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感染患儿血小板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08/2007-08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科因感染患儿3 036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258例的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增多以>400×109/L为标准。结果: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中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生率较高为70.2%。结论:呼吸道感染时血小板增多易发生,血小板增多为呼吸道感染反映病情的有用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98例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象、骨髓铁染色及铁代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98例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象、骨髓铁染色及铁代谢结果的回顾性分析,了解血小板增多患者在确立诊断时机体的含铁状况,协助鉴别诊断.结果 血小板<800×109/L的患者中缺铁性贫血占40.8%;而血小板≥800×109/L的患者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占81.5%,其中有2例患者铁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占9.1%),而血清铁水平正常.结论 对于血小板数在(400~800)×109/L的患者,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可能性更大;血小板计数≥800×109/L的患者中绝大部分可以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但仍需要排除可伴有血小板增多的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以及同时合并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小板计数>600×10~9/L,无红细胞质和量的改变,无Ph~1染色体,常有脾脏肿大。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T)的常见病因有广泛性转移症,缺铁性贫血和血管炎,血小板计数至少两次超过400×10~9/L,无脾脏肿大。本文通过仔细测量脾脏大小来作为ET和RT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与血小板更换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有无血栓症状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分成两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以健康献血者做对照。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伴有血栓者的网织血小板(14.6±7.3)%,比无症状病例(4.3±2.4)%和健康对照(3.2±1.4)%显著增高(P<0.05);网织血小板(RP)在无血栓病例和健康对照中无差异。血栓病例的RP绝对值比无血栓病例显著升高[(175±35)×109/L,(47±13)×109/L]。ET病例接受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后,RP和网织血小板的绝对值(ARP)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ET病例血栓形成与RP和ARP均显著升高有关,适当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能使其降低。  相似文献   

5.
背景描述当前重病监护病房(ICU)血小板的输注是必要的。研究实际和方法所有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的病人(血小板计数,<150×109/L)符合人内外科ICU病人先前的前瞻性研究确定的标准;创伤、整形外科、心外科病人除外。检验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261例ICU病人中,118(45.2%)例有血小板减少,PLT计数最低值小于50×109/L(n=22),50~99×109/L(n=37),和100~149×109/L(n=59)。27例(22.9%)病人输注血小板(n=76)和37例(31.4%)病人有大出血。血小板剂量大约为3~4×1011/L输注。治疗性(n=24)和预防性(n=52)血小板输血指针分别为51×109/L(四…  相似文献   

6.
对1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周围血象进行观察。结果10例均显示血小板减少[(16~52)×109/L],10例中5例WBC减少[(1.8~3.97)×109/L)],6例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0.278~0.760)×109/L],1例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血小板计数≤20×109/L,合并SAE的ITP患儿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血小板计数≤20×109/L的1 604例ITP患儿中,发生SAE者140例(8.73%),包括严重出血事件(SBE)138例(8.60%),严重感染事件(SIE)2例(0.12%),其中颅内出血6例(0.37%)。鼻衄及月经量增加是血小板计数≤20×109/L的ITP患儿发生SBE最常见的诱因。除青春期女性月经增多外,发生SBE的患儿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病情SBE患儿的病程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E患儿均好转出院,1例SIE患儿因卡氏肺囊虫肺炎死亡。结论鼻衄及月经量增加是儿童ITP发生SBE的高危因素,该类患儿需积极治疗。总体看,ITP患儿发生SAE尤其是颅内出血的概率很低,血小板计数≤20×109/L且无明显出血的患儿可能不需要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细胞单采去除术联合化疗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的疗效。方法38例骨髓增殖性疾病进行血细胞单采去除术每周1~2次,同时给予羟基脲化疗。结果经治疗性血细胞去除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由(251.42±200.67)×109降至(100.31±31.28)×109,原性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小板由(1527.3±243.5)×109降至(452.1±156.3)×109,真性红细增多症(PV)患者血红蛋白由(231.5±35.6)g/L降至(152.2±19.1)g/L,同时患者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结论血细胞单采去除术联合化疗可迅速减轻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ICU中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小症的发病率为17.9%,其发病因素中感染因素占55.4%,居首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占19.8%,居第2位;其他因素占15.7%;原因不明者占9.1%。治疗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病,血小板低于50×109/L,需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血小板低于20×109/L,需输注血小板。本组病例治愈率为90.9%,病死率为9.1%。主要死亡原因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NICU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应动态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的变化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及凝血异常的规律。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观察组,并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TBIL257μmol/L的17例患儿设定为A组,而TBIL≥257μmol/L的18例患儿设定为B组。选择同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上述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PLT、APTT、PT、TT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FIB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为22.8%,对照组发生率为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PLT、APTT、PT、TT等指标水平均高于A组,FIB水平则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BIL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PLT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PLT会增多,且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随着血清TBIL水平不断升高,会加重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情况;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TBIL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闫淑珍  徐晓菲  高阳 《天津护理》2006,14(3):165-16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是累及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 也是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临床少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多为数月或数年,临床上以血小板显著增多、畸形、功能异常、出血或血栓形成及脾肿大为主要表现。骨髓增生活跃,一般的血小板计数在800×109/L(100×109-300×109/L)以上,此病国内报道较少,现就1例高龄PT患者的护理介绍如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81岁,高血压病史3年,生活自理,活动自如,以往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2004年8月21日18 时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突发语言不利,左侧肢体活动受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是血液检查的一个动态指标,也是血细胞计数中最困难的一项,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临床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患者越来越多,常见原因多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女,43岁。2004-03-23患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支架术治疗,PLT 576×109/L。2005-11-14出现左手腕无力伴活动障碍,头颅CT示右额叶腔隙性脑梗死。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及。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增生尤为明显,各阶段巨核细胞均增加,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堆,可见巨大血小板。骨髓活检(中国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染色体为正常女性核型。血常规WBC 19.50×109/L,杆状粒细胞0.04,N 0.74,M 0.03,L 0.19,RBC 5.73×1012/L,Hb 176 g/L,PLT 1237×109/L。血小板祛除治疗后由PLT 900×109/…  相似文献   

