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目的:研究p73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p7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8例前列腺癌及1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73蛋白的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或NPar Tests检验及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p73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2.1%(9/28),而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无一例阳性表达0%(0/16)。组织学分级Ⅰ、Ⅱ级的p73阳性率为41.7%,Ⅲ级p73阳性率为25.0%(P〉0.05),无显著性差异。A-C期的p73的阳性表达率为7.1%,低于D期的28.6%(P〈0.05)。结论:前列腺组织中p73表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73表达;前列腺组织中p73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2.
张科  刘孝东  魏兵  李虹 《华西医学》2005,20(3):503-504
目的:探讨同源框基因NKX3.1的产物在不同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例正常前列腺,1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32例前列腺癌标本中NKX3.1的表达。结果:64例前列腺组织中63例表达NKX3.1,阳性率98.4%:正常前列腺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NKX3.1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前列腺癌组织的NKX3.1表达较前两者高(P〈0.05),其中低分化腺癌的表达高于中高分化腺癌(P〈0.05)。结论:NKX3.1在多种前列腺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在前列腺癌中其表达与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1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177;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177;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177;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77;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77;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77;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77;185.8273&;#177;357.2475&;#177;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 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NSCLC组织中的FGF-2、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FGF2、VEGF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MVD有关(P〈0.05),两者共表达与MVD有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FGF-2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NSCLC中FGF2和VEGF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有关;FGF-2和VEGF可作为临床判断NSCLC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组织工程学在治疗肩袖损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调控生长因子的表达来促进损伤肩袖的愈合及预防粘连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目的:比较皮质激素和透明质酸对肩袖损伤模型肌腱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6只,肩袖损伤组6只,透明质酸治疗组12只,皮质激素治疗组12只。方法:切除大鼠双侧岗下肌腱全厚层50%,宽约5mm,于滑膜面建肩袖损伤模型。透明质酸治疗组肩峰下滑囊注射0.05mL透明质酸钠;皮质激素治疗组肩峰下滑囊注射倍他米松0.05mL。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周,6周取岗下肌腱标本RT-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结果:①皮质激素治疗肩袖损伤后6周表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是3周时的近2倍,透明质酸治疗6周表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减弱(P〈O.01)。②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两种药物治疗3周后表达均增强,其中皮质激素治疗肩袖损伤3周后表达最强(P〈O.01),但6周后回复至正常水平,而透明质酸治疗6周后表达仍高(P〈O.05)。③转化生长因子B在两种药物治疗后3周表达均增强(P〈0.05),6周后回复至正常水平。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皮质激素治疗后3周表达减弱(P〈0.05),6周后回复至正常水平;透明质酸治疗后3周,6周的表达均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皮质激素在肩袖损伤修复过程中对4种因子的调控主要在早期;透明质酸在修复早期、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皮质激素的调控作用主要是促进生长因子的表达,而透明质酸存在双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丽君  丁焕文  王捷  郭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98-100,i000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骨膜.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为其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3-09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采用聚乙烯亚胺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经转染至原代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培养36h后,采用细胞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等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生物学活性。结果:①pcDNA3.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成骨细胞能分泌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至细胞培养液中,表达量约为(1.56&;#177;0.08)ng/mL,高于未经转染的细胞培养液[(0.53&;#177;0.048)ng/ml,(P〈0.01)]。②经转染的成骨细胞的培养上清可以明显促进3T3细胞的增殖,表明成骨细胞所分泌表达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能够转移至骨膜成骨细胞中,经转染的细胞能够超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8.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再生丝素膜可促进pcDNA3.0-VEGF165转染的L929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目的:进一步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经腺病毒介导的人VEGF(Ad—VEGF165)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7-11/2008—04在苏州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再生丝素膜由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李明忠教授提供。方法:将Ad—VEGF165腺病毒感染培养在再生丝素膜、聚氯乙烯膜及聚乙烯膜上的QBI-293A人胚肾和WI-38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以空载体Ad-GFP腺病毒和未接种病毒的PBS组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不同材料对成纤维细胞VEGF mRNA转录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VEGF、血管生成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再生丝素膜组成纤维细胞VEGF mRNA呈高水平表达,但聚氯乙烯膜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再生丝素膜组Ad—VEGF165转基因293A细胞及WI-38细胞不仅目的基因VEGF细胞因子的分泌呈高水平表达,并可促使血管生成素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且再生丝素膜还可使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呈现正常表达水平。