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男,57岁,2003年因慢性肾衰竭(CKD5期),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开始行常规血液透析(每周3次,4h/次),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2009年3月因急性胆囊炎发作入院,CT检查发现:①肝硬化,肝多发囊肿;②脾大,门脉高压,大量腹水;③双肾萎缩伴多发囊肿.化验血清白蛋白(Alb) 30g/L,白/球比例倒置,胆红素、ALT、AST,LDH、凝血酶原时间正常,HBV-DNA 3.7×l05copies/ml,血红蛋白(Hb)137g/L,血磷1.67mmol/L,血钙2.63mmol/L,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 131.9 pg/ml,尿素下降率(URR)65%,Kt/V 1.25.诊断为尿毒症合并乙型肝炎感染后肝硬化(Child B级).此后患者腹胀逐渐加重,予加强超滤并补充白蛋白,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压及下肢痉挛,需要停超滤,症状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单透析中心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的发病率及控制情况。方法透析中心的1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空腹取血,检测血钙、血磷、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水平,并分析三者达标现状,与2014年上海市70家血液透析中心的平均水平比较;采用侧位腹平片了解腹主动脉钙化情况,评估血管钙化发生率;采用跟骨骨密度的超声,了解CKD-MBD伴低骨密度发生率。结果本透析中心126例患者中,符合CKD-MBD诊断标准的患者有116例,占92.0%;126例患者的血磷(2.3±3.71)mmol/L,血钙(2.23士0.33)mmol/L,i PTH(401±421)pg/ml;与2014年上海市70家透析中心的平均水平相比,本中心血钙达标率低于平均水平(35.71%比48.86%,χ2=4.188,P=0.042),血磷达标率低于平均水平(41.85%比61.36%,χ2=21.094,P0.001);i PTH达标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8.73%比44.91%,χ2=9.581,P0.001);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74.6%;CKD-MBD伴低骨密度发生率72.22%。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矿物质骨异常的发生率高,CKD-MBD伴低骨密度、血管钙化的问题严重,血钙、磷的达标率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群中CKD-MBD的现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评价西那卡塞对不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液透析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患者长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9年8月好大夫在线张凌医生网站线上诊疗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室的47例SHPT患者,根据治疗起始iPTH值分为A组(iPTH<800pg/ml)和B组(iPTH≥800pg/ml),观察应用西那卡塞治疗12月后,2组患者在血钙、血磷、iPTH控制方面的差异。疗效评价标准:iPTH下降≥50%定义为治疗显效:iPTH下降≥30%定义为治疗有效。结果2组患者基线情况除了iPTH和超声检查甲状旁腺增大腺体数目不同以外,其他指标无差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血钙达标率在6月A组高于B组(χ^(2)=3.632,P=0.029),在治疗12月时2组无差异(χ^(2)=1.362,P=0.243);血磷达标率逐渐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χ^(2)=5.158、6.000,P=0.076、0.050);iPTH均值在A组和B组治疗6月及12月时都明显下降(Z=-2.728、-1.852,P=0.003、0.032);在治疗6月及12月时2组的显效率、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11、0.084、0.869、0.254,P=0.917、0.772、0.351、0.614);在治疗6月时iPTH≤250 pg/ml比例A组高于B组(χ^(2)=5.887,P=0.015),在治疗12月时A组和B组无差异(χ^(2)=0.510,P=0.475)。结论西那卡塞对于不同iPTH水平的血液透析患者都有疗效,其中iPTH<800pg/ml组更易达标,iPTH≥800pg/ml组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达标率获益。  相似文献   

4.
全大勇  龚蓉  皮婧静  舒英  杨斌  刘蔓莉  李迎春  叶娜 《临床荟萃》2014,29(10):1171-1174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透析模式对初始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进行维持性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3个月的终末期肾病患者86例,其中血液透析(HD)组42例,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 22例,日间不卧床腹膜透析(DAPD)22例,测定并比较入组9个月3组在尿素清除指数(Kt/V)达标率、24小时尿量、血清白蛋白(Alh)、血红蛋白(Hb)、血钙(Ca)、血磷(P)、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水肿、心力衰竭发生率、血压达标率的差异.结果 HD组、CAPD组、DAPD组在Kt/V达标率、Hb水平、心力衰竭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尿量分别为250(142.5) ml、575(387.5) ml、650(150.0) ml,DAPD组尿量最多(P<0.05);Alb分别为(37.7±2.1) g/L、(34.2±1.6)g/L、(36.7±1.4) g/L,HD组最高(P<0.05),DAPD组高于CAPD组(P<0.05);水肿发生率DAPD组最低(P<0.05),分别为50.0%(21/42)、45.5%(10/22)、18.2%(4/22);血压达标率DAPD组最高(P<0.05),分别为45.2%(19/42)、54.5%(12/22)、81.8%(18/22).HD组、CAPD组、DAPD组血钙分别为(2.25±0.22) mmol/L、(1.94±0.11) mmol/L、(2.01±0.22) mmol/L,HD组高于CAPD及DAPD组(P<0.05).DAPD组血磷最低(P<0.05),分别为(2.22±0.54) mmol/L、(1.95±0.30) mmol/L、(1.68±0.29) mmol/L,iPTH 3组分别为169.40(241.5) ng/L,137.50(99.5) ng/L,87.50(91.25) ng/L,HD组最高(P<0.05).