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创伤性凝血病(TIC)相关性,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严重创伤患者9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10 ml和动脉血2 ml,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相关生化检查及动脉血气分析。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81)和死亡组(n=15),分析严重创伤预后与TIC的相关性,并分析性别、年龄、创伤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低体温等因素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TIC发生率53.33%,明显高于存活组的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5),TIC与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P<0.05)。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APACHEⅡ评分、GCS评分、ISS评分、血糖、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休克指数≥1例数、体温<35℃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01、4.94、3.93、3.42、4.81、6.23、4.85、6.48、4.36、3.64,χ2分别=7.19、7.82,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6、0.62、1.10、0.96、5.37,P均<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预后与TIC密切相关,APACHEⅡ评分升高、GCS评分降低、ISS评分升高、Plt计数降低和APTT时间延长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对TIC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 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 vs.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 CI:2.80 ~ 11.74,P<0.01).在次危重(9≤ISS< 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 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 CI:1.17~ 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 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后24 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 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CRAMS评分评估急诊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汕尾逸挥基金医院急诊收治的153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急诊入院时均分别以CRAMS量表和ISS量表对创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比较急诊救治后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的CRAMS评分与ISS评分,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按照约登指数最大法选取最佳截断点,以CRAMS 7分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C-轻症组(CRAMS7分,125例)和C-重症组(CRAMS≤7分,28例),以ISS 24分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I-轻症组(ISS24分,134例)和I-重症组(ISS≥24分,19例),比较各组死亡率。结果:139例患者生存,救治成功率90.85%,14例死亡,死亡率9.15%。死亡患者CRAMS评分明显低于生存患者[(5.97±1.84)vs(9.14±1.26),P0.05],ISS评分明显高于生存患者[(21.77±6.51)vs(13.48±5.12),P0.05]。CRAMS量表评估危重创伤灵敏度明显高于ISS量表(83.9%vs 63.6%,P0.05)。C-重症组与I-重症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2.1%和31.6%,分别高于C-轻症组与I-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MS评分法评估急诊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敏感度优于IS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血栓弹力图凝血激活时间(ACT)与普通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差异。方法选择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1例严重创伤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分]为研究对象,ISS25分(A组)23例,ISS≥25分(B组)38例。对其同步进行快速血栓弹力图和普通血栓弹力图检测,记录ACT值、R值、出血量、用血量,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T值与ISS评分、出血量和用血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3,0.343,0.554(P0.05);R值与ISS评分、出血量和输血量无相关性。死亡组患者的ACT显著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ACT显著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栓弹力图ACT值对急诊创伤患者的伤情判断和快速科学救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与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4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TIC分为TIC组(58例)和对照组(87例),根据TIC患者28 d后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GDF-15、PPARγ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TIC患者血清GDF-15、PPARγ水平与病情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PPARγ水平预测TIC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TIC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PAR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救治时间、纠正时间、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血小板计数(PLT)及PPARγ水平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创伤性凝血病与多发创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10-2017-09期间我院ICU收治的多发创伤患者117例,根据是否发生创伤性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血压、体温、血pH值、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分析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MODS发生例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创伤性凝血病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17例多发创伤患者中,发生创伤性凝血病者29例,发生率为24.79%。与非凝血病组比较,凝血病组IS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更高、低血压及低体温、酸中毒例数更多、红细胞压积更低(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SS评分及红细胞压积可作为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病组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更长、MODS例数更多(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与MODS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与损伤严重程度、低血压、低体温、酸中毒、血液稀释等因素有关,其发生可致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钙血症在老年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中老年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损伤部位、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入院24 h内首次动脉血气分析(Ca^(2+)、K^(+))、静脉血生化电解质(Ca^(2+)、K^(+)、Na^(+))、凝血谱[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FIB)]、血制品使用、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费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血钙水平等相关风险因素在老年TIC早期诊断中效能。结果371例老年创伤患者年龄(72.5±6.8)岁,其中男性248例(66.8%)。TIC组ISS评分高于非TIC组[25(20,34)分vs.21(16,29)分];TIC组中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和四肢损伤发生率均高于非TIC组,而头颈部损伤发生率低于非TI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C组静脉血生化血钙水平低于非TIC组[(1.97±0.19)mmol/L vs.(2.15±0.16)mmol/L,P<0.001],而动脉血气分析中钙离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C组凝血谱中APTT值[(47.6±21.8)s vs.(33.8±4.1)s]、PT值[(18.0±3.9)s vs.(13.7±0.8)s]明显高于非TIC组,FIB值则明显低于非TIC组[(1.7±0.8)g/L vs.