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JP2]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左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麻醉,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早期认知功能、免疫功能。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早期(T1、T2)精神状态以及镇静恢复较对照组快(P0.05),且与手术前(T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T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早期(T1、T2)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指标恢复较快,显著低于同时刻对照组(P0.05),且与手术前(T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麻醉,具有避免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快速恢复患者免疫机制等特点,安全高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479-480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麻醉在小儿手术中麻醉效果。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91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行骶管穿刺阻滞,对照组给予0.25%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0.2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苏醒时间,采用婴幼儿镇痛评分量表(CHIPPS)分别在术后1h和3h评价镇痛效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1h CHIPP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3h CHIPPS评分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麻醉,具有镇痛效果好、术后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40例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0.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1组)和1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2组)。比较2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后4、6、8、10、12和14 h的静息和运动阻滞效果,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 DR1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开始恢复和完全恢复的时间均显著早于DR2组患者(P0.01);DR2组在6 h活动疼痛评分和术后8、10、12和14 h的静息和活动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DR1组(P0.05)。结论 1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较0.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增强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静脉给药应用于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美国麻醉师协会(ASA)I或II级的136例产妇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ex组)和罗哌卡因组(Rop组),每组68例。Dex组蛛网膜下腔给予0.75%罗哌卡因12 mg并静脉注射负荷剂量0.2μg/kg、维持剂量0.5μg/(kg·h)的右美托咪定至手术结束;Rop组蛛网膜下腔给予0.75%罗哌卡因12 mg并持续静脉注射与Dex组右美托咪定等量的0.9%氯化钠液至手术结束。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对新生儿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率。结果:Dex组麻醉起效时间、达到完全运动阻滞时间、BIS分值及Ramsay改良评分均明显短于Rop组(P0.05),而Dex组最平面恢复时间则明显长于Rop组(P0.05)。Dex组和Rop组胎儿娩后1 min、5 min、10 min的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ex组产妇寒战和焦虑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Rop组,而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联合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麻醉可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时间,具有更好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作为罗哌卡因佐剂,对髋部骨折手术超声引导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之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行PENG阻滞组(V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PEN...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患者60例,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手术,手术结束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pd组):腹横肌平面内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0.4%罗哌卡因30 ml;罗哌卡因组(R组):腹横肌平面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0.4%罗哌卡因30 ml。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皮、术中1 h、出手术室时的血压、心率(HR);术后即刻、4、6、8、12和24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腹部感觉阻滞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Rpd组术后6、8和12 h Rpd组的VAS评分低于R组(P0.05),术后即刻、4和24 h VAS评分无差异(P0.05),腹部感觉阻滞时间Rpd组明显长于R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患者无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TAP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患者,可以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7.
选择择期行下肢手术的病人80例,ASA I~III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0.5%的重比重罗哌卡因(罗哌卡因1.5ml1%+10%葡萄糖1.5ml)+0.5ml的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组(n=40)0.5%的重比重罗哌卡因(罗哌卡因1.5ml1%+10%葡萄糖1.5ml)+5μg右美托咪定(0.5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记录麻醉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镇静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阻滞平面消退时间显著延长,术后VAS最高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最高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不良反应以及镇静评分无显著差异。5μg右美托咪定可以显著延长重比重罗哌卡因的痛觉神经阻滞时间,有利于延长患者术后镇痛时间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应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配伍局麻药在老年髋关节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71例,按照手术麻醉时右美托咪定剂量不同分为低剂量组35例和高剂量组3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低剂量组给予患者0.5μg/kg右美托咪定麻醉与0.3%罗哌卡因30 ml,高剂量组给予患者1.0μg/kg右美托咪定麻醉与0.3%罗哌卡因30 ml。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时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皮质醇(Cor)、VAS评分、焦虑、抑郁。结果高剂量组阻滞起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手术后,两组HR、MAP、Cor指标均高于手术前,且高剂量组HR、MAP、Cor指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术后VAS评分低于低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高剂量组SAS、SDS评分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应用于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髋关节手术中可以明显缩短局麻药物起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缓解患者术中术后疼痛程度以及焦虑情绪,进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近年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各32例。术后镇痛方案:A组:0.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B组:1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C组:0.1%罗哌卡因。观察三组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情况,于镇痛前及镇痛48h后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A、B组镇痛总满意率均大于C组(P0.05)。A、C组总不良反应率均低于B组(P0.05),A组略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评分均较镇痛前降低,且A、B组降低幅度大于C组,B组降低幅度大于A组(P0.05)。结论所用右美托咪定浓度越高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越好,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应增加,建议临床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佳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刘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21):3157-3159,3163
