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镜下治疗胆管梗阻疾病的作用。方法对225例胆管梗阻性疾病行十二指肠镜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镜下括约肌切开(EST)取石一次性取净成功者182例,2例因结石大配合碎石器取净,经内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一次放置成功37例,2例ERBD失败转手术治疗,3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引流1周后行EST取石成功,2例胆管狭窄病人ENBD成功1例,1例因胆管横断导丝无法通过狭窄置管失败转手术胆肠吻合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镜下治疗胆管梗阻性疾病取得了与外科治疗相似的结果。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EST取石可作为胆管取石的首选方法。ERBD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十二指肠镜下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4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均经过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检查,然后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内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采用EST治疗35例,一次取石成功33例(94.3%),2例因结石巨大转手术治疗。采用ERBD治疗8例,一次放置成功7例(87.5%),1例因胆管完全梗阻而转手术治疗。3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采用ENBD,引流1周后行EST取石成功。结论:十二指肠镜已成为梗阻性黄疸检查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手段。十二指肠镜治疗可在不麻醉、不开腹的情况下进行,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疗效肯定、治疗后即可下地活动等优点。EST取石可作为胆总管取石的首选方法。ERBD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镜与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石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钟亮玉  吴静  常青  詹红 《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0):55-56,59
目的 探讨多种微创治疗手段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残留结石。方法 运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及术中胆道镜,对8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68例行EST,66例胆管取石成功,14例配合术中胆道镜下取石者,12例取石成功。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胆石症是切实可行和安全可靠的,该术式可代替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内镜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69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ereatography,ERCP),明确病因诊断后同时(或择期)行内镜治疗。结果:69例行ERCP,67例成功,成功率97%。分别诊断为胆总管结石26例,乳头炎性狭窄23例(其中华支睾吸虫病性乳头炎性狭窄18例)、胆总管癌6例、壶腹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2例、肝总管癌2例、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2例、胆总管中段外科手术后狭窄1例、硬化性胆管炎1例、失败的2例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结石26例,25例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一次成功,1例需2次取石.亦成功;乳头炎性狭窄23例(其中华支睾吸虫病所致者18例).13例行EST后放置鼻胆管,10例直接放置鼻胆管,由华支睾吸虫病所致者加服吡喹酮驱虫;2例胆总管癌、2例壶腹周围癌及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放置胆道支架治疗后黄疸减退;胆总管癌4例、壶腹周围癌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2例及胆总管中段手术后狭窄1例行外科胆道吻合术;硬化性胆管炎1例口服激素治疗?肝总管癌2例因丧失手术机会,行支持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2%,其中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5例、逆行胆道感染1例,结论:ER—CP能及早发现梗阻性黄疸的确切病因并给予相应的内镜治疗,且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诊断胆道蛔虫病的价值。方法采用纤维(电子)胃十二指肠镜、纤维胆道镜直视下诊断与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结果32例患者均经内镜直视下或胆管直接造影明确诊断,32条胆道蛔虫被全部取出,无1例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对胆道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准确率高、治疗效果确实可靠\能迅速消除患者痛苦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既往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均是在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基础上完成。笔者采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十二指肠镜对12例患者进行胆总管取石,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效果.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7年4月间的171例胆道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71例中有157例成功(91.81%).其中十二指肠镜治疗83例,成功78例;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79例,成功72例;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肝内结石9例,成功7例.结论 内镜治疗肝内外胆道结石效果显著,可使绝大多数患者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内镜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旻湖 《新医学》1998,29(10):559-560
近20多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消化道内镜技术已从单纯的以诊断为目的发展到目前的诊断与治疗并重。治疗内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解决了不少既往依靠外科手术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在肝、胆管与胰腺疾病的应用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于1968年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胰、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如胰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及畸形、胆囊和胆囊管病变以及不明原因腹痛的鉴别诊断。1973年,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PT),也称括约肌切开术(EST)开始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其原理是通过十二指肠镜用高频电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内镜下微创治疗良恶性胆管梗阻的操作体会,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十二指肠镜行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治疗1998年2月-2004年5月间的260例各类胆管梗阻患者,并进行总结探讨。结果该组行ENBD 164例,ERBD 76例,EMBE 8例.其中184例(74%)一次引流达到疗效满意,53例2次内镜治疗达到疗效满意。总体满意率91.2%。全部病例减黄有效,有效率100%。放置失败12例。所有病例操作过程中未发生损伤性并发症,发生早期胆管炎21例,并发症发生率8.6%,无死亡及需急诊手术的病例。结论内镜下微创治疗良恶性胆管梗阻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安全有效、损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的特点,达到了微创和显效的目的。