结论 对于初始进入透析的患者,在3种模式中,DAPD在不影响透析充分性的情况下,能更好的保护残余尿量,更好地控制钙磷代谢及心血管并发症,在Alb优于传统的CAPD,有可能成为残余尿量较好的初始透析患者优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维持性血液透析5年伴骨关节疼痛3月"入院.患者5年前因"肾衰竭"病因不详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同时给予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治疗.3月前患者出现双膝关节酸痛、伴双下肢骨痛、全身皮肤瘙痒,疼痛进行性加重,以至于不能上台阶.1月前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 2436pg/ml,经口服骨化三醇0.25~1μg/d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复查iPTH2400pg/ml,血红蛋白84g/L,血钙2.59mmol/L,血磷3.53mmol/L.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检测结果,评价MHD患者钙磷代谢状况。方法入选2007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七年期间,仁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龄大于等于3个月MHD患者528例,随访患者从入选至患者死亡、终止血液透析、转肾移植、转其他中心、失随访或至研究终止日期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所有入选患者每3个月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血磷,血i PTH。依据KDOQI和KDIGO指南血钙、磷和i PTH靶目标,分析MHD患者血总钙、血磷和血i PTH达标率,并分析年龄、性别、透析频率、透析龄对血总钙、血磷和血i PTH分布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3.1±15.0岁,其中男性295例(占60.2%)。血总钙、血磷和i PTH达标率分别为51.3%、39.0%、26.1%。非老年患者(年龄小于65岁)血磷和血i PTH明显高于老年患者(年龄大于65岁)[血磷(2.02±0.40 mmol/L vs.1.75±0.40 mmol/L,P0.001)、i PTH[352.36(180.14,589.25)pg/ml vs.223.76(122.36,381.82)pg/ml,P0.001)]。18%MHD患者i PTH大于600pg/ml,25.6%MHD患者i PTH小于150pg/ml。每周3次血液透析组血磷水平显著低于每周2次血液透析组(1.87±0.42 mmol/L vs.1.95±0.41 mmol/L,P=0.043)。而每周3次血液透析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每周2次血液透析组(2.32±0.21mmol/L vs.2.27±0.22 mmol/L,P=0.022)。透析龄5年及以上患者血总钙水平(2.35±0.22mmol/L vs.2.23±0.18mmol/L,P0.0001)、血磷水平(1.95±0.41mmol/L vs.1.84±0.44mmol/L,P=0.027)、血i PTH水平(443.17±393.76pg/ml vs285.19±282.95pg/ml,P0.0001)都显著高于透析龄5年以下患者。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P=0.001)、血钙(P0.001)、血i PTH(P0.001)、年龄(P0.001)、透析龄(P=0.004)是影响血磷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钙磷代谢控制尚不理想。与每周2次透析相比,每周3次透析可能更有利于控制血磷。透析龄大于5年患者钙磷代谢更难以控制。血钙,血i PTH,血清白蛋白,年龄,透析龄是影响血磷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1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评估其睡眠质量。记录患者的透析方案、生化指标及治疗用药等资料,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62.23%的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年龄、透析年限、每周透析总时间、尿素清除指数(Kt/V)、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磷乘积、血红蛋白(Hb)及血液滤过次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睡眠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其中Kt/V、每周透析总时间、血iPTH、血钙磷乘积和Hb对睡眠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透析不充分、钙磷代谢紊乱和贫血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透析患者矿物质骨代谢紊乱的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9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46例(年龄≥65岁,中位数72岁)及非老年组63例(年龄65岁,中位数50岁)。记录一般资料,血白蛋白(ALB)、血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等实验室指标;评估尿素清除率(URR)及尿素清除指数(Kt/V)。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异。结果老年患者导致ESRD病因主要为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损害,非老年患者主要为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无功能及间质性肾损害。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高于非老年患者(89.13%vs.46.03%;χ2=21.493,P=0.000)。老年组患者较非老年组患者血磷[(1.65±0.52)mmol/L vs.(2.03±0.65)mmol/L;t=3.270,P=0.001]、i PTH[135.00 pg/ml(49.40 pg/ml~279.50 pg/ml)vs.246.30 pg/ml(78.90 pg/ml~785.60 pg/ml);Z=-2.041,P=0.041]、碱性磷酸酶(74.50 U/L(60.75 U/L~74.50 U/L)vs.91.00U/L(69.00 U/L~135.00 U/L);Z=-2.7777,P=0.005)、血清白蛋白(37.23±3.23)g/L vs.(38.93±2.78)g/L;t=2.933,P=0.004)及三酰甘油[(1.49±0.79)mmol/L vs.