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介绍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复发性椎管内肿瘤的优越性。方法:通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12例复发性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与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以前用传统法切除5例复发性椎管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Ⅰ组全切除率20%,次全切除率20%,部分切除率60%,术后症状加重40%。Ⅱ组全切除率83.33%,次全切除率16.67%,没有部分切除及术后加重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法在全切除率及疗效方面优于传统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高颈段椎管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肿瘤全切14例、大部分及部分切除3例、术后恢复正常工作12例,生活自理3例,2例无改善。2例肿瘤复发。【结论】高颈段椎管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神经根痛和肢体麻木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期确诊率低。合适的手术入路、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可提高高颈段椎管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远外侧枕下入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及下斜坡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 14例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及下斜坡肿瘤 ,采用外侧枕下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 10例 ,次全切除 4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远外侧枕下入路具有手术径路短、视野宽广、显露硬膜内外病变清楚等优点 ,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步骤 ,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及下斜坡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椎管内肿瘤1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治疗椎管内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163例经手术治疗、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椎管内肿瘤的病理类型与部位、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结果本组椎管内肿瘤中神经鞘膜瘤 5 8例 (3 5 .5 8% ) ,脊膜瘤 2 8例 (17.18% ) ,星形细胞瘤 11例 (6.75 % )、表皮样囊肿 10例 (6.13 % ) ,室管膜瘤和血管瘤各 8例 (4.91% ) ,脂肪瘤和畸胎瘤各 7例 (4.2 9% ) ,皮样囊肿 6例 (3 .68% ) ,蛛网膜囊肿 14例 (8.5 9% ) ,另有少见的肠源性囊肿、节细胞神经瘤和转移瘤。本组病例硬膜外肿瘤占 14.72 % ,髓外硬膜下肿瘤占 63 .19% ,髓内肿瘤占 2 2 .0 9%。肿瘤位于颈段占 3 1.90 % ,胸段占 41.10 % ,腰段占 19.63 % ,骶段占 7.3 6%。肿瘤全切除率 71.78% ,其中髓外肿瘤全切除率达74.80 % ,髓内肿瘤全切除率 61.11%。术后出院时 82 .82 %的病例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疼痛得到缓解的最多。有 11.0 4%的病例症状较术前无变化 ,另有 6.13 %的病例术后症状加重。结论椎管内肿瘤 3 / 4为良性 ,故手术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MRI检查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经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均一期全切除,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随访6个月至13年,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经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可一期手术全切除高颈段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无椎动脉、脊髓、脊神经等重要结构损伤,具有术野开阔、肿瘤显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肿瘤一般分为髓内,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外三种,随着核磁共振显象技术的问世,椎管内肿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治疗上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据文献报导术后84.4%病人能恢复劳动力,5%病人死亡,大多是髓内肿瘤并发呼吸衰竭。手术病人因为麻醉手术创伤.术中出血易发生心肺功能不全,长期卧床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因此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我科今年收治4例椎管内肿瘤,其中2例是髓内肿瘤,2例是髓处硬膜下肿瘤,手术治疗后加强术后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主。1术后两天观察要点…  相似文献   

7.
高颈段椎管肿瘤围手术期18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玉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517-6517
高颈段椎管肿瘤压迫颈段脊髓,除可导致四肢瘫外,常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手术为首选的治疗手段[1]。我院2006-2010年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高颈段椎管肿瘤1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术后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菊香  刘杰  蒋海蓉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965-3967
目的:探讨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术后护理,特别是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对11例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术后患者,进行科学性、规范性的专科护理,特别是对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并不断完善。结果:11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科学、规范的专科护理工作是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尽可能恢复及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患者在神经内镜下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并给予围术期精心护理。结果:本组病变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早期的功能锻炼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对高位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髓肿瘤行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收治的高位椎管内脊髓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全组16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神经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治疗高住椎管肿瘤具切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42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入路摘除椎管内神经鞘瘤。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6~72岁,平均5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0.6个月。肿瘤发病节段:颈段3例,胸段25例,腰段12例,骶段2例。神经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20例,E级12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同时电话或门诊进行〉12个月的末次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复查X线片及MRI,观测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及肿瘤有无复发。结果42例患者肿瘤术中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手术时间1.5~3.5h,平均2.0h,术中出血量30~200ml。术后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脊液漏,予绝对卧床、局部加压、缝合处理后,脑脊液漏停止。2例胸段载瘤神经根切除后出现胸壁感觉麻木异常,给予甲钴胺及加巴喷汀处理口服处理后,症状2~4个月内逐渐消失。