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摘除腰5骶1椎间盘突出髓核手术操作技巧。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科对30例高髂嵴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摘除突出髓核手术。结果术毕下肢麻木减轻5例,麻木无改善4例,麻木加重1例。无感染及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平均随访6.8个月,所有下肢麻木病例均恢复正常。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疗效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伴高髂嵴患者的微创手术,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术是较好的选择,但是其狭小操作空间、增强安全性、适应证窄极具挑战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椎板间、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 7年1月~201 8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椎板间入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C臂照射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腰椎V A 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椎板间入路的疗效优于侧后方椎间孔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腰椎疼痛感,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用自制自攻环锯行可视下椎间孔扩大成形术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使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术中使用普通环锯与自制自攻环锯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术各32例。分别记录患者椎间孔扩大成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术后相关并发症;对比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患者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自制环锯组椎间孔扩大成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少于普通环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腹腔脏器与大血管破裂发生,无复发。普通环锯组、自制环锯组组内患者腰腿疼痛术前VAS与术后1 d、术后6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评分与术后1 d、术后6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环锯组与自制环锯组患者组间各时间点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环锯组术后6个月疗效优良率与自制环锯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8%(30/32)vs 96.9%(31/32)]。结论:自制自攻环锯在可视下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安全有效,具有置管步骤简便、直视下进行椎间孔扩大成形、透视次数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共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及MacNab评分法评定。结果 69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67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1.6个月;术前下肢VAS评分(7.12±0.70),术后1年下肢VAS评分(2.27±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3.7±0.87)升高到术后的(22.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择期行全椎板切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2例L5-S1突出,由于髂嵴过高,阻挡手术入路,术中改行后路椎间盘镜治疗,3例患者术后复发,择期行全椎板切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整体优良率83.5%。结论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经皮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5/骶1椎(L5/S1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对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亳州医院脊柱外科采用经皮内窥镜手术治疗L5/S1 LDH患者62例,其中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2例(TELD组),采用椎板间入路30例(IELD组)。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和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2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两组患者术后2 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01),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手术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ELD组有高髂嵴患者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均给予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0.42±10.61)min,术中出血量为(30.28±8.64)ml;术后1周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62/64),术后3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为98.44%(63/64);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及ODI评分均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及术后感染病例,10例患者存在短暂性下肢麻木症状,经康复治疗后均已缓解。结论: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疗效好,患者功能恢复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后路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9月符合入选条件的4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为两组。21例行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髓核摘除术(PTED),21例行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术(MED)。比较两种手术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通过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各时间段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髓核摘除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横突孔变异伴神经走行漏诊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腰椎横突孔变异伴神经走行漏诊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腰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2个月入院。术前诊断:腰5骶1椎间盘疝继发椎管狭窄。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腰5骶1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中见腰5左侧横突内见横突孔,内见神经走行,考虑螺钉穿过位置与横突孔较近,遂行腰5右侧、骶1双侧螺钉固定,腰5骶1椎间盘摘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结论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是导致本例漏诊的主要原因。提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知识、技能的提升,培养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发散诊断思维,以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终板直接法在椎间孔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5例,L4/5椎间盘突出20例,L5/S1椎间盘突出145例,均采用下终板直接法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孔镜椎间盘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ore,VAS)、Osweste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ox,ODI)、Macnab标准及红外热成像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65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无神经根损伤并发症,术后腿痛VAS较术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DI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Macnab标准:优138例,良22例,一般5例,差0例,优良率96.9%。红外热像采集双下肢皮肤的温差术前与术后比较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终板直接法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老年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应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40~85(62±17)min,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术后第1天,3、6个月VAS评分,术后第3、6个月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术前(均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0.91%。