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回顾性分析11年间收治的8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各4例。平均年龄44.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多有完整包膜,血供丰富,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等关系密切。肿瘤最大直径20cm,最小3cm。5例手术完全切除,1例手术部分切除,2例手术活检。6例随访患者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者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转移,5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者均无瘤生存。提示该病一期手术完全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1例腹膜后肿瘤病人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观察腹膜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血管的关系,详细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78 min,平均术中出血543 mL,肿瘤平均直径12.8 cm。9例(9.9%)发生术后并发症,1例因原有疾病死亡,82例病人术后病理学检查包膜完整,达到肿瘤的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0%。结论 在后腹膜肿瘤切除术前的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使病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因结肠癌侵犯所致十二指肠结肠瘘的诊疗方法。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1990年1月至2011年12月22年间收治的7例结肠癌并发十二指肠结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处理方式及愈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肿瘤切除,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存活8~39个月后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5.3个月;另1例未能行肿瘤切除,术后37d因营养不良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十二指肠结肠瘘为结肠癌晚期并发症,手术根治效果差,术后生存时间由原发肿瘤特性决定;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下腔静脉前入路法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根治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应用改良前入路法行肿瘤根治切除术治疗10例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病人的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540~1000 min,术中出血800~6000 mL,联合右半肝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右半结肠、右肾切除10例,下腔静脉切除重建5例。均达到R0切除,术后发生B级以上胰瘘1例,Clavien-DindoⅢ级以上腹腔感染2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二次手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应用改良前入路法切除右侧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安全、可行,值得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31例病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确诊中位年龄58岁(25~80岁)。临床首发症状包括腹痛及腹部不适13例,体检偶然发现7例,腰痛5例,下肢肿胀2例,腹部包块2例,血尿1例,便血1例。肿瘤中位直径为8 cm(3~25 cm)。31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28例(90.3%)肿瘤完整切除,其中10例(35.7%)行联合脏器完整切除。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随访28例,19例(67.9%)出现复发转移,其中8例(28.6%)复发转移后死亡。复发转移病人中12例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24个月;7例未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结论手术完整切除是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对无明显手术禁忌的复发转移病人,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行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腹膜后表皮样囊肿的诊治方法,介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经验。方法:为1例青年男性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切除,并结合文献探讨腹膜后表皮样囊肿的诊治方法。结果: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表皮样囊肿切除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1.5 h、出血量约8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术后1周出院,随访8个月未见囊肿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膜后表皮样囊肿在临床症状上缺乏特异性,需要与脊索瘤、畸胎瘤等相鉴别;因有感染、恶变的倾向,治疗上应手术切除。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位于盆腔的腹膜后巨大肿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联合胰腺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收治的15例行联合胰腺切除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病人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7例病人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随访15(3~27)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1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0(240~1020)min,术中出血1200(200~60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示,7例病人肿瘤侵犯了胰腺实质,6例肿瘤侵犯了胰腺被膜。15例病人均联合结肠部分切除,6例联合血管切除和替代,10例联合一侧肾及肾上腺切除,其余5例既往手术已切除肾脏,6例行膈肌部分切除及修补,2例联合肝脏切除。术后8例病人发生胰瘘,其中A级5例,B级3例;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并发症3例、Ⅴ级1例(术后3个月死亡)。