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的共同病变过程。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主要取决于肾间质损伤的严重程度。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长期蛋白尿不仅引起肾小球硬化,而且可以直接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后者与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血压、肾功能均正常且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相近的条件下,显著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蛋白尿可作为独立的致病因子,直接造成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因此,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ESRD的进程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现况。  相似文献   

2.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1],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TIF以肾小管萎缩及消失、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都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一个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故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病变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重要性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小管间质损伤已经成为肾小球肾炎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标志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其基本特征包括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细胞外基质沉积。自从Risdon首次报道慢性肾炎患者GFR下降程度与其肾小管萎缩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的20多年来,TIF倍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探索TIF的发病机制以及早期控制TIF的发生发展对改善各类慢性肾病患者预后意义重大。近5年来,我们在TIF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TIF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此进行初步总结,并结合最新国内外同行资料,对目前中西医结合防治TIF的一些新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已经作为判断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1]。建立稳定的肾纤维化动物模型,研究TIF 的发病机制、抑制TIF 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肾脏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质降解受抑制造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堆积导致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由多种具有不同生物特性、不同结构的同工酶组成的蛋白质超家族,参与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PKC同功酶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TF)和肾小球硬化过程,本文将就PKC同功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终共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独立于肾小球损害决定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是评估慢性肾脏病病人预后的直接预测因子[1].尽管ACEI类和ARB类药物可以有效的减少蛋白尿、阻止肾脏结构包括肾小管间质的损害, 但都不能阻碍各种慢性肾脏病中肾功能的恶化,限制了它们在肾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1990年,Bogenschutz等研究发现IgA肾病患者,若肾小球病变较重,但无明显间质损害者预后良好;而间质损害严重,肾小球病变不明显者预后不佳,并提出了肾脏间质纤维化是预测肾脏病情的重要指标。随后肾间质损害在肾脏病中的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相继的一些研究表明,肾脏间质纤维化对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间质损害的机制,控制间质损害的发展对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流行病学临床上,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功能进展和预后有密切联系。近20年有关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和预后相关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的临床研究,对象集中于全世界发病率较高及预后较差的几种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等。在膜性肾病的多因素相关分析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决定10年肾脏存活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肾小球疾病本身。在FSGS中也  相似文献   

9.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distase,ESRD)的共同途径.近年来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是肾血管及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均与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肾小球病理严重程度并不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反映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指标.肾间质纤维化在人类肾脏疾病转归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是几乎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能够分化为多种骨髓间质成分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胚层、脏壁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研究证实在急性肾脏损伤中MSCs可以被诱导分化成肾脏细胞,但在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移植的MSCs能否定位到损伤肾脏并分化为肾脏细胞、改善纤维化进程,还未检索到有关报道。本研究观察移植的MSCs在间质纤维化肾脏的定位分布及存活时间,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共同途径。Risdon[1]、Schainuck[2]、Striker[3]等对人类疾病中的肾脏病理性改变及试验动物肾小球损害模型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各种慢性肾小球疾病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率与肾小管萎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Bohle[4]等分析了大量病人的肾活检标本,又一次发现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而非小球中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肾小球疾病的GFR下降相关[5]。…  相似文献   

12.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共同通路,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过程包括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失常、细胞增殖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近年大量研究发现补体应答基因-32(RGC-32)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就RGC-32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eure,CRF)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共同转归,是一种持续进行性的、不可逆的临床综合征。CRF组织学改变的特点是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近年的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是参与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关键性细胞因子,TGF—β1的过度表达可导致肾的纤维化,加速肾功能恶化。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大黄治疗CRF,观察治疗前后血、尿TGF—β1及肾功能的变化,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中药抗肾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指由多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目前,人类肾脏疾病病理改变和。肾小球损害实验动物模型的大量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变作用的干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疾病(CKD)肾功能的恶化趋势主要决定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的程度和范围;同时业已证实,TIF过程中,肾小管基底膜被破坏的同时常伴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转分化,此种现象被称为"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继之出现间质区细胞外基质(ECM)大量产生和沉积,导致间质区扩展加宽,肾小管萎缩,形成RIF[1].  相似文献   

16.
梗阻性肾病肾间质纤维变性的代谢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通过对多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的研究 ,认定GFR下降与肾小管间质病变有关。不考虑潜在的因素 ,许多肾脏疾病能导致小管间质的炎性反应 ,肾间质纤维变性 ,最终致肾功能永久性的丧失。已有许多医学工作者把改善肾功能的中心放在抑制肾脏纤维形成方面。尽管目前这种治疗方法还停留在调查研究阶段 ,但运用抗纤维化治疗方法去防治肾病向终末期肾功衰的演变 ,不失为强有力的一种手段。梗阻性肾病是泌外常见病 ,了解梗阻肾肾间质纤维变性代谢机制 ,在手术解除梗阻前行抗纤维化治疗 ,挽救病肾肾功能 ,在临床上无疑有重要意义。本文的…  相似文献   

17.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包括肾小球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是决定肾脏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终末期肾衰竭现代医学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其隶属于"关格"、"水肿"、"虚劳"等范畴。  相似文献   

18.
肾间质纤维化(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NS)早期的重要特点,蛋白尿本身也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参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病理过程,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评价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对NS的预后和治疗有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回顾了195例成人原发性NS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探讨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尽管原发病因各不相同,也不管原发病因治疗控制效果差异,慢性肾脏疾病总是一致性地向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dal disease,ESRD)方向进展。这些疾病的同向转化,即使原发病控制良好(如高血压肾病控制血压后、或者糖尿病肾病控制血糖后),疾病转归仍然符合这个规律。这些结果提示: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恶化,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同时,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病进展到ESRD共同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