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归纳总结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医发病机制。IPF的致病因素概括为虚、痰、瘀、毒4个方面;IPF的病理机制是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以肺为著;痰、瘀、毒为标。本虚和标实互为因果,相互为病,痰瘀毒互结也可直接致病。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位在肺,涉及脾脏,病久至肾;病属本虚标实,肺气虚为本虚,痰瘀互结为标实;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初起肺津受损,久之伤阴,易产生血瘀,阻遏气机,致肺萎不用。众多医家都遵循特发性肺纤维化基本病因病机,认为存在肺气虚、肾气虚、瘀血阻络、痰瘀互结等证型,故给予补肺纳气、化痰祛瘀、止咳平喘等治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杨质秀教授认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病情复杂,属本虚标实之证,应分期论治,将本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以邪实为主,风邪犯肺居多;中期虚实夹杂,痰瘀互结为主;晚期肺脾肾俱虚。故临床治疗上早期宜疏风宣肺止咳,中期宜化痰消瘀,晚期宜补肺健脾固肾  相似文献   

4.
董润之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196-219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规范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统计各证型的构成比。结果:60例COPD合并肺纤维化中,肺脾气虚占26.67%,脾肾气虚占30%,肺肾气虚占25%,夹痰湿占36.66%,夹瘀占53.33%。夹痰湿在肺脾、肺肾、脾肾气虚3型中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夹瘀在肺脾、肺肾、脾肾气虚3型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OPD合并肺纤维化证型以虚中夹实,多脏器共同发病为主。占90%,本虚证主要以肺脾肾气虚,且两脏或三脏同时发病最多。标实以痰瘀为主,且痰浊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贤梅教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属于中医学"肺痹""肺痿"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脾肾亏虚,标实为痰、热、瘀痹阻肺络。本病治疗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为要。在临床中喜用五味子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五味子汤出自《圣济总录》,具有益气养阴、止咳平喘、活血化痰之效,可以获得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使用中,要注意根据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分期及症状的轻重进行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学专家问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专家经验角度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证候学。方法:在系统整理文献资料和总结既往临床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候学专家问卷,采取现场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专家问卷。结果:大部分专家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与中医的心悸、胸痹和温病密切相关;其发病的关键因素是邪毒、气阴两虚、瘀血、痰浊;主要病机为邪毒侵心,耗气伤阴,瘀阻心络,心脉失养;证候要素以热毒、气阴两虚为主,挟痰挟瘀为患;中医辨证分型为邪毒侵心型、气阴两虚型及瘀阻心络型;其治法为解毒护心,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邪毒侵心型常以银翘散加减,气阴两虚型常以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瘀阻心络型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之气阴两虚,标实为热毒,兼挟痰瘀。  相似文献   