14.
作者结合自己病例就3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进行了临床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1)末梢血小板数>80万/立方毫米;(2)血小板大小不一,偶见巨核细胞;(3)红细胞数<600万/立方毫米,血色素<18克%,白细胞<5万/立方毫米;(4)伴血栓性出血现象;(5)骨髓明显增生,尤为巨核细胞系统;(6)无白血病细胞浸润;(7)除外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切除后,结核、肉样瘤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2例本症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7~78岁,60岁以上者占半数。主要症状为出血性症状和血管栓塞性症状两大类。包括病程中有出血症状者2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情况,并对其血小板使用方式进行评价。方法收集了2008—2009年6月的991名患者的1 997例次输注数据,根据Plt和出血表现等因素将血小板输注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输注,当输注前Plt>10×109/L时对原因进行鉴别纪录。结果有66.8%的血小板输注是在输注前Plt>10×109/L。根据治疗的不同,输注前平均Plt分别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14.6×109/L;血液病和肿瘤15.6×109/L;心血管疾病93.5×109/L;其他38.3×109/L。不同组别输注前Plt>10×109/L的输注占该组输注比例分别为:HSCT39.0%;血液病和肿瘤62.3%;心血管疾病97.6%;其他72.9%。总输注中Plt平均提高14.6×109/L。结论大多数输注血小板患者输注前Plt>10×109/L,>1/3的患者其输注前Plt>20×109/L。提示合理的血小板输注指导以及血小板使用中进行性监测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作者复习了伦敦Hammersmith医院过去10年中采用~(32)P治疗的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人的资料。所有这些病人诊断采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小组(PVSG)标准。每次所用~(32)P剂量为3-6mCi(平均4.25mCi),静脉注射,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为1100×10~9/L,首次~(32)P注射后所有病人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血小板最低值为550×10~9/L。8例病人中有5例需多次注射~(32)P方可维持血小板数低于600×10~9/L。2例病人在随后~(32)P注射治疗中,血小板数下降的比率无明显变化。3例病人虽经~(32)P多次注射,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仍持续,需加以化疗,这些难以控制的原发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报道应用重组γ干扰素(rIFN_(-γ))和α干扰素治疗真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效果和毒性.所有病人均符合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600×10~9/L;(2)血红蛋白≤8.0mmol/L或红细胞容量正常(男性<36ml/kg,女性<32ml/kg);(3)骨髓具有可染性铁或铁治疗无效;(4)无Ph染色体;(5)骨髓胶原纤维缺如或活检区少于1/3又无脾肿大及幼红幼粒细胞反应;(6)无已知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因,所有病人均未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小板计数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肝脏CT或MRI平扫加增强和肝脏穿刺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平均直径为6.53 cm)患者(n=112),入院后每天1次血常规,3天1次 B超,应用血小板的动态检测研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预后. 结果血小板计数1 wk内达到最高值≥400×109/L共45(36.89%)例,<400×109/L共22(20.49%)例,>1 wk达到最高值≥400×109/L共31(25.41%)例,<400×109/L共21(17.21%)例.血小板计数1 wk内达到高峰值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1 wk的患者(P<0.05),≥400×109/L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400×109/L的患者 (P<0.05).结论 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衡量细菌性肝脓肿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作者采用甲基纤维素混合培养基研究1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和骨髓巨核细胞祖细胞集落形成(CFU-M)。男7例,女5例。21—79岁,中数52岁。9例病史1—15年,3例最近才诊断为ET。2例血小板700和800×10~9/L,其余患者均高达1000×10~9/L,血红蛋白均正常,仅1例白细胞增高。骨髓巨核细胞显著增生与形态异常。无引起血小板增多  相似文献   

20.
无原发病外伤性脾切除患者术后血小板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原发疾病创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处理措施。方法:无原发疾病创伤性脾破裂116例,脾切除术前查血小板,术后每2日连续查血小板,持续2~6周,术后血小板上升至450~500×109/L者,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直至血小板降至400×109/L以下停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有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升高,大多数在药物处理后2~6周降至400×109/L以下。无1例血栓形成或死亡。结论:无原发疾病外伤性脾切除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血小板计数和血凝四项应作为常规监测指标,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可避免继发血小板增多而引起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