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探究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PNF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互动式头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erg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依次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4.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体内神经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蜂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蜂针组、Bobath疗法组和联合组(蜂针+Bobath疗法治疗),各30例,蜂针组用蜂针进行治疗,每隔3 d进行1次治疗,每周进行2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Bobath疗法组予Bobath疗法治疗,每天1次,每周6次,休息1天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周;联合组采用蜂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治疗方法及疗程同上。[结果]治疗28d后,三组Ashworth痉挛评分降低,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升高,但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蜂针组和Bobath疗法组(P<0.05)。[结论]蜂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可改善患者痉挛程度,提高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将34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按照年龄、瘫患部位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配对,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加运动疗法治疗,治疗3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GMFM总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反映走、跑、跳能力的能区(E区)百分比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与运动疗法结合可以改善痉挛型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互动式头针在改善患者行走能力方面较常规头针加运动疗法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头针组36例采用头部运感区、运动区为主穴治疗,康复组37例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针康组37例釆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3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指数、NDS、FMA、CSI及ADL评分变化;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疗程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统计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CS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NDS、CSI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Ashworth痉挛指数、FMA、ADL评分高于头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头针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头针组、康复组。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运动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生活能力,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伸膝位踝背伸角度及胫前肌均方根(RMS)值,Fugl-Meyer量表、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10 m步行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伸膝位踝背伸角度与胫前肌RMS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Berg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0 m步行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配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运动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中风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治疗组(n=39),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通络解痉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督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治疗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降压、调脂、降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督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24%,对照组有效率78.5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综合痉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髋关节最大屈曲角(maximum buckling angle,MBA)、髋关节最大伸展角(maximum extension angle,MEA)、髋关节屈伸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 of buckling and extension,AV)、膝关节MBA、膝关节AV高于对照组,膝关节MEA、足偏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督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4例.治疗组实施头穴长时间留针疗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STEF、上肢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长时间留针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在短期内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梁燕 《中医临床研究》2014,(30):116-11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针刺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依据神经功能缺损和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5%(P﹤0.05).依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及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分级标准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及针刺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同期对照方法,将50例经CT和MRI确诊住院患者按住院就诊序号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内科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及支持对症)。治疗组25例,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发病48h,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康复运动训练和针刺治疗。观测运动功能。1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FMA、ADL评分两组均明显上升(P<0.01),治疗组上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及针刺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对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及针刺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同期对照方法,将50例经CT和MRI确诊住院患者按住院就诊序号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内科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及支持对症)。治疗组25例,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发病48h,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康复运动训练和针刺治疗。观测运动功能。1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FMA、ADL评分两组均明显上升(P0.01),治疗组上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及针刺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对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子改良头皮针结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予针刺疗法。2组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国际通用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FMA及MBI评分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头皮针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偏瘫,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偏瘫功能恢复,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针药结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干预。比较2组下肢功能改善率、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联合组下肢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前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及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薛媛  付玮  杨继若  卢荣 《西部中医药》2013,(12):107-109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44例,观察组主要以焦氏头针区为主,参考靳三针,结合电针治疗;体针组主要采用传统针刺法。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52%,对照组为82.6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7采用头电针治疗中风效果显著,且具有取穴少而精、方便实用、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2016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针灸治疗,失语穴取风池、廉泉等;腰部无力穴取肾俞、足三里;上肢偏瘫穴取外关、合谷、曲池等;下肢偏瘫者穴取绝骨、环跳、阴陵泉、昆仑、足三里等,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1次/d,治疗5 d,休息2 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汤,水煎400 mL,早晚分服,1剂/d,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57%(3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生活质量(SF-36评分)两组均有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Brunnstrom偏瘫分期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runnstrom和FI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组两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