7.
阐述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痿)的中医病名来源,分析其产生的病因病机。回顾相关文献及近代医家经验,董瑞提出从补肺生肌通络为原则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属中医"肺痿"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肺阴虚为主,痰瘀毒损伤肺络为标。并创立"珠及汤"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顾乃龙教授认为肺癌病因病机多责之于毒邪,患者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责之痰瘀毒热。临床治疗肺癌应兼顾扶正与祛邪,以解毒散结贯穿治疗始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顾教授将肺癌分为痰浊蕴肺、气滞血瘀、毒邪蕴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五种证型,随证用药,疗效显著。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9.
樊茂蓉  韩克华  王书臣 《北京中医药》2012,31(4):252-253,317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对94例IPF患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做出辨析,并以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为基础,参考中医辨证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应证型。结果 94例IPF患者主要证候要素为:病位在肺、脾、肾、心,虚证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实证包括血瘀、痰、湿、热、风邪。证型分布特点:本证包括肺燥津亏、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心肾阳虚,在本证中气阴两虚证型患者最多,占44.68%;标证包括血脉瘀阻、痰热壅肺、痰湿阻肺、风邪犯肺,在标证中血脉瘀阻证型患者最多,占44.68%;在所有证型组合方式中,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最多,占27.66%。结论 IPF患者气虚、阴虚2者常相兼出现,在本虚的基础上往往伴有标实的症状,血瘀证最常见,临证治疗时应辨清本虚标实之所在,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4例肺间质纤维化住院病历,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部HRCT特点、肺功能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分为早期、慢性迁延期和晚期,总结肺间质纤维化临床分期与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肺纤维化不同分期其证候学分布各有特点,早期(10例)以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为常见诱因,以痰热郁肺与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络脉痹阻,气血不通为基本病机特点;慢性迁延期(64例)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痹与肺痿并存,以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瘀痰阻之证最为常见。肺纤维化晚期(130例)本虚至极,由肺及肾至心,以肺肾两虚、痰瘀阻络为常见证型,以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为其病机实质特征。结论:肺间质纤维化证候学分布特征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及其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观察171例患者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分析早期低血压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患者发生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60例,发生率为35.10%,其中男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6.10%,女性为33.30%,差别不大(P> 0.05)。60例早期低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以脾为主,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以阳虚、气虚为主,其次为血虚、血瘀、痰饮等。证候以虚证为主,其次为虚实夹杂证,最后为实证。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其次为气虚水停;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其次为气滞血瘀。结论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为35.10%;早期低血压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肾>心>肝>肺的趋势;病性证素分布呈阳虚>气虚>血虚>痰饮>血瘀>阴虚>气滞;证候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其中虚证分布呈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心脾两虚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分布呈肾虚水泛>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的趋势,实证分布呈痰瘀互结>痰滞证>瘀滞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临床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病位在肝脾,病变涉及少阳,病性为实,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中期肝气郁滞较重,其病位涉及肝胆脾胃,病性亦为实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可伴痰浊内生;末期虚证多见,病位涉及心肺肝肾等,可兼痰浊瘀血阻滞,也有因虚致实之证。  相似文献   

13.
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开龙  卢健  焦扬 《中医杂志》2007,48(10):923-92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症状、证候特征。方法制定COPD中医证候调查表,对99例患者进行横断面临床调查。结果急性加重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表寒肺热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缓解期实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血瘀证、痰热蕴肺证、痰湿阻肺证;虚证的发生率依次为: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阳虚证。结论急性加重期是外邪诱发而病情急性加重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病机复杂的时期。缓解期是以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为主,伴有血瘀、痰热等本虚标实,以虚为主的病期。  相似文献   

14.
曹世宏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云 《新中医》2003,35(9):10-11
曹世宏教授认为,先天不足、禀赋薄弱,后天失调、肺脾肾虚及痰凝血瘀是肺纤维化发病的关键;邪热伤肺,气阴两虚,迁延不愈是特发性肺问质纤维化(IPF)的初始原因;阳气亏虚,痰凝血瘀于肺是IPF的后期表现。治疗上主张分期分型论治:肺泡炎性阶段以肺肾两虚、痰热蕴肺证为多见,当以中西医结合治之,优势互补;纤维化期则以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祛瘀通络并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16.
张培影认为,扩张型心肌病之病机总在正虚邪实,提出"气阴两虚与瘀毒犯心并存"的创新理论,认为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肾等多脏腑。早期辨证多属心肺气虚兼感受外在毒邪,中期以心脾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为主,晚期则心肾阳虚。治疗以多脏腑为靶点,兼顾虚实,总结出益气、解毒、调免、化纤的治疗原则,创立专病专方黄芪保心汤,缓解患者症状的同时更能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静生教授认为癫痫系先天不足,后天情志失调,气机逆乱,痰浊血瘀蒙蔽神窍,神失所养,发而为病,病位在脾肝心三脏,后期涉及于肾。临床上可分为脾虚肝旺、脾肾虚损、肝肾亏虚、痰瘀蒙窍四种证型,每种证型常常相互转化,疾病后期也常互见。治疗上宜健脾涤痰,平肝潜阳,养心安神,补益肾精,活血涤痰开窍。因本病需长期治疗,张教授根据证型、病程、年龄等,辨证论治,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摸索出最适合组方和剂量之后,再制作成胶囊,长期服用,同时要求病人尽量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健忘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历代医家又有了新认识,朱丹溪日“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张仲景谓“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人喜忘”;健忘多与心脾亏虚、肾精不足有关,亦有因气血逆乱,痰浊上扰所致。治疗首要辨清虚实,虚则主要责之于心、脾、肾的亏虚,实则主要为痰浊、瘀血、肝郁为患,还要注意到虚实挟杂的复杂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