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44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总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退变性脊柱侧凸中分布的规律性,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椎 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2年7月治疗1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 否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骨折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71.7±1.7)岁。无骨折组 102例,男23例,女79例;年龄(63.3±6.7)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胸背部疼痛程度,采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T值,测量侧凸Cobb角,观察侧凸范围内骨桥发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 法筛选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折组发生T11骨折3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5例 ,T12及L1两个椎体骨折4例。 无骨折组平均年龄低于骨折组(t=17.20,P<0.001),两组的性别组成并无差异(χ2=0.218,P=0.641),胸背部 疼痛的VAS评分小于骨折组(t=9.30,P< 0.001),侧凸Cobb角与骨折组相比无差异(t=1.84,P=0.08),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低于骨折组(t=5.63,P<0.001),骨桥发生率低于骨折组(χ2=12.333,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 史(OR=1.36;95%CI,1.09~2.11)、骨桥形成(OR=3.31;95%CI,2.10~5.38)、骨质疏松(OR=2.45;95%CI,1.58~4.36) 会增加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机会。结论 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好 发于胸腰段椎体,外伤 史、骨质疏松以及侧凸范围内骨桥形成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分析CD4 T淋巴细胞,Th1/Th2,CD4 CD25 T淋巴细胞与多发性硬化之间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2-12/2004-12与CD4 T淋巴细胞,Th1/Th2,CD4 CD25 T淋巴细胞和多发性硬化相关文章,检索词“CD4 Tcell,Th1/Th2cell,CD4 CD25 TLymphocytes,Multiplesc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12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CD4 Tcell,Th1/Th2,CD4 CD25 T淋巴细胞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27篇,无论研究对象为动物还是患者全部纳入,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3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资料提炼:将筛选到的27篇文献按CD4 T淋巴细胞,Th1/Th2,CD4 CD25 T淋巴细胞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进行分类:其中6篇与CD4 T淋巴细胞,3篇与Th1/Th2相关,18篇与CD4 CD25 T淋巴细胞有关。资料综合:6篇文献,说明了CD4 T淋巴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病过程中居于中心环节,3篇文献提示Th1/Th2细胞的失衡与多发性硬化的疾病进程有关,18篇文献提到CD4 CD25 T淋巴细胞的基础研究及其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结论:病灶部位CD4 T淋巴细胞的增加,Th1/Th2细胞的失衡会导致多发性硬化发病。而CD4 CD25 T淋巴细胞功能的减弱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有关,但数量是否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的选择对术中髓核摘除量的影响及术后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1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椎间孔镜不同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技术),B组40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C组43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4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计算并比较4组患者髓核摘除量;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和椎间隙高度等进行评估。结果 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7±0.8)、(3.6±0.7)、(4.5±1.1)、(3.0±0.8)cm3,C组体积显著大于其余3组,D组体积显著小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无术后椎间隙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术前各组间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及双下肢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分改善值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比较LCI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各组间LCI变化值和椎间隙高度丢失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侧后路微创椎间孔镜术中,采用ITEA技术的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苏北人民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讨论近年来PDCA循环法在后勤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医院变电所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现状,阐述了医院变电所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料的信息化管理4个方面对开展医院变电所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方法 健康山羊1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显露左侧颈2-3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球囊通过椎间孔插入硬膜外腔,达颈2-3椎间盘水平.实验组术后第10天经导管缓慢注射生理盐水0.2 ml使球囊膨胀.持续压迫40天.对照组不注水.利用MR、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置入的球囊位于脊髓的左前方.球囊未注水时,球囊所在部位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没有明显受压.注水0.2 ml后,球囊呈椭圆形,脊髓受压变扁.所有MR图像显示清楚,没有明显伪影.实验组运动功能评分下降,病理学检查示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坏死.结论 采用经颈椎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压迫程度、压迫速度和持续时间可控,保留了椎管的完整性,能获得较满意的MR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兔颈椎骨性结构测量数据建立兔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椎间融合情况。 方法 选取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2.0~2.5 kg),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9只。A组用于解剖测量兔颈椎椎体结构;B、C、D组造模行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植骨材料选用兔自体髂骨。术后4、8、12周对实验动物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手触检查及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结果 自颈2(C2)~颈6(C6)椎体长度、椎体下端矢状径、椎体下端斜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检查显示B、C、D组植骨充分,钢板螺钉置入情况良好,仅1例术后发生螺钉松动退钉。B、C、D组手触检查颈椎融合率分别为22.2%(2/9)、55.6%(5/9)、88.9%(8/9)。C组新生骨体积与植入材料总体积比值和X线评分高于B组,D组BV/TV和X线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颈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模型建立方法简便,为颈椎椎间融合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免疫抑制剂就是能够抑制因免疫现象而引起的机体异常反应的药物。免疫抑制因子(如表1)很多,但目前作为免疫抑制剂的为数不多,临床上有效的药物,不过以下几种: 1.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马利兰及苯丁酸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