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调查背景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医学思想和医学体系.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同志倡导和推动下,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中西医结合汲取了中医药学宏观整体和西医药学微观局部的优势,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各自优势的集成,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特的医学 ,中西医结合是开辟和创建世界新医学的希望 ,中医药学现代化、国际化是世界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因此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学习与掌握新近的医药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实用型人才 ,是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的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 ,走出西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型 ,建立以适合中医药学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而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正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1 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意义设计性实验又称为创新性实验 ,是针对某项…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两结合医学科研机构的建立,将为我围新医药学的产生、为提升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产生重要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吕爱平教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依托国家卫生部组建国家级中西结合医学研究院,以发挥我国中西结合医学的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6):F0003-F0003
2007年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将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医学图书馆为蒙医药学科研服务的新基础、新模式和新内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即依据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蒙医药学领域开展定题服务基础上、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等模式为蒙医药学科研项目开展虚拟科研专题知识服务和在线科研专题知识服务等数字化个性化服务,建立一支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的学科馆员队伍,为蒙医药学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服务。怎样开展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是当今医学图书馆发展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转变,即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新医学模式,儿科护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如何针对学科和学生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高级护理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宗旨,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心身医学模式下谈高血压病的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西医学的发展方向,它引导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是指以躯体疾患为基础,在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性格缺陷皆起着相互作用,在其治疗过程中采用心理行为疗法及心身综合疗法易于奏效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学分属于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识其差异,有利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交融的契合点,从而促进医学的发展.国医大师孙光荣通过系统的对比,得出两者之间在学科属性、医疗模式、诊疗思维、发展特点、治疗特点五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学科属性而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西医学则属于单纯的自然科学;从医疗模式而言,中医学为整体医学模式,西医学为生物医学模式或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诊疗思维而言,中医学是包容性思维,主张非定点清除致病因子,西医学则是对抗性思维,主张定点清除致病因子;从发展特点而言,中西医学呈现出起点高、发展慢与起步晚、发展快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从治疗特点而言,中医学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中和"为特点,西医学则强调数据支持,临床路径、介入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学教学方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为了提高西医院校学生的中医学教学质量,除一般的教学规律外,尤其要重视中医的思维特色,并在教学中,引入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互补与渗透,以培养具有中西医双重知识结构的人才,推进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全文数据库,采集、整理历代典籍中芳香类方药对疾病防治的信息,并通过“理-法-方-药”之间的多维角度分析总结用药特点及处方规律,梳理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建立独具特色的芳香医药学科体系,不但能促进芳香类方药外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为中医外科学、方剂学提供可靠的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提出和论证开辟"后中西医结合研究"。总结了中西医结合研究60年的进展和成就,阐明了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临床价值、发展价值。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和困难,主要是认识上存在严重盲目性、"以西解中"研究走进死胡同、陷入"不可通约"的无解困境、留有不可企及的巨大空白。论证了开辟"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必然性和方向目标,认为已有的60年实践只是促进中西医统一的起步阶段,新世纪新千年需要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更高研究阶段,应从中西医"不可通约"的学术问题入手和展开,重点阐明中医在西医视野之外的重大发现与发明,目标是研究和走向"A+B+ab+C"的"医学大同",医学大同的坐标是"以人为本",要有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辟后中西医结合研究要大破大立,需要一轮新的思想解放,其进展和成就将是一场划时代的医学革命。  相似文献   

14.
从《四部医典》看汉、藏医德学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辩证地吸收了汉、藏医学著作的精华,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其对医德学的论述与中医医德学思想之间也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唐蕃和亲及文化交流和吐蕃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是二者渊源关系存在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在实施“以社区为导向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中,从课程设置、教材、教 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对传统的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旨在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西部地区的非预防 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文化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又从“医”之独特视角将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嬗变出具有中医药特征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模式下,既有对自然生命之发展的透视,又有对生命价值和人性完美的引导.在中医药文化背景下开展生命伦理教育,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伦理教育资源,使中医药生命文化渗透于教学之中;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医入学教育,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定义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方法 用逻辑学方法。结果 发现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存在很多问题。结论 通过讨论深化了对“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肇自晋唐、盛于明清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对新安临床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族 :徽州歙县定潭“张一帖”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张一帖”之名起于明嘉靖年间 ,传承至今 ,计 45 0余年、15代的历史。张氏历代以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病为其精擅 ,传有“末药”等名方 ,并对张氏各代的临床特色予以简要考辨、探讨。认为区域性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学家族链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肇自晋唐、盛于明清的“新安医学”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作者对新安临床医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家族:徽州歙县定潭“张一贴”的源流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张一贴”之名起于明嘉靖年间,传承至今,计450余年、15代的历史。张氏历代以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病为其精擅,传有“末药”等名方,并对张氏各代的临床特色予以简要考辨、探讨。认为区域性医学流派、代表性医学家族链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建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晚清医家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提出的人体理论异于传统中医理论,也异于解剖学,但《医林改错》所载方剂在临床上却确实有效,“方效论错”的悖论提示研究者,王清任的理论不是粗浅的解剖学。通过对《医林改错》的脏腑观念、“气血”观念以及人体理论的仔细分析,王清任的理论被证明尽管背离了传统中医理论的许多观点,但继承了中医理论中核心的“气血”观念,因此仍然属于中医理论范围。对“气血”观念的继承,是“方效论错”的根源。王清任批评传统中医理论、建立新理论的过程中显示的,对现代中医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