结论联合胰腺切除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中安全可行,为一种可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ԭ���Ը�Ĥ�������г�ʱ��ҪѪ�ܵ��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累及主要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时 ,主要血管的处理方法 ,以提高切除率。方法 总结 4 5例累及主要血管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切除及血管重建的经验。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 4 1例 ,随访时间3~ 87个月 ,平均 4 9个月 ,移植物血栓栓塞 2例 ,其中 1例左髂动脉移植物术后 8个月发生血栓栓塞延误就诊左下肢坏疽行左髋关节解脱。术后 7个月髂静脉移植物血栓栓塞 1例 ,肢体稍肿胀。生存期 >1年者 36例 ,生存期 >3年 33例 ,>5年 6例 ,其余病例尚在随访中。随访过程中 5例肿瘤复发再次切除。结论 对累及主要血管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合并大血管重建手术安全 ,可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 ,延长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外科手术治疗的要点和难点.方法 对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59例巨大腹膜后肿瘤(肿瘤直径>10 c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巨大腹膜后肿瘤均经病理确诊,其中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37例.4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7年,良性肿瘤18例,完整切除15例,其中原位复发5例;恶性肿瘤30例,完整切除26例,其中原位复发12例.二次手术3例.死亡6例,3例为完整切除原位复发,3例为姑息切除.结论 巨大腹膜后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前认真评估及准备,术中稳健操作,准确判断,力求做到R0切除方能使患者长期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共手术治疗28次,首次手术15例,7例复发;再次手术14例次.首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率93.3%(14/15),较再次手术肿瘤完整切除率76.9%(10/13)高;首次手术联合脏器切除率26.7%(4/15)较再次手术38.5%(5/13)低。再次术后并发症较首次手术并发症高,术中出血较首次手术多。术后复发时间1.5~75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后复发的间期随复发次数的增加而缩短,手术切除越彻底,术后复发的间期越长。肿瘤完整切除患者预后良好,全组手术完整切除组5年生存率为45.5%,术后并发症2例,1例术后并发肠瘘,1例术后腹腔淋巴瘘,均痊愈出院。首次术后病理3例黏液型、8例分化良好型、3例去分化型、1例多形性;再次术后病理4例次黏液型、5例次分化良好型、2例次去分化型、1例次多形性和1例次圆形细胞型,其中4例再次手术后病理类型与首次手术后不同。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常以腹部包块、腹胀为表现,CT和MRI等影像学为主要检查方法,病理类型多样,放化疗效果不明确,手术治疗为主,复发时可反复多次手术,预后与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1.
骶骨区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骶部神经源性肿瘤恰当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48例骶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手术时年龄17~75岁,平均47岁;男性18例,女性30例.良性肿瘤41例,其中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2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神经纤维肉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肿瘤限于骶前、椎管内没有肿瘤者采用前方人路手术(7例),肿瘤限于椎管内或肿瘤出神经孔向前生长但低于S1平面者采用后方入路手术(22例),肿瘤出骶神经孔向前生长高于S1平面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19例).结果:41例良性肿瘤均行边缘性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DIC,其余40例中37例均保留至少一侧骶神经,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较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恶性肿瘤均行病灶内手术切除,术中均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7例(14.9%)患者术后出现残腔内积血积液,其中4例皮瓣坏死,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愈合.5例(9.6%)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均经抬高床尾、抗生素等治疗后愈合.采用前方人路手术的患者1例出现腹膜后血肿;后方人路手术的患者中1例出现膀胱、直肠瘘;前后路联合人路手术的19例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20~96个月,平均47个月,良性肿瘤患者中3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患者5例局部复发,3例术后出现肺转移,死亡5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骶部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可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入路,巨大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适合经前路腹膜后切除,椎管内肿瘤必须从后路手术切除,累及椎管的巨大骶部神经源性肿瘤需经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中大血管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地研究近 15年手术切除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经验 ,总结术中大血管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对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近 15年完整切除的 5 6例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术中处理过程进行归纳分析 ,总结肿瘤生长部位对腹腔大血管处理的影响和处理受累大血管的技巧。结果 累及左、中、右和左右腹部的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切除率分别为 87.5 %、35 .7%、5 2 .2 %和 2 6 .7%。结扎切断脾血管 2 3例次 ,修补大血管 14例次。 4例次为意外紧急处理 ,其余均为预防性程序性处理 ;术后死亡 1例。