术后未发生下肢麻木、椎间盘炎、血管损伤、硬脊膜破裂及肠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近期内疗效确切、手术风险小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我院85例LDH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段疼痛(VAS)评分、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5 d) 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SF-36评分手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LDH,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的25例经椎间盘造影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配合该手术进行术后基础护理、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及康复训练,全部患者术后6个月内腰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仅有2例于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结论:结合规范的护理康复措施,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是有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接受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82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相关资料,比较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椎间盘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及比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在Macnab疗效标准下的评定结果。结果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损伤4例(4.88%),硬膜囊撕裂6例(7.32%),椎间盘炎2例(2.44%)。术前1周VAS评分为(8.41±1.72)分,JOA评分为(13.39±4.5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2.21±1.35)分,JOA评分为(23.58±3.19)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1.49±1.14)分,JOA评分为(24.31±3.46)分;术前1周、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各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周患者ODI为(54.37±14.18)%,术后1周为(23.11±4.69)%,术后1个月为(22.69±4.16)%。经改良Macnab标准对患者末次随访的疗效进行评价,疗效为优者64例(78.05%),疗效为良者16例(19.51%),疗效为可者2例(2.43%)。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手术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较快、疗效明显等特点,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骨科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量表评价手术疗效;观察并记录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小切口椎板开窗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在治疗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该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将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1 d,以及术后3 d、5 d、3个月、6个月腰背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前1 d和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2±2.4)个月.术后3 d观察组腰背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O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藤黄健骨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06例LDH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PTED组和MED组各53例。MED组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PTED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VAS评分)及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PTED组术后3个月治疗总优良率为88.68%与MED组83.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下肢麻木、脊柱偏歪症状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PTED组下肢麻木症状评分低于MED组,PTED组脊柱偏歪症状评分均高于M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和MED手术治疗LDH,疗效均较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两种术式针对性各有差异,临床可根据具体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侧路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两种不同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5(L5)/骶椎1(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于华北油田总医院接受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椎间孔组与椎板间组,各41例。椎间孔组采用经侧路椎间孔入路,椎板间组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疾病治疗成绩评分表(JOA)评分,同时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发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在随访中,79例获有效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d、3个月、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患者透视次数明显低于椎间孔组(P0.05)。两组复发率、首次复发时间、平均复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侧卧位(LDP)与俯卧位(PP)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纯L_5/S_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51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纯L_5/S_1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LDP组和PP组。LDP组(n=20)男12例,女8例,年龄33~78岁,平均(54.33±9.13)岁;PP组(n=31)男18例,女13例,年龄30~68岁,平均(52.31±6.54)岁。记录术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因体位所致不适感、颈痛发生率等情况,通过Likert评分评价患者术中不适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最终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的疗效。结果 LDP组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61.59±14.27) min;透视次数2~6次,平均(3.32±0.22)次,Likert评分(3.93±0.73)分,术中仅1例发生轻微颈痛症状;PP组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38±15.42) min;透视次数2~4次,平均(3.23±0.14)次,Likert评分(3.49±0.65)分,5例出现颈痛症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间腰腿痛VAS、 ODI评分和末次MacNa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P组术中Likert评分较PP组高,且颈痛发生率低(P 0.05);PP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跖屈肌麻痹,予保守治疗后肌力恢复至4级;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节段错误和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LDP与PP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纯L_5/S_1LDH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前者舒适性高,患者更易配合和接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导杆漂移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该科收治的单节段LDH患者48例,分别采用常规穿刺置管(常规组,n=23)和导杆漂移技术置管(导杆组,n=25),根据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果 4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0±2.3)个月。导杆组中,1例因椎间盘钙化切除不彻底,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另有1例术中发生患侧L5行走神经根不完全性损伤,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弱。所有患者无硬膜囊、腹腔脏器、血管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常规组中,1例术后3 d因打喷嚏引起复发,分别于术后第5和6天相同入路再次行椎间孔镜手术,翻修后症状完全消失。导杆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 0.05)。两组术前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中优36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8%。结论导杆漂移技术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具有安全、高效和操控性强的优点,能明显减少透视次数和辐射量,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朱某,女,61岁,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半年余,加剧2个月。于2002年5月入院,起病时无明显诱因,自感腰骶部疼痛并向左下肢放射,咳嗽及大便时加重,在我院门诊治疗后稍有好转。2个月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腰骶疼痛,左下肢放射痛,且感左足底麻木、乏力、行走受限。查体:L4~S1棘突间及椎旁有压痛,左臀内侧压痛明显,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左直腿抬高试验60°(+)。自带MRI片示:(1)L5-S1椎间盘突出并脱出,并髓核游离于椎管内左前方,压迫脊髓及左侧神经根。(2)L3~L4、L4~L5、L5~S1水平韧带肥厚。生化检查:肝功能、全血18项均正常,诊断L5~S1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