其推广和应用,将会有力地促进胆胰病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结石所致高龄患者合并内科疾惠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 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年龄75岁因胆管结石诱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一种以上内科疾病的患者244例,首先经十二指肠镜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同时积极治疗各种合并疾病,待急性炎症控制和全身情况改善后,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局部结石情况,分别行网篮取石、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或ERBD.结果 ENBD全部放置成功.除死亡4例外,ENBD术后急性化脓性胆管炙的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首次急诊内镜不进行取石;二次内镜取净结石192例;29例行ERBD术;19例行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手术1例.240例内镜治疗患者中无严重治疗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龄合并内科疾患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早期治疗非常重要,急诊应用ENRD缓解胆道梗阻症状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同时兼顾合并疾病的治疗,综合利用以上3种不同的内镜治疗方式,可达到安全满意的疗效,提高本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内镜治疗方法、病理特点、并发症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111例均行内镜治疗,1例中转外科治疗。其中行电凝灼烧术49例,圈套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7例。并发症发生率16.96%(19/112),其中1例因术中大出血,止血困难,中转开腹治疗,7例术中活动性出血,予电热活检钳止血治疗,穿孔6例,迟发性出血2例,一过性淀粉酶升高2例,迟发性穿孔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总有效率100.0%。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内镜治疗将在十二指肠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JP2〗摘要 目的 评价3种十二指肠镜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及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中对术后胆管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的396例 ERCP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3组,其中常规消毒组123人,使用邻苯二甲醛进行常规消毒的十二指肠镜;重复消毒组101人,使用邻苯二甲醛重复消毒的十二指肠镜;过氧乙酸组172人,使用过氧乙酸消毒的十二指肠镜。比较3 组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及患者术后胆管炎的发病率。结果 常规消毒组、重复消毒组及过氧乙酸组镜子内腔菌落计数分别为18.62±6.13、10.71±3.52及1.15±0.32 cfu /件,抬钳器菌落计数分别为 25.33±7.86、16.97±5.35、3.14±0.95 cfu/件,重复消毒组与过氧乙酸组的内镜及抬钳器菌落计数均低于常规消毒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9.450,P<0.01;F=686.842,P<0.01);3组患者术后胆管炎发病率分别为8.13%、2.97%和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466,P<0.01)。结论 在ERCP术治疗中对十二指肠镜进行重复消毒或过氧乙酸消毒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消毒,且可降低ERCP术后胆管炎的发病率。〖JP〗  相似文献   

13.
自从1968年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应用于临床以来,内镜技术在胆道疾病的诊治应用范围日渐扩大,特别是胆道镜、经口胆道子母镜、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和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的开展,使一些较复杂的胆道手术变得简单易行,甚至无需剖腹手术而通过微创技术得以解决,减少了对病人的损害。因此,在原有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内镜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内镜注射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的失败因素,方法:对132例有活动性出血或裸露出管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进行内镜注射治疗,并从临床和内镜方面分析注射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内镜注射治疗的有效止血率为83.3%(110/132),22例(16.7%),患者注射治疗失败,其中17例患者治疗后继续出血或再出血,5例因出血部位难接近而失败。内镜治疗失败与患者休克表现,低血红蛋白浓度,活动性出血,直径>2cm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等因素明显相关,结论:这些与治疗失败有关的因素有利于临床上识别对内镜注射治疗效果差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胰腺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10例胆道、胰腺疾病的病种分布、内镜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结果。结果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胰腺的总成功率95、49%,成功病例的治疗效果均优良。结论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道胰腺疾病是一种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内镜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内镜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内镜治疗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1968年McCune首先报道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成功,1973年川井、Classen等报道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成功,此后内镜下引流术(ENBD、ERBD),胆道镜取石术,内镜下胰管引流术和栓塞术相继开展,加之高频电刀、激光、微波、液电冲击波等新技术的引进,更加拓宽了内镜治疗范围。目前这些技术在国内普遍开展。内镜介入技术以小的创伤,显著的治疗效果,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现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治疗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联合胆道镜治疗残余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4例残余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在经T管瘘道不能取出结石时联合EST,在乳头括约肌切开后,再用胆道镜将嵌顿结石推入十二指肠以清除结石。结果:全组病例行EST联合胆道镜技术均获成功,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完全清除,仅3例合并中量消化道出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ST联合胆道镜治疗术后残余胆总管末段嵌顿结石安全有效,表明了内镜能解决临床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创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利用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进行胆胰疾病的手术治疗日趋增多[1].ERCP联合内镜诊治胰管结石的手术为目前国内外先进的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经过充分的准备及术前、术中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细心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现将十二指肠镜治疗胆胰疾病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孙爱红 《全科护理》2010,8(32):2963-2963
随着微创内镜介入技术的日趋发展,利用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乳头切开(EST)进行胰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日益增多。其优越性是免开刀、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并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共实施ERCP14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消化道内镜性能及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大部分消化道息肉均能行内镜治疗.1999年 3月~ 2002年 2月作者收治食道、胃、十二指肠、结肠息肉患者 24例共 35枚行内镜摘除术或电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