(2.8±0.9)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IC组血制品使用率、总费用高于非TIC组,而预后好转率低于非TIC组(69.8%vs.86.4%,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钙血症是老年创伤T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30,95%CI:3.295~10.314)。生化血钙与老年创伤TIC相关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28~0.831),最佳截断值为2.06 mmol/L。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早期生化血钙水平降低是发生TIC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纠正老年TIC有助于不断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影响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急救但无效死亡的46例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组)和同期抢救成功的178例急诊创伤患者(存活组)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评估影响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总结患者的死因,分析其临床救治对策。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年龄、ISS评分、GCS评分、就诊时间、损伤部位、机械通气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数量、抢救措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SS评分、GCS评分、损伤部位、机械通气均属于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6例死亡患者中,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5例(54.35%),多器官功能衰竭12例(26.09%),失血性休克7例(15.22%),其他2例(4.35%)。结论年龄、ISS评分、GCS评分、损伤部位、机械通气均属于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引起重视,提高抢救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初步确定应激性溃疡的高危患者。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博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4例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7例,女性69例,按是否发生应激性溃疡分为溃疡组(38例)与无溃疡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估测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水平、糖皮质激素应用、机械通气以及并发休克等因素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4例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38例,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24.7%(38/15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和糖皮质激素应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并发休克和使用机械通气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ISS和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7.82±5.28)分、(28.92±5.45)分和(3.20±0.75)mmol/L,无溃疡组分别为(14.99±3.51)分、(23.28±5.36)分和(2.51±0.63)mmol/L,两组患者在此3个因素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动脉血乳酸水平和ISS与发生应激性溃疡相关:ISS最佳界限值为23.5,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56.9%、39.8%和93.0%;动脉血乳酸水平最佳界限值为2.75 mmol/L,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1%、69.0%、42.9%和87.9%。结论多发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高,ISS评分和动脉血乳酸水平是发生应激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创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3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诊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8 d死亡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30例患者,死亡组20例患者。查阅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就诊与治疗资料。结果:急诊创伤预后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就诊时间、初始24 h输液量5L发生率、休克发生率、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低于死亡组,ISS评分、RTS评分、APACHE II评分也优于死亡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就诊时间、休克、ISS评分、RTS评分、APACHE II评分是影响急诊创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受伤至就诊时间、休克、ISS评分、RTS评分、APACHE II评分是影响急诊创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对以上因素予以适当的干预以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监测对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150例重症患者依据入院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分为12分组、12~25分组、25分组,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员为对照组。同时依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测定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PACHEII评分12分、12~25分、25分三组凝血酶原时间(PT)比对照组均显著延长,D-二聚体(D-D)水平显著高,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II评分三组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D、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T、TT、APTT、D-D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Fg、PLT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重症患者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现象,APTT、PT等部分凝血指标对重症患者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D-D是重症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性和及其对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DIC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无DIC发生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常规凝血指标检测与TEG指标检测,对比研究组中死亡患者与非死亡患者TEG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凝血指标及TEG指标诊断DIC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判断各指标对DIC诊断的影响。结果研究组TEG指标中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形成速率(α)、凝血最终强度(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DIC生存患者相比,DIC死亡患者R、K均显著延长(P0.05),α、MA及CI均显著降低(P0.05)。DIC死亡患者各项常规凝血指标与DIC生存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TEG各指标。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R、K、α、MA、CI、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均为DI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EG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均可用于预测DIC发生的风险。TEG指标诊断DCI的特异性更高,对DIC早期诊断及预后预防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及损伤严重程度评估,以提高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01-2016-06伤后24h内收入我院急诊、ICU及骨科的骨盆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预后结果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分析11个潜在危险因素,以P0.01的因素变量为自变量,是否存活为因变量,作前进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此类创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死亡11例。Tile骨盆骨折分型,A、B、C型组间I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心率、就诊时间、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等11项指标,结果显示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Hb及收缩压4个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该方程预测是否发生死亡。