。结果共监测22周次。监测安置点达249点次;蚊平均密度2.71只/(人工.小时);鼠平均密度2.07处/2000m;蝇平均密度0.91只/m^2,蝇密度以厕所、垃圾监测点最高。结论地震后,经过各级疾控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使阿坝州病媒生物总体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了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5.12"地震后3年绵阳市卫生防疫工作措施与效果,旨在确保大灾之后三年无大疫的控制目标。方法搜集、整理绵阳震后传染病疫情资料及卫生防疫工作相关报表与专题调查及报告,提出相关卫生防疫措施:整合资源、统筹指挥,卫生防疫工作覆盖到村;规范应急处置,统一技术方案;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和消杀防疫,消除病媒生物性疾病隐患;防止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发生,严格食品卫生监督监测;保证灾区饮水安全,加强现场监测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加快能力恢复,注重疫情监测报告与分析;加强应急接种,建立有效免疫屏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开展灾民安置点及学校卫生督导检查,控制群体危险因素发生;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防止媒介生物孳生,研究"5.12"地震后3年绵阳市卫生防疫工作状况,分析卫生防疫工作效果。结果由于卫生防疫工作应对措施得当,灾区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1月未发生甲类传染病及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4.0938/10万)较地震前(2008年)同期水平(29.1069/10万)下降了17.22%。结论 5.12地震后绵阳市卫生防疫工作措施,科学有效,处置有力,确保了大灾之后3年无大疫的控制目标,对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给灾区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人兽共患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8年6月13日至10月31日,在地震灾区北川县、平武县、安县和江油市的灾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每周1次监测蚊、蝇、鼠密度。采用目测法测定蚊、蝇密度,采用鼠迹法测定鼠密度,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蚊虫平均密度为4.60只/人工小时,较地震前(1.26只/人工小时)上升了265.08%;鼠类平均密度为0.74处/2000m,与历史鼠密度(0.32处/2000m)相比上升了131.25%;蝇类平均密度为0.35只/m^2,较地震前(2.47只/m^2)下降了85.83%。结论地震灾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及开展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彭州市白鹿镇"5·12"汶川大地震灾民板房安置点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现状分析,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地开展过渡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调查表收集彭州市白鹿镇各板房安置点的基本信息,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相关症状监测情况和村民卫生知识,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全镇灾后无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报告发热病例24例,腹泻病例71例.病媒生物监测7月份蚊密度超过限制标准,蝇密度和鼠密度符合限制标准.6个安置点的管网末梢水余氯和大肠菌群不符合卫生标准.基础免疫接种率为66.9%~81.0%.结论 全镇7个板房过渡安置点卫生配套设施不能完全满足防病需求,各板房安置点的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管理、预防接种等工作存在隐患,应加强疾病监测,强化食品、饮用水、计划免疫监督管理,开展健康教育,搞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汶川地震卫生防疫救援的做法,探讨震后灾区防疫工作的重点和经验。方法对灾区开展水质快速分析、症状群监测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卫生防疫实践,恢复重建了当地防疫体系,查明震后水源水质状况,开展持续疾病监测,控制污染和病媒滋生条件,有效控制震区灾后疫情。结论震灾后早期的卫生防疫工作要坚持科学防疫、群专结合、统一协调三个原则,把住病从口入、疫情发现和病媒滋生条件控制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玉树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情况,为科学开展病媒生物控制提高可靠依据.方法 在每个灾民安置点选5顶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采用目测法监测蚊虫密度;在每个监测点选择厕所和垃圾堆(桶)、帐篷(活动房、临时住所等)内、外3类环境各5处,采用目测法监测蝇密度;鼠密度监测采用盗食法.结果 玉树地震灾区未发现蚊虫活动,蝇、鼠总体密度分别为0.69只/m2和4.12%;蝇密度6月最高,3类环境中垃圾堆和厕所的蝇密度较高;鼠密度5月较高,当代社区安置点的鼠密度相对较高.结论 蝇密度除6、7月较高,达到杀虫指标以外,蝇、鼠总体密度较低;根据监测结果,指导灾区在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和灾区人民健康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展病媒生物控制,防止相关疾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云南彝良地震灾区集中安置点公共卫生状况和应急工作需求。方法于2012年9月11—14日,按照《救灾安置点公共卫生需求快速调查评估表》内容对彝良城区所有9个集中安置点进行快速调查评估。结果集中安置点住宿全部以帐篷方式实现;安置点饮水以定型包装水为主,8个安置点的生活用水来源于自来水,且采取集中式供水;食品基本来自政府供给或社会捐赠,5个集中安置点采取集中供餐方式供餐;8个集中安置点开展环境消毒工作并设有垃圾集中收集点,但存在垃圾未及时清运现象,所有安置点内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密度较低;7个集中安置点内设有临时医疗点,所有医疗点均开展了传染病登记报告及症状监测登记报告。结论彝良城区的集中安置点公共卫生状况有待改善,仍存在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7.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国家突发传染病应急防控队(江苏)启动快速响应,到达地震灾区第一时间内,收集2013年4月20-27日宝兴县灵关镇12个村167个灾民集中安置点周围食品、饮用水和消毒杀虫等卫生防疫的相关资料,同时考虑水源、排泄物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相关危险因素,采用现场公共卫生快速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了食品、饮用水卫生应急检测制度,培训当地卫生防疫人员,开展消、杀、灭卫生防疫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建立了灾区及卫生防控应急报告监督系统。通过早期建立现场公共卫生快速评估方法,科学有序地展开卫生防疫,实现了卫生防疫在地震灾区、居民安置点、家庭的三方全覆盖,逐步形成了灾害医学救援卫生防疫应急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绵阳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巩固大灾之后无大疫成果和保障灾后重建顺利进行。方法搜集、整理绵阳传染病疫情资料、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工作实践,描述并分析卫生防疫效果。结果总结出10条卫生防疫措施:统筹指挥、整合资源,医疗卫生防疫覆盖到村;统一技术方案,规范应急处置;狠抓环境整治和消杀防疫,消除疾病隐患;注重能力恢复,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分析;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监测相结合,保证饮水安全;严格食品卫生监管,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进行应急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开展卫生学评价,控制危险因素;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防止媒介生物孳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救灾防病知识。灾区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无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前3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29.23%。结论汶川地震灾后绵阳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科学有效,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地震发生后什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的各项应急防控措施,为灾后防疫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卫生防疫体系和机制;饮水的检测和消毒;环境消毒与除臭;重点疾病的监测和防范;防疫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综合卫生防控措施。结果通过严密的防控措施,灾区未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和与地震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论灾后所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是及时,果断、有效的,为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稳定社会秩序,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四川长宁"6.0"级地震灾区阶段性公共卫生状况与灾区居民健康需求。方法 2019年6月20日,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的方式,对长宁县双河镇、珙县巡场镇11个临时居民安置点进行快速调查评估。结果 11个被调查的临时安置点中,有10个为集中安置;饮用水方面,10个安置点的饮水以瓶装矿泉水为主,7个安置点的生活用水为自来水,其余4个为应急供水;食品主要为民政部门提供的方便食品和热食餐盒,10个安置点为集中供餐;环境卫生整体状况良好,震后初期个别安置点附近存在随地大小便、粪便暴露的情况;安置点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结论地震灾区整体公共卫生状况良好,但部分临时居民安置点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状况有待改善,需注意加强灾区饮用水卫生、重视安置点环境卫生,加强健康教育,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灾后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