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五倍子石油醚和氯仿部位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化合物Ⅰ对尖孢镰刀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6-十五烷基苯甲酸(Ⅰ)、白果酚(Ⅱ)、棕榈酸-1,3-二甘油酯(Ⅲ)、β-谷甾醇(Ⅳ)、正二十五烷(Ⅴ)、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Ⅵ)、棕榈酸(Ⅶ)、月桂酸(Ⅷ)、肉豆蔻酸(Ⅸ)及没食子酸(Ⅹ)。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五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对尖孢镰刀菌显示中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深绿山龙眼Helicianilagirica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石油醚、二氯甲烷、正丁醇萃取,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石油醚部分分离鉴定4个化合物:正十六烷酸(Ⅰ)、β-谷甾醇(Ⅱ)、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6′-乙酸酯(Ⅲ)、胡萝卜苷(Ⅳ)。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山龙眼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Ⅲ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仙人掌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技术,结合文献对照,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仙人掌肉质茎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二甲基(2R)-2-[(4-乙氧基-4-氧代丁酰基)氧基]琥珀酸酯(Ⅰ)、愈创木基甘油-β-阿魏酸醚(Ⅱ)、香豆酸甲酯(Ⅲ)、对羟基苯甲酸甲酯(Ⅳ)、苯甲酸(Ⅴ)。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仙人掌酯(opun tiaester),化合物Ⅱ~Ⅳ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过山蕨中有机酸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山蕨Camptosorussibiricus中有机酸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过山蕨中分离得到了10个有机酸类化合物,即11,12,15-三羟基-13-烯十八碳酸(11,12,15-trihydroxy-13-en-octadecenoic acidⅠ)、咖啡酸(caffeic acid,Ⅱ)、香豆酸(courmaricacid,Ⅲ)、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Ⅳ)、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Ⅴ)、异香草酸(isovanillic acid,Ⅵ)、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benzoic acid,Ⅶ)、肉桂酸(cinnamicacid,Ⅷ)、丁二酸(succinic acid,Ⅸ)、棕榈酸(palmiticacid,Ⅹ)。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将其命名为过山蕨酸(camptosoric acid),化合物Ⅲ~Ⅹ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瓜蒌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方法利用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追踪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IR、^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研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Ⅰ),5,5‘-双氧甲基呋喃醛(Ⅱ),N-苯基苯二甲酰亚胺(Ⅲ),4-羟基-2-甲氧基苯甲酸(Ⅳ),4-羟基-烟酸(Ⅴ),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Ⅵ),腺苷(Ⅶ)。结论化合物Ⅳ、Ⅵ、Ⅵ均具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化合物Ⅲ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Ⅴ~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王培  宋启示  徐蔚  李尚真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10):1549-1551
目的 研究清明花Beaumontia grand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和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Ⅰ)、β-豆甾醇(Ⅱ)、胡萝卜苷(Ⅲ)、正十六烷醇(Ⅳ)、东莨菪亭(Ⅴ)、羽扇豆醇(Ⅵ)、乌苏酸(Ⅶ)、齐墩果酸(Ⅷ)、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Ⅸ)、常春藤皂苷元(Ⅹ)、2-羟基苯甲酸(Ⅺ)。结论 11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铁皮石斛 Dendrobium candidum 水提物醋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波谱学特征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对羟基桂皮酸(Ⅰ)、对羟基苯丙酸(Ⅱ)、松柏醇(Ⅲ)、香草醇(Ⅳ)、穆坪马兜铃酰胺(Ⅴ)、顺式阿 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Ⅵ)、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Ⅶ)、4′,5-二羟基3,3′-二甲氧基联苄(Ⅷ)、丁香脂素(Ⅸ)、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Ⅹ)和柚皮素(Ⅺ)。结论 化合物Ⅰ、Ⅳ~Ⅶ和Ⅹ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春水柏枝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鼠李秦素(Ⅰ)、7-甲氧基-山柰酚(Ⅱ)、鼠李素(Ⅲ)、槲皮素(Ⅳ)、3,4,3′-三甲氧基-鞣花酸(Ⅴ)、3,3′-二甲氧基-鞣花酸(Ⅵ)、3′-甲氧基-鞣花酸-4-鼠李糖苷(Ⅶ)、3,3′-二甲氧基-鞣花酸-4-葡萄糖苷(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远志Polygalatenu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远志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4,6-二甲氧基二苯酮(Ⅰ)、1,7-二羟基-3-甲氧基酮(Ⅱ)、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酮(Ⅲ)、α-菠甾醇(Ⅳ)、远志醇(Ⅳ)和苯甲酸(Ⅵ)。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土萆薢的化学成分。方法: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四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Ⅰ)、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Ⅱ)、大黄酸(rhein,Ⅲ)和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Ⅳ)。