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期间生长抑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例体外循环心脏病人在低温CPB期间的血浆内生长抑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测定,其结果:CPB开始后SS明显下降,随后逐渐升高,至术后24hSS分泌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创伤及低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自2016年3-7月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ABG组,n=56)、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CABG组,n=3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较本组术前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脂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脏外科手术,创伤及低温可导致围术期血脂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心脏外科手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后对患者的心肺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心脏手术后的监护和护理非常重要,有助于患者顺利康复。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完成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2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8例报告武警浙江总队医院胸心外科张锦贤徐寅富杜开齐张志豪胡瑞行施谷平(嘉兴314000)关键词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体外循环修补术自1988年7月~1997年4月,我院对28例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  相似文献   

5.
高海拔地区23例心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3月~1994年3月,我院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换瓣23例,均用人工机械瓣,由于人工瓣膜的血液相溶性差,术后血栓栓塞率高,需终身抗凝。我们在抗凝治疗中体会到:服用华法令后显现的个体差异大,服药量与体重无明显关系,某些药物可影响华法令的抗凝作用,高原缺氧对华法令的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2年5月-12月手术。术后症状、体征、血常规、超声、胸穿、X线及手术记录等资料完整。手术切口分两种,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心脏间隔修补术常作胸骨正中纵行切口;二尖瓣分离术和动脉导管结扎术常作左侧胸壁弧形切口。凡心脏直视手术均需低温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7.
自体外循环溁低温成功地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之后,接着国外有用于脑外科手术的报告,并进行了不开胸体外循环深低温的研究。本文报告我院12次不开胸体外循环深低温动物实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例,女8例。年龄17~48岁,平均24岁。其中重度肺动脉瓣狭窄1例,法乐氏四联症4例,重症风湿性二类瓣病变5例,二类瓣伴主动脉瓣病变3例。均经胸部正中纵切口,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HCT0.20~0.25),灌注流量60~100ml/kgmin。转流时间67~149min(101.0±18.6min)。停机后,用1:1.5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仔细止血后,心包内外各安放一根引流管后关胸。术后常规应用止血剂(止血敏、止  相似文献   

9.
心脏外科临床最常见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多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以及心脏停搏中施实。心肌遭受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我科于1996年5月-1997年3月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跳不停跳法,心内直视修补房,室间隔缺损。手术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临床效果良好。本组8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年龄7-43岁。直接缝合6例,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胸心外科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先心病、瓣膜置换患者70例,其中有25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并配以临床护理措施,了解护理效果。结果25例患者均临床起搏成功,起搏器应用时间(6.21±2.63)天,心率(110.22±5.23)次/min,SpO2范围96~100%,MAP范围8~10.8 kPa不等,尿量正常。25例患者术后顺利停用起搏器。结论做好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工作,可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MHON量表对ICU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住ICU时收集一般资料,使用COMHON量表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观察其在7日内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结果:252例ICU体外循环术后患者,150例在7日内发生压力性损伤,102例未发生压力性损伤。两组间COMHON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COMHON量表预测ICU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临界值为17分,其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523、30.67%、80.39%、0.637、0.784。结论:COMHON量表对ICU体外循环术后压力性损伤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11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围术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11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的经验 ,探讨、改进适合国情的供受体选择、供心保护、术后治疗及免疫监测方法。方法 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阶梯式顺行灌注 冷氧合血续灌方法行供心保护 ;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采用标准术式行原位心脏移植术 ;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 0 6 )、骁悉及甲泼尼龙(强地松龙)新三联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 ;应用肌钙蛋白I,α1、β2微球蛋白 ,C反应蛋白 ,白介素系列 ,淋巴细胞亚群及供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检测方法进行免疫排斥反应监测 ;定期行心肌活检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3例患者术后分别因肝功能衰竭、精神异常导致全身衰竭及感染而死亡 ,余 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受体的严格选择、高质量的供心、术后早期正确的处理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深低温"假死"方法救治失血性休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小型巴马香猪行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流降低直肠温至15℃时,暂停循环90 min后恢复体外循环并复温;待直肠温恢复到术前水平后,脱离体外循环,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脱离呼吸机;观察实验猪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存活情况。结果本组8只实验猪心脏均自动复跳并能够脱离呼吸机,脱机后2 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1只实验猪脱离体外循环后死于循环障碍。结论应用深低温"假死"救治猪失血性休克安全、有效,为外伤或战伤后心脏和大血管损伤的救治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在国内应用于临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灌注技术也不断提高,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在西藏,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氧含量低(西藏拉萨空气中氧分压占海平面的64.2%),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难度大。从2000年至今,我院经充分准备,成功地完成了59例体外循环下各种类型心脏病手术,成功率98.3%,现将高原地区开展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0 7~ 2 0 0 1- 0 6,我们在心不停跳下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2 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3岁~ 32岁 ,平均 13 8岁。体重 10kg~ 60kg。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17例 ,室间隔缺损 (VSD) 9例。1 2 手术方法 取右胸小切口经第 4肋间进胸〔1〕,或取胸骨正中切口 ,行心外探查排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后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通道 ,转流开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 ,心跳动下自右心房切开。 17例ASD均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关闭法。 9例VSD均为膜周部VSD ,牵拉三尖瓣前瓣后可…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40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中,有2例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死亡。 1例为7岁女孩,另1例为23岁男性工人。除一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症状及体征外,无特殊发现。手术都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经过顺利,两例共同的特点都是左心室很小,左心尖插管困难。停机后不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第2次转流,部分拆除房  相似文献   

17.
林义秋  王萍 《西南军医》2009,11(1):152-153
目的探索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术中配合及护理。方法128例心脏病患者按含钾冷停跳液和机血灌注方法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无1例死亡,128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结论该手术应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医护密切配合、科学分工、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有助于病人的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截止1990年6月共施行体外循环手术161例,其中6例术中碰到丰富的侧枝循环导致心内回血过多或并发动脉导管未闭及分离导管时引起大出血,无法用一般的体外循环方法完成手术。全部采用深低温微量灌注法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时不阻断主动脉、心脏不停跳的体外循环(CPB)和麻醉管理.方法:160例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观察组)和停跳组(对照组),各80例.所有病例采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观察和分析各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时间、麻醉恢复和预后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平稳完成体外循环,最后均痊愈出院.观察组病人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苏醒及拔管时间明显缩短.两组自身输血42例(26.2%),未用库血共55例(34.3%).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的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能实现心肌的良好保护,加之综合血液保护措施,能显著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降低.  相似文献   

20.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异常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实验证实,体外循环术后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各个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并最统筹兼顾民为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原因之一。现就肺表面活性物质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并对利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