结论:再生丝素膜不仅利于VEGF目的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呈现高效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表达,而且能维持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与组织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9.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再生丝素膜可促进pcDNA3.0-VEGF165转染的L929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目的:进一步观察再生丝素膜对经腺病毒介导的人VEGF(Ad—VEGF165)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7-11/2008—04在苏州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再生丝素膜由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李明忠教授提供。方法:将Ad—VEGF165腺病毒感染培养在再生丝素膜、聚氯乙烯膜及聚乙烯膜上的QBI-293A人胚肾和WI-38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以空载体Ad-GFP腺病毒和未接种病毒的PBS组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不同材料对成纤维细胞VEGF mRNA转录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对VEGF、血管生成素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再生丝素膜组成纤维细胞VEGF mRNA呈高水平表达,但聚氯乙烯膜组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再生丝素膜组Ad—VEGF165转基因293A细胞及WI-38细胞不仅目的基因VEGF细胞因子的分泌呈高水平表达,并可促使血管生成素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而且再生丝素膜还可使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呈现正常表达水平。结论:再生丝素膜不仅利于VEGF目的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中呈现高效表达,并促进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表达,而且能维持成纤维细胞自身分泌的与组织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cl-2和Bax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01/2003-12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组织标本45例,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10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45例前列腺癌和1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中Bcl-2及Bax的表达,并探讨Bcl-2及Bax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分期、分级、术前PSA、内分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Bcl-2表达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和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在不同分期.不同Gleason评分,不同PSA,不同内分泌治疗反应效果的前列腺癌中Bcl-2阳性表达率和阳性表达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Bax表达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Bax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50%,前列腺癌的Bax表达高(P&;lt;0.05);在不同分期的前列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00%和87.5%,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强阳性表达率为100%和68.75%,D期前列腺癌Bax阳性表达程度显著增强(P&;lt;0.05);在不同分级的前列腺癌阳性表达率为100%和85.7%,分化差的前列腺癌Bax表达显著增强(P&;lt;0.05);不同PSA,不同内分泌治疗效果的前列腺癌中Bax阳性表达率和阳性表达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LogRank检验分析Bcl-2和Bax表达不同的前列腺癌生存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Bcl-2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表达无差异,并且与前列腺癌分级、分期、PSA、生存时间和内分泌治疗效果无关;Bax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中表达明显增加,虽阳性表达率与前列腺癌分级、分期、PSA、生存时间和内分泌治疗效果无相关性,但阳性表达程度与前列腺癌分级、分期有关,对判定前列腺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61例前列腺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4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膜联蛋白-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前列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前列腺组织中膜联蛋白-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67%,22.50%及72.5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9%,42.50%及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在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远期转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膜联蛋白-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Gleason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30例前列腺癌组织,按Gleason评分,将≥7分者列为高Gleason评分组(n=10);<7分者列为低Glea-son评分组(n=20)。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0例,BPH并高级前列腺上皮内瘤(PIN)1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1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织中COX-2、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Ca、PIN中COX-2、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高于BPH及NP(P均<0.05),高Gleason评分组中COX-2、VEGF的阳性表达率(81.3%、93.8%)及MVD值(63.4±1.80)高于低Gleason评分组(42.9%、64.3%、51.7±1.56,P<0.05)。结论COX-2、VEGF在前列腺癌中均为高表达,且与肿瘤的Gleason评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脑胞质RNA1(BCYRN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DU-145、LNcap)及前列腺正常肌成纤维基质细胞(WPMY-1),采用qRT-PCR检测BCYRN1表达,分析BCYRN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选取前列腺癌细胞,分别转染siRNA-NC和siRNA-BCYRN1,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BCYRN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与WPMY-1细胞比较,BCYRN1在PC-3、22RV1、DU-145、LNcap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其中以PC-3、22RV1为最高。BCYRN1高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病理分级、T分期及Gleason评分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转染siRNA-NC相比较,转染siRNA-BCYRN1后细胞中BCYRN1表达、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同时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与转染siRNA-NC相比较,转染siRNA-BCYRN1后PC-3、22RV1细胞Bcl-2、p-Akt表达显著减少(P<0.05),Bax表达显著增高(P<0.05),而Akt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CYRN1在前列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BCYRN1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在前列腺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及在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45例前列腺癌患者、31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及26例健康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3组受试者尿液,检测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表达量。