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贯彻落实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针对《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点评表,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格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我院制定了“处方超常预警制度”,成立了“处方督察组”,定期对全院处方进行抽查、评价,并定期在医院“工作动态”上通报处方抽查、评价情况。医疗机构通过处方评价,加强药品管理,了解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一步促进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和医疗质量的提高。通过半年多的工作,我院处方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我院开展处方评价和整改情况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芦根与芦竹根是两种中药,其基源、药材性状,显微组织特征、化学成分完全不相同。它们的药物性能、功效与主治亦有较多差异。因此应当分别入药,不能混用,即处方写“芦根”,应该用“芦根”,而不能用“芦竹根”,而处方写“芦竹根”,才能用“芦竹根”。  相似文献   

3.
中草药处方是临床医师依据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后组方选药,由多味中药组合而成。历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加之中药处方用量模糊,很难规范其书写。笔者曾在多家医院药房、药店实习,从事调剂工作,在审查处方时发现书写不合理的情况存在较多,导致与医师本意不符从而影响疗效。为了能提高处方质量,做到临床用药合理有效,本文仅就“十八反”、“十九畏”之外举例探讨,以引起同道注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应用的给药途径,在为数不少的患者心目中,去医院看病就是去“打点滴,挂吊瓶”,部分医务人员也认为静脉液体治疗是临床上最常规的工作,属于微不足道的“小”问题,有时候为了对患者心理安慰或规避医疗风险,也常常处方不必要的静脉液体治疗。其实,这些对静脉液体治疗的认识和做法都存有误区,不适当的静脉液体治疗不仅不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千古名方玉真散的源流及其临床应用,通过对历代有代表性古籍文献的研究和现代文献的复习,查得原破伤风的主治方处方基本有2个,一是由汉代华佗创制,一是由唐代蔺道人所创制,宋代许叔微首先记载“玉真散”此方名,明代陈实功确定华佗创制处方才是正宗治疗破伤风的处方,并用“玉真散”为名。该方在古代只用于破伤风及类破伤风证的治疗,而发展至现代,已扩展到用于内科、妇科、骨伤科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孙思邈《千金翼方》26卷《取孔穴法第一》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指出了针灸处方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临床医生所用处方的左上角有R符号,为Recepe的缩写,意思是“投药”、“请取给”,其字源出自拉丁文的Receptum.  相似文献   

8.
《国家处方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国家处方”)后,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家处方”旨在规范医院用药行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临床时能不能按照“教科书”式的处方者开药呢?如何鉴别患者的个体差异?谁来监督医师的行为?医师会不会身处两地?事实表明,相关法律法规是滞后于事实的,况且医学领域本来就有诸多“预知”的状况。另外,在“征求意见”时,医生还没有碰到各种“特殊’况,一旦实行,临床上的诸多挑战将不请自来。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电子处方在我院HIS系统门诊医疗中应用的体会。方法:2000年底我院在门诊部医疗工作中逐步实施电子处方,根据对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电子处方程序。结果:门诊各临床科室电子处方率不断提高,电子处方程序不断完善。结论:电子处方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门诊处方的合格率,同时为医院监控医保情况提供依据,为特大型医院门诊全面使用电子处方积累了经验,推进了实现“数字化医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中药的疗效经历了几千年临床验证,“非典”期间更让世界对中药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对中药处方剂量由于缺少严格统一和比较准确的标准,因此要求医生全面、灵活地把握每个患或病症的特殊性,使处方剂量恰到好处,让处方发挥出最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教材中收载和临床处方书写,调配中的“竹黄”与“天竺黄”常常混淆。本文从本草,药材性状,理化鉴别,化学成分,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考证,中药天竺黄与竹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14.
wj 《健康之友》2010,(2):235-239
当家里充斥着尿片、奶瓶时,当宝宝这个小“恶魔”占据了你们所有的时间时,性,就似乎消失在了空气中。如何拯救性爱?专家为你开出处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抗真菌药应用的合理性,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用药流行趋势及医师处方习惯。方法:调查我院1996年1~6月份住院患者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方法及Ghodse教授建议的“药物利用指数”方法,对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真菌药使用基本合理,但真菌感染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抗菌谱广而毒性小的抗真菌药将取代毒性大的药物。结论:应提倡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愈应以临床和真菌检验为依据,使抗真菌药的使用更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家历来对处方中用药十分讲究,而且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笔者最近抽查了某医院的中药处方,对其规范化问题作了初步统计分析,现作报道。1分析资料收集某医院中药处方37800张,对涉及应先煎、后下,包煎的30种药物共30996张处方作分析统计,结果见附表.从附表可见,未规范标明用法者十分普遍,其中尤以水牛角、沉香、薤白不规范率较高,分别为20.50%、17.06%、20.45%。2讨论2.1必须提高规范处方的认识明代医药学家李明珍曾云:“凡眼汤药量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并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观点,笔者采用六腑止痛颗粒治疗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经临床多年使用,疗效显著。1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1.1处方组成:六腑止痛颗粒由元胡、广郁金、枳壳、海螵蛸、槟榔、白芍、甘草等中药(购自桐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发“非抗菌药物剂量和频次智能化监控系统”以减少相关药物不良事件和提高疗效。方法 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实现非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频次与患者年龄、体重、体表面积、肾功能状况相链接。结果 随机抽取1 d的数据,在1 382张住院患者的非抗菌药物处方中,“系统”共出现438条警示。对无需按年龄、肾功能等调整剂量和频次的药物,“系统”审查出单次剂量过大而频次适中警示172条,单次剂量过大而频次不足警示90条,单次剂量适中而频次不足警示61条,单次剂量适中而频次过多警示47条,单次剂量过小和频次适中或不足36条。而对需按年龄、肾功能等调整剂量和频次的药物,“系统”审查出剂量过大和(或)频次过多警示32条。结论 这种链接方式切实可行,当非抗菌药物处方中出现不符合说明书规定的使用剂量和(或)频次时,能够被该“系统”识别,而其临床作用有待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古方“延寿丹”处方的演变及功效与产品开发研究状况。方法:利用中医理论、文献资料、药理、药化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总结了古方延寿丹处方的增减变化,剂型发展,产品质量及其抗衰延寿功效。结果与结论:古方延寿丹原方制剂“延年益寿精”及加减化栽新方制剂“回春口服液”,均具有明显的增强体质,提高智力,延缓衰老功效,而新方优于原方制剂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555-556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药师在调配处方时要“四查十对”。“四查十对”是指导药师调剂行为的金标准,是药学人员“三基三严”的内容之一。本文就“四查十对”的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