血管修补组与同期血管壁残瘤组 2 8例比较 ,2年复发率分别为 14.3%和 5 3.6 %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对于累及腹腔大血管的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 ,左侧大血管较易处理 ,手术切除率明显高于右侧 ;仔细结扎切断脾血管和预防性地切除受累大血管壁再行修补血管是保证手术安全性、提高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率、减少复发率的重要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腹膜后间隙较大,肿瘤往往生长到较大才出现症状而确诊.巨大的肿瘤可使腹腔与腹膜后的解剖位置面貌全非,而且恶性度高,浸润范围广,一旦累及相邻脏器或包绕大血管时,常给手术带来严重困难.本文结合1967~1990年本院收治的6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就其手术处理和经验教训进行讨论.认为原则上应作肿瘤全切除,如浸润范围不太大,肿瘤又尚未固定,可将肿瘤与受累脏器一并切除.不能完整切除的可作包膜内肿瘤切除.对无完整包膜且浸润亦深的高度恶性的腹膜后肿瘤,原则上应作整块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如已广泛浸润固定不能整块切除,可做肿瘤部分切除或活检,了解病理类型,以利术后进行化疗和放疗。对术后复发者,争取再次或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膜后血管滤泡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例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贫血等症状,均经手术治疗。术中见包块直径为7~18cm。2例手术完整切除全块,其中1例病理检查为透明血管型,随访至今(7个月)健在,无复发;另1例为浆细胞型,随访2年后失访。余1例仅行剖腹探查术,取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为浆细胞型,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术前难以诊断,确诊须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盆部腹膜外肿瘤84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o CH  Li R  Song SB  Jiang YY  Zhang GH  Shi H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50-1253
目的 探讨原发性盆部腹膜外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盆部腹膜外肿瘤 84例临床资料 ,其中良性 33例 ,低度恶性 33例 ,高度恶性 18例。术前 6例行血管造影并髂内动脉栓塞。经腹、经骶及位腹骶入路切除者分别 5 8、16、10例。结果  84例均进行手术治疗 ,其中 1例半年内 4次手术切除肿瘤。 6 8例达肿瘤全部切除 (81% ) ,其中良性肿瘤切除率为 94 %(31/33)。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者 35例 ,其中全盆腔脏器切除 2例、前盆腔脏器切除 2例。行髂总、髂外血管切除共 5例 ,均行人造血管移植 ;髂内动脉结扎 10例。术中出血最多 15 0 0 0ml,平均 2 385ml。切除肿瘤最大 30cm× 30cm× 2 5cm ,无手术死亡 ,并发症发生率 7% (6 /84 )。术后 37例获随访 ,平均随访 5 4个月 ,仅 1例死亡 ,2 1例复发者再行 2 2例次手术 ,其中 1例术后多次复发共行 7次手术存活12年。结论 联合切口及联合脏器切除 ,必要时行髂血管移植 ,分次切除及复发后再切除 ,是原发性盆部腹膜外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腹股沟切口在巨大髂窝软组织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对15例髂窝巨大肿瘤病人应用腹腹股沟切口行切除术的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15例病人均成功切除肿瘤(R0切除13例)。手术时间360~720 min,术中出血500~8000 mL,联合患侧髂外动(静)脉切除重建10例,结肠或直肠切除13例,肾脏切除9例,膀胱部分或全切除4例、患侧附件或睾丸切除4例。R0切除率87%,术后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1例(6.7%),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应用腹腹股沟切口治疗巨大髂窝肿瘤暴露清晰,肿瘤切除完整,手术安全好,值得进一步开展并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偶然发现的4例腹膜后局限性CastLeman病,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的后腹膜占位性病变病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较少见的局限性CastLeman病。结果:4例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未行辅助治疗,随访7个月~4年2个月,4例患者均无瘤存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常易误诊。手术探查切除肿瘤为首选治疗方法,疗效较好,最终明确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大腹膜后肿物切除时联合胰十二脂肠切除是否显著增加手术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行巨大腹膜后肿物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病人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效果。结果 10例病人均顺利切除肿瘤。手术时长为360~1020 min,术中出血量400~6000 mL,10例病人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外,均联合了结肠的部分切除,6例联合了血管的切除和替代,5例联合右肾及右肾上腺的切除,5例行右侧膈肌的部分切除及修补,4例联合肝脏的切除。术后发生B级以上胰瘘2例,Clavien-DindoⅢa级以上并发症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不显著增加手术风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巨大外生型肝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巨大外生型肝癌的特征、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了我院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巨大外生型肝癌8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手术治疗切除,无1例手术死亡,肿瘤最大直径为12430cm,平均18.12cm,瘤体均有完整包膜。术后随访12460个月,期间2例因肿瘤复发死亡,其余存活。结论 巨大外生型肝癌治疗方法应首选手术切除,术后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2015年1月我科行腹腔镜下腹膜后巨大假性囊肿切除术1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0 min,出血量45 ml,术后随访6个月,无并发症,无复发。我们认为只要术者具备丰富的开放腹膜后肿瘤切除经验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能,选择合适患者,腹腔镜下囊性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