分析结果提示ISS评分(P0.05,95.0%CI:0.833~0.999)和APACHEⅡ评分(P0.05,95.0%CI:0.816~0.995)2个变量决定骨盆骨折伴多发伤患者预后。结论:I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对严重创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是临床筛选高危创伤患者并指导进行早期干预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黄柳青 《全科护理》2021,19(24):3393-3395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继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98例在本院治疗的创伤性脑损伤继发脑出血病人作为研究组,同期治疗的98例创伤性脑损伤病人未出现颅内出血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首次接受CT检查的时间、昏迷评分以及凝血功能等影响因素的差异,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病人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病人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第1次接受CT检查的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P<0.05);两组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PLT)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出现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及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伤后24h内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急诊ICU的223例严重创伤患者的资料,记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收住时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生化常规和血气分析等指标.以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碱缺失(BD) ≥6和休克指数(SI)≥1作为存在组织低灌注的标准.根据凝血功能结果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无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创伤严重程度、APACHEⅡ值、低体温及低灌注发生率等指标,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因素回归方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结果 52例(23.3%)符合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5% vs 9.4%,P< 0.01).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创伤原因和受伤时间具有可比性,凝血病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和组织低灌注发生率、合并严重脑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D≥6、GCS≤8和Pl计数是创伤患者入ICU时发生凝血病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延长.结论 伤后24h内收住ICU的创伤患者有较高的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创伤性凝血病与全身损伤严重程度、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休克及低体温有关,并对不良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CS)评分在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9例接受急诊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依据溶栓后有无脑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24例和未出血组45例。两组均按照指南予以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溶栓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IHSS评分和GC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与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两组的SBP、DBP、PT、INR及GCS评分均增加,NIHSS评分减少(P0.05),而HR及PLT均无显著变化(P0.05)。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溶栓前的SBP、DBP及NIHSS评分显著较高,GCS评分显著较低(P0.05),而HR,PT,INR及PLT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血组患者溶栓后的NIHSS评分较高、GCS评分较低(P0.05),但SBP,DBP,HR,PLT,PT及INR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及GCS评分是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HSS评分及GCS评分能有效预测脑梗死急诊溶栓后出血的危险性,为临床护理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4例(存活组),病死率为10.0%。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舒张压、骨折分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状况、手术时间、输血情况等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诊期间的呼吸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盆骨折的预后相对比较差,多伴随有各种并发症,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用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血小板凝聚率,并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4.29%,高于对照组的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PT、APTT指标水平及血小板凝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T、APTT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凝聚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70岁、胃肠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用药时间 3个月、合并糖尿病、酗酒史是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强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出血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iTBI)是否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traumatic coagulation,ATC)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评估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3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创伤患者345例.根据简明损伤评分量表(AIS评分)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组(iTBI组)、含TBI的多发伤组及非TBI的多发伤组.以ATC及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作为因变量,分别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TC、PHI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iTBI组78例;含TBI的多发伤组(TBI+组)120例;非TBI的多发伤组(NTBI组)147例.TBI+组患者ATC的发生率最高(36.7%),与类似损伤程度的NTBI患者比较,iTBI相关ATC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ATC患者的总体院内病死率为39.3%,而非ATC患者的总病死率为17.6%(P<0.01).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25,95%CI0.34~4.67,P=0.73).多变量分析确定了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了ISS评分、INR>1.5及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均与PHI独立相关.结论①iTBI不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当其合并多发伤时则明显增加ATC的发生率.②ISS评分、GCS评分≤8分、休克指数>1及年龄>75岁是创伤后发生AT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ISS评分INR>1.5及PLT<100×109/L均是PH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发生谵妄的临床相关因素和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50例急诊危重谵妄患者(观察组)及50例非谵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导致谵妄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年龄、BMI、重症感染、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APACHEⅡ评分、使用硝普钠、咪唑安定的比例以及机械通气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重症感染、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是急诊危重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发生谵妄的诱发因素较多,应加强病情观察,采用预防性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