目的 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的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行高血压脑出血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在丙泊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观察组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及术中各时间点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躁动发生率为8.1%,低于对照组的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钻孔时观察组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时,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1 μg/kg舒芬太尼复合0.15%罗哌卡因术后镇痛,观察组给予2 ?滋g/ml右美托咪定复合0.15%罗哌卡因术后镇痛。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时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时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连续股神经阻滞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评定其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7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实施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以来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时的VAS评分,另对比两组麻醉阻滞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36 h、48 h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优良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麻醉,麻醉阻滞效果好,疼痛轻,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849-85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83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注射右美托咪啶50μg+罗哌卡因40ml实施麻醉,观察组注射右美托咪啶100μg+罗哌卡因40ml麻醉,观察对比两组运动阻滞起效、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运动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运动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佳,运动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持续时间长,术后镇痛时间长,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定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旋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患者40 例,随机均分成R 组(0.5%罗哌卡因25 mL) 和RD 组( 0.5%罗哌卡因+ 12.5 滋g 右旋美托咪定),均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及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并行麻醉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记录.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RD 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显著短于R 组,麻醉效果评价也显著优于R 组(P < 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右旋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时,能缩短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改善麻醉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8月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的3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的3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麻醉持续时间、气管拔除时间、完全清醒时间,阻滞6 h、12 h以及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持续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气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阻滞后6 h相比,两组阻滞后12 h、24 h VAS评分逐渐升高,但观察组阻滞后12 h、24 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定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麻醉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小儿骶管阻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择期骶管阻滞下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儿70例,随机分为两组:RD组和R组。RD组注入0.25%罗哌卡因+1μg/kg右美托咪定,R组注入0.25%罗哌卡因,注射总容积均为1 ml/k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采用Anon四分评分法,记录术后躁动发生率;采用OPS法评定术后2 h、4 h、8 h、12 h、24 h镇痛效果。结果 RD组阻滞起效时间较R组明显缩短(P0.05),镇痛维持时间和苏醒时间较R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8 h、12 h RD组OPS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5),苏醒后躁动的发生率较R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1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罗哌卡因小儿骶管阻滞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右旋美托咪啶和可乐定对硬膜外麻醉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硬膜外麻醉下行阴道式子宫切除术成年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均分成2组:罗哌卡因+右旋美托咪啶组(RD组)和罗哌卡因+可乐定组(RC组)。RD组给予0.75%罗哌卡因17 mL+右旋美托咪啶(1.5μg/kg),RC组0.75%罗哌卡因17 mL+可乐定(2μg/kg)。分析镇痛开始时间、感觉及运动阻滞平面及时间、镇静评分和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RD组的镇静评分优于RC组;RD组的罗哌卡因用量少于RC组;2组恶心和口干发生率稍高。结论右旋美托咪啶比可乐定更适宜作为硬膜外麻醉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n=30)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B组,n=30)。两组患者在喉罩全麻后,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阻滞,A组注入0.25%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l,B组注入0.25%罗哌卡因及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30 ml。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 h(T0),8 h(T1),12 h(T2)及24 h(T3)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当VAS评分大于5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结果两组间在T0、T1、T2时间点的VAS评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在T3时间点的VAS评分分布优于A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氟比洛芬酯的用量(68.33±35.92 mg)明显高于B组(18.33±30.75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较单纯罗哌卡因行单次股神经阻滞镇痛时间长,术后辅助氟比洛芬酯镇痛剂量小。  相似文献   

19.
张强 《临床医学》2020,40(7):63-64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与罗哌卡因关节腔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粤北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膝关节镜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各组关节镜手术中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毕待止血带开放前5 min每组予以不同镇痛处理方式,即A组于关节腔内注入0. 25μg/kg右美托咪定+0. 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20ml); B组:于关节腔内注入0. 50μg/kg右美托咪定+0. 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20ml); C组:于关节腔内注入0. 75μg/kg右美托咪定+0. 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20ml); D组:于关节腔内注入1. 00μg/kg右美托咪定+0. 25%罗哌卡因混合液(共20ml)。记录各组术后6 h、24 h疼痛情况以及术后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6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D组术后6 h、24 h VAS评分均较低,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B组、C组术后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 D组术后镇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0. 75μg/kg右美托咪定与罗哌卡因联合注入关节腔对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均较优。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7):1084-108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采用0.45%罗哌卡因30ml,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复合1μg/kg右美托咪定,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状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结果观察组的苏醒时间、喉罩拔除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的MAP、CI、SV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HR、CVP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可有效促使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