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立性右位动脉导管未闭伴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极为少见 ,我们收治 2例。 1例曾误诊为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左开胸阴性探查 ,1个月后正中入路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另1例正中入路心包内游离结扎动脉导管。二例均痊愈出院。随诊 5~ 8个月 ,情况良好。作者认为关键是术前明确诊断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我院截至90年12月共施行心血管疾病手术230例,其中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71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30例,动脉导管末闭结扎术28例,心包剥脱术1例,共死亡8例,成功率为96%以上,手术效果较为满意。心律紊乱及111'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资料一、木组病人230例,男153例,女77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4岁。有  相似文献   

3.
出血是体外循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1年开始 ,在 9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 ,应用大剂量抑肽酶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将 143例实施体外循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用药组。对照组 5 2例 ,其中男性 2 4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4~ 48岁 ,平均 2 0 9岁 ,体外循环总转流时间 40~118min ,平均 83min。 5 2例中 ,室缺或房缺修补术 34例 ,单瓣置换术 7例 ,经肺动脉切口动脉导管缝闭术 6例 ,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术 3例 ,法鲁氏三联征纠治术 2例。用药组 91例 ,其中男 44例 ,女 49例 ,年龄 5~ 5 6岁 ,平…  相似文献   

4.
Swan -Ganz导管是应用心导管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一种技术 ,是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先心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和现代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监测技术已逐渐成为心脏外科术后监护的重要护理内容之一[1、2 ] 。此外 ,通过Swan -Ganz导管还可方便地抽取混合静脉血进行分析 ,抢救病人时间用药起效快 ,能通过输液泵和微泵进行有效的治疗 ,维持方便 ,病人可自由活动。我科于 2 0 0 1年 6月— 2 0 0 1年 1 1月在海拔 3 658m高原成功地实施了 5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现就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胸心外科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先心病、瓣膜置换患者70例,其中有25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并配以临床护理措施,了解护理效果。结果25例患者均临床起搏成功,起搏器应用时间(6.21±2.63)天,心率(110.22±5.23)次/min,SpO2范围96~100%,MAP范围8~10.8 kPa不等,尿量正常。25例患者术后顺利停用起搏器。结论做好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工作,可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随着心脏外科、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快通道心脏麻醉,即选用合适的麻醉方案,在心脏手术后早期拔出气管内导管,以缩短ICU滞留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我科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小儿63例,年龄3月~3岁,ASAⅢ~Ⅳ级。大剂量芬太尼静脉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体外循环中至手术结束维持PEEP 2~5 mmHg,以减少肺水。维持PCO2在30~35 mmHg,CVP在7~15 mmHg。开放主动脉前10 min开始静脉泵入多巴胺5~10μg/(kg.min)、硝普钠0.5~2.0μg/(kg.min)和米力农0.5~1.0μg/(kg.min)。其中,在术前肺动脉压>45mmHg的患儿中,多巴胺的给药途径为经左房导管泵入。结果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开放升主动脉后,58例心脏自动复跳,4例心内1~2 J除颤1次,1例除颤2次后复跳。所有患儿均顺利停体外循环辅助。术前彩超提示有8例右向左或双向分流的患儿在术后2 d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导管,其余患儿均在术后1 d拔除气管导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首先应保证合理的容量负荷,体外循环转机前保持一定的体循环压力以减少右向左分流,体外循环后通过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肺动脉压并维持体循环阻力,以使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8.
