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萍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23(2):105-105,,107,
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对56例8428例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前壁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97.4%;上臂动静脉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9%、81.8%、63.6%;小腿内瘘1年以内、1-3年、3-5年通畅率分别为83.3$、50%、33.3%。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并发症是血栓形成、动脉瘤及感染。正确的使用方法及细致的护理对动静脉内瘘的长期、安全使用及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淑清  扈昕虹 《吉林医学》1998,19(6):336-336
为了探讨动静脉内瘘提前使用对内瘘长期通畅率的影响,我们对我院在1987年2月至1997年2月所进行的428例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428例动静脉内瘘中332例(77.8%)在术后3d 内即开始使用,其1a 通畅率为94.02%,3a 通畅率为84.96%。结论:大部分动静脉内瘘是可以提前使用的。  相似文献   

3.
自1985年1月至1996年3月为1256例慢性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术并成功地进行了血液透析。自体血管内瘘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静脉内瘘512例,上臂动静脉内瘘36例,下肢动静脉内瘘27例),大隐静脉搭桥15例,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PTFE)搭桥动静脉内瘘18例,人尸动脉搭桥动静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1年的通畅率95.3%,3年的通畅率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时国内外开展各种制作内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喜疗妥软膏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延长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采用外用喜疗妥软膏保持和治疗2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及其并发症。结果内瘘1年通畅率92.3%,2年通畅率84.6%,较国内外报道1年通畅率60%~65%,2年通畅率50%~60%,明显延长。实践证明,外用喜疗妥软膏能够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提前使用的可行性。方法:观察332例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4 d内提前使用情况。结果:提前使用率为75.8%,一次穿刺成功率91.0%,血流量可达150~200 ml/min,各种并发症为5.7%,1年通畅率96.0%。结论:动静脉内瘘可以提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提前使用的可行性。方法:观察332例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4d内提前使用情况。结果:提前使用率为75.8%,一次穿刺成功率91.0%,血流量可达150~200ml/min,各种并发症为5.7%,1年通畅率96.0%。结论:动静脉内瘘可以提前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联体模式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延续护理实践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00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常规护理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医联体模式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延续护理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干预3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评价,并比较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中伙伴关系、问题解决、情绪处理、实施自我护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分别为56.0%和10.0%,对照组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分别为22.0%和4.0%,观察组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一期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可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基础上,采用杂交手术方式(动静脉内瘘造影、取栓、球囊扩张结合动静脉内瘘吻合口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的价值。方法:取3组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病例,第1组24例,第2组30例,第3组22例,对比术前术后血透时血流量的改变及血管造影的改变,术后随访2年。结果:第1组24例接受杂交手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2组30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91.6%,随访2年通畅率77.2%;第3组22例接受单纯吻合口重建手术,手术成功率86.3%,随访2年通畅率63.1%。结论:术前动静脉内瘘造影,采用杂交手术方式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及闭塞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纯动静脉内瘘取栓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自1985年1月至1996年3月 1256例慢怀透析患者建立动脉内瘘术产成功地进行血液透析,自体血管内娄1101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526例,前臂动脉内瘘512例,上臂动脉静脉内瘘36上肢动脉内瘘122例。手术成功率为100%,1年的通畅率95.5%,3的的能摔82.5%,5年通畅率71.2%,10年通畅率48.6%。就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及对国内外开展各人瘘方法的临床评价和经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孙淑清  余毅  陈今  黄睿  王琰 《中国现代医生》2010,(35):129-129,131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腕部动胸静脉瘘成熟以及使用过程的情况,为合理保护使用内瘘维持其长期通畅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血透160例采用腕部动静脉内瘘术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的临床分析。结果:95%的患手术成功;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250mg/min-300ml/mi,2年使用率78%,最工使用年限5年以上。结论:合理保护及使用腕部动静脉内瘘,长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并发症少,提高了终末期肾衰病人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0年经验总结(附200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2 000例(2 280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的经验,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评估、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其他状况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或永久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入术。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 219次,近期通畅率达98.56%。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6例,术后均正常使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佳的血管通路,与其他的血管通路相比,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的方式、方法,通过显微技术的应用,提高动静脉内痿术的成功率。方法:总结44例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稞眼吻合,后36例在2.5倍放大镜下吻合。比较两组病例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提出改进动静脉内瘘术的措施。结果:每位患者均随访6周,术后4~6周动静脉内瘘成熟后,血流量≥200ml/分。能顺利完成第一次血液透析,作为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的标准,否则为失败。8例术中未使用放大镜的病例(包括1例人工血管袢式移植左肱动脉一肘正中静脉内瘘术),成功5(62.5%)例,失败3例;36例术中使用放大镜的病例,成功34(94.4%)例,失败2例。本组44例病例中,患肢水肿7例,切口渗血3例,人工血管感染1例。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放大镜等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吻合口的质量,提高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春  周泽梅  彭献代 《重庆医学》2003,32(6):688-690
目的 探讨不同内瘘制作方法的优势。方法 总结我院1997—2000年实行的内瘘手术327例,分别采用直接缝合法端侧吻合制作内瘘和饮轮钉端端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比较分析不同原发病的慢肾衰患者采用两种类型内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肾病患者直接缝合法1年内瘘通畅率为90.7%,3年内瘘通畅率达88.3%;而钛轮钉吻合1年内瘘通畅率为75.5%,3年内瘘通畅率达65%。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两种术式比较,1年及3年通畅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术式选择以直接缝合法建立内瘘效果好,应为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同种异体血管进行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以建立血管通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中成功地进行血液透析,手术成功率为100%,1年的通畅率为96.4%,3年通畅率为90.5%,5年通畅率达86,5%。  相似文献   

17.
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陆磊  郭治宇  张浩 《浙江医学》2017,39(19):1675-1677
目的探讨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终末期肾病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67例,将行侧侧吻合术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端侧吻合术建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6周动静脉内瘘可使用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06%vs.23.53%,P<0.05)。结论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具有端侧吻合术建立的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相同的功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内瘘双瘘重建术等3种术式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32例、内瘘重建(实施内瘘切除重建术)组28例和双瘘重建(实施内瘘双瘘重建术)组20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发现,双瘘重建组、内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均明显高于PTA组(均P<0.025),而内瘘重建组与双瘘重建组术后3、6、12个月内瘘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25)。结论 内瘘双瘘重建术、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的效果明显优于PTA。  相似文献   

20.
王凤华  刘杰  辛淑贞  王军辉 《医学争鸣》2000,21(12):S244-245
0 引言 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动 -静脉 (A- V)内瘘直接影响到维持血透患者的生存 ,维护好一个良好的内瘘除了外科手术技术因素外 ,主要与正确使用和护理有关 ,保护好动 -静脉内瘘 ,减少并发症 ,延长使用时间是直接影响到患者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对 10 2 8例动 -静脉内瘘了护理 ,我们总结出“七”字护理法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 1987- 0 3/ 1999- 0 5共为 10 2 8例患者行A- V内瘘术 ,主要为 Breascia- Cimino瘘 ,其次为鼻咽窝瘘 ,肱A与头 V吻合以及自体血管移植 ,结果动 -静脉内瘘 1a通畅率 98. 0 2 % ,3a 通畅率 85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