(1.87±0.92)mmol/L;t=2.260,P=0.026]水平低,但是血钙、血红蛋白及透析相关指标(干体质量、透析时间、URR、Kt/V)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患者应用活性维生素D的人群比例(39.13%vs.68.25%;χ2=9.150,P=0.002)以及应用维生素D人群中处方剂量[0.50μg/d(0.25μg/d~0.50μg/d)vs.0.50 Mg/d(0.50μg/d~1.00μg/d);Z=-3.544,P=0.000]均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透析患者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非老年组患者,血钙水平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7~2018.09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25例MHD患者,分为胰腺炎组和对照组,总结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影像检查特点及治疗预后。结果并发急性胰腺炎MHD患者共5例(4%),临床表现以腹痛、呕吐为主,与对照组相比,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钙[(2.52±0.07)mmol/L比(2.13±0.03)mmol/L,t=3.534,P0.001]、空腹血糖[(12.93±1.96)mmol/L比(8.37±0.36)mmol/L,t=2.529,P=0.013]和血红蛋白水平[(123.80±7.77)g/L比(113.26±1.15)g/L,t=2.197,P=0.028]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年龄、Kt/V、血白蛋白、血肌酐、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左室射血分数和平均超滤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机制与血钙、血糖和血红蛋白等因素有关,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有助于合并重型急性胰腺炎MHD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3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有关贫血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血红蛋白(Hb)达标组和Hb未达标组,并探讨Hb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353例血液透析患者中Hb达标率为43.63%(154/353),Hb未达标率为56.37%(199/35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Hb达标组和Hb未达标组患者透析时间、透析频率及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前白蛋白、血清铁、C反应蛋白、肌酐、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患者出现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铁蛋白、TS、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清铁和iPTH。【结论】血液透析患者Hb未达标率较高,独立影响因素包括白蛋白、铁蛋白、TS、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清铁和iPTH等;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时,应提高蛋白质的摄入,有效控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并及时给予铁剂、抗炎治疗,以预防或控制患者贫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和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两种方法对尿毒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40例维持性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患者,改用HFHD 10个月,分别测定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电解质水平,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及食欲评分。结果 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FHD治疗前后,Alb分别为(38.2±4.4)g/L、(41.5±7.2)g/L,Hb(77.12±4.63)g/L、(101.4±8.67)g/L,iPTH为(654.3±750.1)ng/L、(304.7±898.9)ng/L,血磷(2.34±0.51)mmol/L、(1.68±0.45)mmol/L,SGA评估及食欲评分治疗前较治疗后显著升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HD能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纠正贫血,降低iPTH及血磷水平,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河南省部分基层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及矿物质代谢现状。方法选取河南省13个区县级血液透析中心,共纳入932例患者,了解患者近3个月的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以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指南为标准,评估患者钙、磷、iPTH达标率并与国际透析预后与实践模式研究4(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ients study 4,DOPPS4)相比较;将患者以性别、年龄、透析龄、血管通路通畅情况、原发病、周透析总时长分组,比较不同分组间的达标率差异。结果参与调研的透析中心患者血钙水平为(2.23±0.25)mmol/L,血磷水平为(1.96±0.65)mmol/L,iPTH水平为362(165,647)pg/ml,3者检测率分别为38.4%、50.0%、49.4%;3者达标率分别为33.5%、29.6%、21.8%,综合达标率为3.9%;低钙、高磷、高iPTH现象较DOPPS4更为突出(29.0%比12.4%、χ~2=224.648,P0.001;61.4%比34.2%、χ~2=303.262、,P0.001;59.2%比35.4%,χ~2=308.165,P0.001)。