自1999—07~08,我们经右胸小切口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例病人,男女各2例,年龄6~22岁,平均12.6岁。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均为膜周部),其中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性回顾总结我院2009~2011年48例10 kg以下婴幼儿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的体外循环( ECC)管理.方法 本组48例TOF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6~30个月,体重3.5~ 10 kg,均经超声心电图和心脏导管造影检查确诊,均在ECC下进行根治性手术.48例均采用进口膜式氧合器(MAQUET 30 000或10 000),体外循环时间50~166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27 ~ 94 min.结果 48例患儿均顺利脱机,术后死亡3例,死亡与ECC技术无关;余45例痊愈出院.结论 低龄、低体重TOF患儿根治术的ECC应力求平稳,ECC中积极完善预充方案和改进体外循环方法,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35例经右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手术的经验。方法 35例房、室间隔缺损病人,经右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手术。结果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 房、室间隔缺损病人,经右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手术是一种微创、简单、美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7年12月~1997年6月共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320例。体外循环转流中发生主要意外9例(占2.8%),均经及时处理未造成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20例行体外循环手术,男173例,女147例。年龄2岁~59岁,体重8kg~83kg。二次转流2例,故实际体外循环转流322例次。转流时间32min~307min,平均61min。主要手术病种为心房间隔缺损77例,心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4-05~2003—06,共实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620例。现就体外循环手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7年6月我院对47例患者,PDAF直径1.5cm~2.2cm,肺动脉压力50mmHg~75mmHg,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型号22mm~30mm,患者均在手术前降压治疗,手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手术中及随访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治疗安全、可靠。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全组病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中度血液稀释,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心包腔内放置冰屑,经右心房、房间隔置换二尖瓣,主动脉根部横切口置换主动脉瓣。1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同期行De Vega环缩术,9例合并左心房血栓者同期行血栓取出术,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同期行动脉导管缝闭术。结果:术后低心排6例,二次开胸止血5例,放置起搏器2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4.16%。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置换患者,加强围术期处理,提高手术技巧,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平稳灌注,重视三尖瓣病变的处理和保留二尖瓣下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心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0 7~ 2 0 0 1- 0 6,我们在心不停跳下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2 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3岁~ 32岁 ,平均 13 8岁。体重 10kg~ 60kg。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 17例 ,室间隔缺损 (VSD) 9例。1 2 手术方法 取右胸小切口经第 4肋间进胸〔1〕,或取胸骨正中切口 ,行心外探查排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后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通道 ,转流开始即阻断上、下腔静脉 ,心跳动下自右心房切开。 17例ASD均采用双层连续缝合关闭法。 9例VSD均为膜周部VSD ,牵拉三尖瓣前瓣后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评价不停跳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85例,男130例,女155例,年龄10个月~43岁.体重(8~65)kg.全组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216例;上腔型12例;下腔型18例,混合型39例.均在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直接连续缝合56例,补片缝合229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82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体外循环时间短,术后强心、升压药物用量少,无手术死亡,无低心排、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结论: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术,对心肌保护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术(TAVI)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新兴技术。对于高龄且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传统外科手术换瓣治疗风险大,且部分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而经导管置换主动脉瓣膜具有微创、无需体外循环及输血、住院时间缩短等优点。国内目前仅有阜外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第一批启动了该项目。本文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2月对1例重度AS患者行TAVI治疗并随访1个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在国内应用于临床已有40多年的历史,灌注技术也不断提高,并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在西藏,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氧含量低(西藏拉萨空气中氧分压占海平面的64.2%),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难度大。从2000年至今,我院经充分准备,成功地完成了59例体外循环下各种类型心脏病手术,成功率98.3%,现将高原地区开展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桡动脉穿刺测压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临床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测压准确直观,可及时发现瞬间的动脉血压变化,还可取动脉血做动脉血气分析[1].但是可能发生血栓形成、导管脱落、阻塞、感染、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2],在临床中必须加强护理.我院2008年1~11月共行体外循环手术56例,均行桡动脉穿刺持续测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其患者自身病变的客观风险和心脏外科手术风险,无论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On—pump CABG,ONCAB)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 CABG,OPCAB)的手术方式,都必须体外循环机到位,灌注师保障手术全过程,以利任何情况下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我科自2002—05—2006—04完成CABG手术85例,其中ONCAB28例,OPCAB57例,现就ONCAB的体外转流技术、心肌保护,OPCAB的应急保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