获随访患者39例,平均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内,39例患者MRI复查无肿瘤复发,内固定位置好,无松动断裂现象。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D级9例,E级30例。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MRI在肿瘤的诊治中起重要作用,脑脊液漏及载瘤神经根切除是防止复发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内固定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7例我院脊柱骨科与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颈椎椎管内肿瘤临床资料,13例行肿瘤切除及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14行单纯肿瘤切除手术(无内固定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按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疗效评定标准17分评分法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复查颈椎X线平片及颈椎MRI,了解手术对颈椎椎管内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内固定对其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后1~56个月随访,平均29.7个月,除2例复发外,其余患者术后根性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及反射异常较术前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11.7分升高至末次随访时14.9分(P <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术后有出现鹅颈畸形的现象。结论无论是否行内固定,颈椎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在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椎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于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1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在后路手术时采用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用微钛片进行固定行椎板重建术.髓内肿瘤2例,髓外肿瘤9例;病变位于颈部2例,颈胸段4例,胸段2例,胸腰段2例,腰段1例.随访6~24个月,复查术区疼痛、椎管畸形及骨性愈合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未发生因椎板重建所导致的硬脊膜、神经根及脊髓的损伤;1例存在术区中至重度疼痛,2例存在轻度疼痛;未出现脊柱活动受限的病例,CT或X线检查未见椎管狭窄表现;9例椎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性愈合,其中5例椎板完全愈合.结论 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采用微钛片进行椎板重建,有助于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结构,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图像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85例,术前应用超声显像检测卵巢恶性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诊断做对照。结果:本组185例患者共195个肿瘤,超声表现为囊性6个(6/195),占3%;囊实性141个(141/195),占72.3%;实性48个(48/195),占24.7%;血管分布特点为在肿瘤隔或实质成分的内部呈多血管弥漫分布,以束状、树枝状或彩球状血管网为主,实质中心部出现2~3级杂乱血流;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7%。结论:超声图像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育龄妇女妇检时应常规进行卵巢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发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高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原发肿瘤的MRI表现,总结椎管内髓内、髓外硬膜下和硬膜外肿瘤的不同MRI特征。结果髓内肿瘤14例,其中室管膜瘤7例,星形细胞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6例,包括神经鞘瘤19例,神经纤维瘤14例,脊膜瘤8例,脂肪瘤3例,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各1例;硬膜外肿瘤11例,其中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3例,血管瘤2例,血管肌肉脂肪瘤和淋巴瘤各1例。71例椎管内肿瘤中,定位准确70例,准确率98.5%;定性准确58例,准确率81.7%。结论 MRI对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定位较容易,根据肿瘤的位置、形态及信号特征结合临床和增强扫描观察,绝大部分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MRI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目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以黑便和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诊断需综合利用B超、CT、胃镜、内镜超声检查确定。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球部2例,水平部及升部各1例。肿瘤直径2.2-13.0 cm,平均5.7 cm。7例十二指肠降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1例术后3年半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5年复发死亡,其余病例已健康存活11个月-10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应积极手术治疗,肿瘤完全切除可获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手术方法、术前后病理诊断的相符性及疗效。方法对180例CIN患者行阴道镜下点状活检和Leep术后病理诊断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前、后的病理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1)。结论Leep术是治疗宫颈CIN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0年7月湘雅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7例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中胰岛素瘤26例,胃泌素瘤2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8例。术前B超、CT、MR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24.3%(9/37)、48.0%(12/25)、53.8%(7/13);术中B超(IOUS)诊断的阳性率为90.9%(10/11)。肿瘤单发者33例,位于胰头8例,胰颈体10例,胰尾15例;多发者3例,2例2个均位于胰体部,1例3个分别位于胰体(1个)和胰尾(2个)。肿瘤大小在0.5~7cm之间,直径≤2cm者27个,直径在2~5cm之间的11个,直径〉5cm者2个。肿瘤局部摘除术22例,单纯胰体尾切除术5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2例因发现肝脏转移灶及广泛腹腔淋巴结肿大,仅行活检术。术后并发症有胰瘘7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2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胰岛细胞瘤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很重要;术中触诊联合IOUS是定位的最有效方法;肿瘤摘除术是良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恶性病变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颈椎手术患者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评价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颈椎手术后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制订循证实践方案,经过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构建最佳证据应用策略,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实施,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审查指标的执行率以及护士对颈椎手术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的知识水平。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23个审查指标中,19个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显著高于基线审查水平(P<0.05)。护士颈椎手术气道梗阻知识水平得分由(48.38±9.40)分提升至(53.49±9.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椎手术后气道梗阻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和知识水平,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