老年患者的磷及iPTH较低[(1.8±0.5)比(2.0±0.7)mmol/L,t=2.845,P=0.005;291.9(173.8,500.0)比439.9(200.0,701.0)pg/ml,Z=3.404,P=0.001)]、磷及iPTH达标率较高(42.0%比24.8%,χ~2=5.110,P=0.024;70.0%比48.1%,χ~2=6.986,P=0.008)、钙达标率较低(44.0%比65.9%,χ~2=7.182,P=0.007);通路功能不良的患者iPTH达标率更低(59.0%比34.3%,χ~2=6.943,P=0.008);糖尿病患者的i PTH水平更低[(318.6(79.0,593.0)比417.9(216.0,694.7)pg/ml,Z=2.246,P=0.025]、血磷达标率更高(39.7%比21.8%,χ~2=6.812,P=0.009);长透析龄的患者iPTH更高[510.2(181.3,869.6)比355.0(188.6,543.0)pg/ml,Z=3.130,P=0.003]、达标率较低(35.7%比62.6%,χ~2=11.206,P=0.001),周透析时长10h的患者血磷水平更高[(2.1±0.7)比(1.9±0.6)mmol/L,t=2.004,P=0.047],血钙达标率更低(49.3%比63.2%,χ~2=7.875,P=0.005)。结论基层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钙磷检测率低、达标率低、药物应用不规范等现象,需进一步加强宣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和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常规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慢性尿毒症患者198例,所有患者于透析前空腹抽血,检测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蛋白(Alb)等,同时测定透析后血清尿素氮浓度,记录超滤量、透析后体重和透析时间,根据公式计算血清白蛋白校正钙(Ac-Ca)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参照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慢性透析患者骨代谢和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的要求,统计钙磷代谢和甲状旁腺功能水平的达标情况,根据患者血清iPTH浓度分为达标组(150 ~ 300 ng/L)、低于达标组(< 150 ng/L)和高于达标组(>300 ng/L),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98例血液透析患者校正的血钙达标110例(55.6%),血磷达标118例(59.6%),钙磷乘积达标143例(72.3%),血iPTH达标39例(19.7%),四项均达标28例(14.1%).然而,血iPTH平均浓度为(133.65±126.37)ng/L,低于标准132例(66.7%),高于标准27例(13.6%).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年龄的增长,其iPTH平均浓度逐渐下降(r=-0.258,P<0.01).3组比较,低于达标组患者的年龄最大,平均血hs-CRP最高,平均血磷和Alb浓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性别构成、透析时间、糖尿病的发生率、血压、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校正钙和Kt/V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钙磷代谢和甲状旁腺功能紊乱的问题,应重视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现象,其发生可能与老年、营养不良、潜在感染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态,分析贫血相关因素,并根据数据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收集2012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患者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384例患者,平均透析龄42.22±38.26月.其中血红蛋白(Hb)未达到110g/L者247例.Hb未达标者与Hb达标患者相比,URR,Kt/V,血压、血钾、血钙、血磷、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血浆白蛋白(P=0.012)、血清铁(P=0.018)、铁蛋白(P=0.024)、尿酸(P=0.012)、肌酐(P=0.018)、甲状旁腺素(P=0.006)、碱性磷酸酶(P=0.044)与贫血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血清铁升高有利于贫血的纠正,而血清铁蛋白增高、甲状旁腺素增高、碱性磷酸酶升高患者贫血更难纠正.结论 在保证足够的铁储备情况下,增加铁利用,控制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减轻患者高动力骨病的发生,对控制患者的贫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这一管理方法对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影响。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份在浦南医院血液透析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97名存在矿物质骨异常的患者,参照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2013年9年制定的"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诊治指导"为治疗原则,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团队,把患者及家属纳入治疗管理当中来,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验(check)、应用(act),等步骤,加强对治疗的干预和监管,观察期12个月,检测经过持续质量改进后血钙、磷、i PTH水平及达标率的变化,并与改进前对比。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后,我院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纠治情况有所改善。血磷平均水平由(2.42±0.76)mmol/L降至(2.13±0.80)mmol/L(t=2.589,P=0.011),达标率由24.74%上升到41.24%(χ2=5.969,P=0.014),有统计学意义;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 PTH)平均水平由(445.97±407.22)ng/ml降至(335.21±386.23)ng/ml(t=1.942,P=0.043),达标率由34.02%上升到48.45%(χ2=3.312,P=0.041),有统计学差异;血钙平均水平由(2.23±0.40)mmol/L升至(2.24±0.25)mmol/L(t=0.212,P=0.901),达标率由45.36%上升到56.70%(χ2=2.490,P=0.114)。