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一周的营养支持,对对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对观察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氮平衡均较对照组高。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围术期对患者采取消化道护理、营养管护理及心理干预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和肠内营养支持,可使得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胃肠功能的恢复得到促进,并发症的发生得到减少,有助于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84例需实施肠内营养的肝胆外科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常规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并作统计性分析。结果:实施肠内营养后,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预后营养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促进肝胆外科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加快肝胆外科患者康复的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术前肠内营养对胃窦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窦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09年深圳龙岗坪山人民医院40例胃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40例胃窦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20例,在早期肠内营养基础上术前口服能全素肠内营养支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及术后第8天测量体重,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含量,并于第8 天留取患者24 h尿测定尿素氮,计算氮平衡.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第8天体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含量及氮平衡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胃窦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胃癌根治术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58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暂停肠内营养,情况稳定后再继续管饲,1个月后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腹泻,经用肠道解痉药及收敛药及更换营养液后,13 d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的,具有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同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郝清源 《黑龙江医学》2019,43(11):1310-1311
目的探究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90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早期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营养水平、免疫功能指标以及氮平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水平与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虽然两组患者的氮平衡情况仍暂时处于负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时段的氮平衡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其营养水平、提高免疫力、改善负氮平衡状态,因此该治疗方法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老年胃癌术后的价值。方法:将40例老年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和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PN-EN组),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血清水平、留取24 h尿计算氮平衡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血糖、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N-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P〈0.05),负氮平衡得到纠正。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符合患者的病理生理需求,具有安全、有效、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兴国  杨中民 《吉林医学》2010,(35):6478-6479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施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肠外营养。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早(P<0.01),住院天数少(P<0.01);两组患者术后10d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0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在胃癌根治术后接受空肠造瘘术。比较两组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4天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营养支持费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胃切除术中经空肠造瘘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尽快恢复,空肠造瘘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具有实用性高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者行肠内营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接受的重症颅脑损伤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中,抽取6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情况以及满意度。结果①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者行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实施精细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韩志琴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4-184,18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92例严重烧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饮食喂养,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喂养支持。分别于入院时、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变化,同时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比较,烧伤入院时、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21天、28天观察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严重烧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围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与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1年5月18日-2016年5月18日收治的62例胃癌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其中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方案,对实验组采取肠内营养支持与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水平相比常规组均明显较优,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7%与77.42%,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术后24 h开始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第10天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并检测体质量和氮平衡变化.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在组内营养支持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体质量、白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术后第10天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均处于负氮平衡,术后第10天两组均恢复正氮平衡且EN组较PN组更显著(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实施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41 例 PD 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肠内外营养患者17例(观察组) ,单独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患者24例(对照组) ,治疗7d后,对比两组术后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改善情况 ,以及住院时间、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0.05)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PD 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及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其并发症出现产生的影响。方法:该院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诊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所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将所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12.0%,对照组则为4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达到了100.0%,而对照组为9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率,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将护理干预应用于胃癌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于我院进行胃癌手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7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术后常规营养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结果: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及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胃癌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应用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EEN+PN组)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PN组)两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营养学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EN+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在营养支持后体重、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促进胃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分析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胃癌患者术后根据营养支持和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给于肠外营养。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进食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肠内营养支持5天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总蛋白指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结论胃癌患者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护理干预能提高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对胰腺手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152例胰腺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6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为观察组,两组均联合生长抑素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治疗后的氮平衡、肌酐(Cr)、皮质醇(Cor)和血浆胰岛素水平,观察两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氮平衡、Cr升高指数及Co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可加速胰腺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的疗效。方法选取54例胃癌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n=27)。在术后24 h行EN和PN治疗;记录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的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提前,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消耗值比对照组显著减少,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且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营养结束后的第2天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EN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营养状况,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也减少了住院经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胃癌根治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加以分析和探究。方法:从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4人,通过抽签方式将44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人,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护理,对照组患者只采用术后早期普通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方法以及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护理的患者恢复速度以及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肠内营养的治疗质量与效果,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