分析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在前列腺癌患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3组受试者尿液中exosomal miR-501-5p、miR-501-3p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列腺癌组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表达量(0.14±0.06、0.08±0.03)低于前列腺增生组(0.31±0.13、0.14±0.05)和健康对照组(0.30±0.09、0.17±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癌患者尿液中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相对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和骨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Gleason评分和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无关(P>0.05)。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高于exosomal miR-501-3p单独诊断(P<0.05),与exosomal miR-196a-5p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前列腺癌患者2年内共死亡14例,生存患者31例。前列腺癌组生存患者中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的表达量(0.17±0.04和0.09±0.02)均高于死亡患者(0.10±0.06和0.06±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联合检测诊断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exosomal miR-501-3p单独诊断(P<0.05),与exosomal miR-196a-5p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osomal miR-196a-5p、miR-501-3p联合检测有助于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外周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循环肿瘤细胞(CTC)含量水平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肺癌,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FGF2、VEGFA及CTC表达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同一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DP法检测40例Pca,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E)组织中VE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Pca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BPE;VEGF和PCNA在Pea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有关;Pca的VEGF表达水平和PCNA的表达也有关(P〈0.01);在VEGF阳性表达病例中PCNA的表达随VEGF表达强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VEGF和PCNA与Pea组织学分级、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是检测Pca的较好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中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及Rab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5 (Rab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ge factor-5,Rab EX-5) 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92例前列腺癌组织和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LKB1及RabEX-5 mRNA的表达,比较LKB1,RabEX-5 mRNA表达组间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LKB1与RabEX-5 mRNA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LKB1,RabEX-5 mRNA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前列腺增生组织相比,前列腺癌组织中RabEX-5 mRNA表达明显升高(1.311±0.374 vs 0.457±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58,P=0.000),而LKB1 mRNA表达显著降低(0.373±0.052 vs 1.234±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81,P=0.000)。LKB1,RabEX-5 mRNA表达与Gleason评分、骨转移、TNM分期有关(t=2.419~9.965,均P<0.05),与年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无关(t=0.379~1.453,均P>0.05)。前列腺癌组织中LKB1与RabEX-5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402,P=0.000)。低LKB1表达组3年总体生存率低于高LKB1表达组(χ2=55.605,P=0.000),高RabEX-5表达组3年总体生存率低于低RabEX-5表达组(χ2=29.435,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leason评分≥7分(OR=2.671,P=0.018)、骨转移(OR=1.528,P=0.031)、TNM分期为Ⅲ期(OR=1.634,P=0.037),LKB1 mRNA低表达(OR=1.764,P=0.008)及RabEX-5 mRNA高表达(OR=2.587,P=0.000)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中RabEX-5 mRNA表达升高,而LKB1 mRNA表达降低,二者共同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评估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组织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陈磐 《中国临床医学》2017,24(1):127-130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后患者前列腺体积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120例患者分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plasmakinetic 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of prostate,PKEP)组和经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supra public prostatectomy,SPP)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RU)以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前列腺CT表现接近,均可看到手术达到前列腺外科包膜层面。术前SPP组患者的前列腺体积明显大于PKE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列腺体积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前列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KEP和SPP术后残留前列腺的体积均约占术前体积的26%,且主要为外科包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Qmax、RU和IPSS等疗效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外科包膜为界进行经尿道前列腺手术可以有效解除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VEGF、IL-6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 (BPH)、前列腺癌 (PCa)的发生及其与雄激素非依赖发生的机制。【方法】根据临床雄激素阻断治疗效果将PCa患者分为激素依赖 (ADPC)组和激素非依赖 (AIPC)组 ,根据手术及病理进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 ,应用免疫组化对手术标本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表达检测。BPH和正常前列腺组织 (NP)作对照 ,分析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从NP、BPH至PCa ,VEGF表达依次明显升高 (P <0 .0 1) ;IL 6表达在PCa明显高于BPH(P <0 .0 1) ,BPH与NP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AIPC组织中IL 6表达明显升高 ,IL 6表达与PCa的分化程度及分期密切相关 ;VEGF表达与AIPC发生及临床生物学行为无明显关系。【结论】VEGF与前列腺组织血管及上皮 (间质 )的形成有关 ,是BPH乃至PCa发生的重要因素 ;IL 6是PCa发生及AIPC进展的促进因子 ,与PCa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