患者对新治疗手段的接受度有改善,使用非含钙磷结合剂的患者占比增加,由1.03%上升到12.37%(χ2=9.976,P=0.001),有统计学意义;采用组合血液净化手段的患者占比有增加,由36.08%上升到57.73%(χ2=9.168,P=0.002),有统计学意义;行甲状旁腺切除手术的患者人数2.06%增加到11.34%(χ2=6.678,P=0.001),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活性维生素D剂的患者人数由64.95%下降到55.67%(χ2=1.744,P=0.187)。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控制情况,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方法纳入航天中心医院2019年60岁以上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64例,分析总结1年内4个季度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控制情况,并随访1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判断死亡风险。结果 2019全年4个季度均达标的MHD患者情况为血红蛋白16例(25.0%)、血清白蛋白30例(46.9%)、血钙45例(70.3%)、血磷20例(31.3%)、甲状旁腺激素29例(45.3%)、Kt/V 26例(40.6%)。血红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达标次数的增加可以降低死亡发生的风险,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05(95%CI:0.00~0.74,P=0.029)和0.03(95%CI:0.00~0.69,P=0.028),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达标率低,血红蛋白等质量控制指标达标次数较高的患者1年内死亡发生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加强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医疗质量的管理,关注其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达标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MH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差异分为达标组(Hb≥110 g/L,n=76)与未达标组(Hb110 g/L,n=92),分析患者贫血发生与其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MHD患者中,Hb控制达标率为45. 24%;达标组透析龄、EPO剂量、hs-CRP水平、血总钙水平、透析前钙磷乘积、i PTH水平、i PTH≥300 ng/L占比低于未达标组,而SF达标率、TSAT达标率、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未达标组(P0. 05);透析龄 5年、i PTH≥300ng/L、血钙低水平是影响MHD患者Hb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35 g/L则为保护因素(P0. 05)。结论 MHD患者多存在贫血问题,长透析龄、高水平i PTH、血钙低水平是影响MHD患者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35 g/L则为保护因素,可由此采取相应措施防治MHD贫血。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异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的横断面调查,评价钙磷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在成都铁路分局医院血液透析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调查患者年龄、原发病、透析龄及生物化学资料,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9例患者血清钙水平(2.04±0.36)mmol/L,达标率43%;血清磷水平(1.93±0.65)mmol/L,达标率39%;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381±423)pg/ml,达标率38%;钙磷乘积达标者占58%,两者均达标者占13%;老年和糖尿病患者有较低的PTH、白蛋白水平,更短的透析时间;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n(PTH)与年龄、血清尿素氮(BUN)、尿素下降率(URR)、血浆白蛋白(ALB)、Ca2+、P3-等有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严重的钙磷代谢异常,老年和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低转运骨病。In(PTH)与年龄、BUN、URR.、ALB、Ca2+、P3-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观察并记录1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性别、年龄、透析时间、透析剂量、超滤量、体质量、透析方式、血压、血清尿素氮、肌酐及电解质、血白蛋白、血红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Kt/V、残肾功能,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达标组和控制不良组,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量、Kt/V、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率、干体质量是否达标、残肾功能以及是否定期行血液透析滤过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t/V、干体质量达标率、是否定期行血液透析滤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Kt/V值、干体质量不达标、未定期行血液透析滤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控制不良主要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观察并记录1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性别、年龄、透析时间、透析剂量、超滤量、体质量、透析方式、血压,血清尿素氮、肌酐及电解质、血白蛋白、血红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Kt/V、残肾功能,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达标组和控制不良组,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量、Kt/V、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率、干体质量是否达标、残肾功能以及是否定期行血液透析滤过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