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在河南新乡普查血红蛋白病时,发现一例慢速血红蛋白变种。先证者21岁,女,河南籍,体健。其父携带有相同泳速的异常血红蛋白。化学结构分析,证明该变异体为HbG—Taipei[β22(B4)Glu—Gly]。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总甙(TⅡ)中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雷公藤总甙(TII)中分离出五个三萜化合物,T_1,T_2,T_3,T_6,T_28.除T_1未经药理试验外,其他四个化合物均具有抗炎作用。经波谱和其他理化常数分析,其中T,T_6,T_28三个化合物再经X-Ray单品衍射结构分析,确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T_(?)为雷公藤内酯甲;T_2为3β,22β-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是一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雷公藤三萜酸B;T_3为雷公藤三萜酸A;T_6为木栓烷类的Orthosphenic acid;T_(28)为3β.22α-二羟基-△~(12)-乌索烯-30-羧酸,命名为雷公藤三萜酸C.  相似文献   

13.
这篇文章报道黄腐酸对实验动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表明黄腐酸能明显缩短由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持续时间(P<0.01)。使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推迟(P<0.05)。使氯仿诱发小鼠室颤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P<0.01)能对抗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P<0.05).作用机制有待于有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隔山肖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取分离和鉴定隔山消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常压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用UV,IR^R,HNMR波谱技术及有关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隔山消(GeraniumstrictipeR.Kunth)中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Ⅰ为没食子酸,化合物Ⅱ为原儿茶酸,化合物Ⅲ为鞣花酸。结论:首次对隔山消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与鉴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车前草中熊果酸、齐墩果酸的含量。选用C18ODS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88:12),检测波长:220nm,流速;0.6mL/min,柱温:25℃。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分别在0.4042~2.020μg(4=0.9984)和0.410~2。050μg(r=0.9997)范围内呈线性;熊果酸、齐墩果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RSD=1.74%)97.8%(RSD=/2.24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选取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为观察组,检测入院24小时内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的相关性;分别对观察组病例入院第1天及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析神经功能缺损与入院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③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异常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尿酸异常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且前者入院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也较重(P<0.01)。④结论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参与了其发病机制,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①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②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组(LIR组)和BQ-123(内皮素受体特异性阻断荆)+LIR组,每组8只.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ET-1、透明质酸(HA)、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ET-1、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的变化.③结果 LIR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ET-1、HA、MDA、ALT、AST和肝组织中ET-1、MDA、MPO含量升高,肝组织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组织损伤加重.BQ-123+LIR组与LIR组比较,血浆ET-1、HA、MDA、ALT、AST和肝组织中ET-1、MDA、MPO含量下降.肝组织DNA双链百分率升高(P<0.05),组织损伤减轻.④结论 大鼠LIR后继发性肝损伤可能与肝微循环障碍有关,ET-1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孙贵银  晏才杰 《重庆医学》1994,23(4):201-203
本实验将180只大鼠分为三组: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次全切除术(PAFPG)组,80只;毕Ⅰ式胃手术组,70只;假手术组,30只。三组大鼠均喂以致癌剂诱发胃癌,并测定了各组大鼠胃液甘胆酸含量。结果发现:残胃癌发生率是PAFPG16.2%,毕Ⅰ式42.1%,假手术组13%;残胃液甘胆酸含量是PAFPG组显著低于毕Ⅰ组(p<0.05),而接近于假手术组(p>0.05)。提示:PAFGP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预防残胃癌的发生,其机制可能和该术式能预防胆汁返流有关。  相似文献   

20.
谷氨酸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实验动物体内和体外进行了谷氨酸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谷氨酸对耳肿反应、外周血中T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特异性抗体形成(红细胞溶解分光光度法,QHS)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延长小鼠同种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谷氨酸有希望成为一种低毒有效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