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女,57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院外服甲氰咪胍0.2g,3次/d,每晚睡前加服0.4g,服药半月后出现头晕,全身乏力逐渐加重一周,于1994年3月入院。无呕血、黑便,否认肝炎史。体检:T37.5℃,P96次/分,BP14/8kPa,重度贫血貌,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瘀点斑,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不肿大,X胸片无异常。血象:Hb35g/L,RBC1.1×10~(12)/L,WBC4.2×10~9/L,分类N0.54,L0.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甲氰咪胍有关,已有报道。多数病例骨髓显示粒细胞系统增生低下或成熟障碍,提示甲氰咪胍对有些病人粒系前躯细胞有毒性作用。作者通过体外骨髓培养研究甲氰咪胍对人类粒细胞生成的影响。骨髓由7例正常人和2例病人(与甲氰咪胍有关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已恢复正常者)提供。正常成人骨髓培养后平均有69个集落形成。为了探索病人是否有抗体介入抑制粒细胞生成,故将正常人和病人骨髓细胞先用病人急性期血清,补体加或不加各  相似文献   

3.
吕德晖 《临床医学》1995,15(6):15-16
全血细胞减少是由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组外周血象的改变,这种血象异常虽常见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但也可见于一些其它内科疾患,本文总结我院1987~1994年间收治的住院成人15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治疗前经实验室检查二次以上,Hb,WBC,Pt分别低于100g/L,4.0×10~9/L及100×10~9/L,同时做骨髓检查,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6岁,因头昏,乏力10月于1994年10月入院,查体:贫血貌,淋巴结(-),胸骨无压痛,肝(-),脾(-)。血象:WBC2.1×10~9/L,淋巴0.56,中性0.44,PC54×10~9/L,Hb62g/L,Ret0.006。酸溶血试验(-)。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增生减低占0.495,形态正常,红系增生减低占0.025,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占0.48,形态正常。全片未见巨核细胞,散在血小板难见。骨髓活检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极度低  相似文献   

5.
患者,刘某,52岁,因行为怪异、对空漫骂、自语住进我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氯丙嗪治疗效果欠佳,后改用奋乃静6mg·Bid.po显效。多年来服用奋乃静血象一直正常,二个月前查血常规:Hb87g/L,N70%,L0.5%,M5%,PC120×10~9/L,随后Hb降至70g/L。一月后查尿八项:蛋白质0.1g/L,尿胆红素17.1μmol/L,尿胆素元10.1μmol/L。血常规:WBC 3.6×10~9/L,Hb64g/L,N68%,L32%,PC53×10~9/L。肝功能:总蛋白50g/L,血清蛋白31g/L,球蛋白22g/L,总胆红素23.4μmol/L,1分钟胆红素5.7μmol/L。骨髓象呈幼红细胞极度增生,以中幼及晚  相似文献   

6.
一过性再障转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障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已有报道,但罕有转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报道,我院收治1例一过性再障,4个月后转化为ALL,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18岁,因鼻衄、发热10天于1988年11月21日入院。查体:重贫血面容,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血象:Hb 40g/L,网状细胞(Ret)0.7%,WBC 2.15×10~9/L,淋巴60%,BPC 54×10~9/L。骨髓象:增生低下,骨髓小粒造血细胞极少,原+早幼红、粒细胞0%,成熟  相似文献   

7.
作者报道采用氨甲喋呤(MTX)治疗两例对常用免疫抑制剂耐药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例1,46岁,女性,日本人,因严重贫血住院.体检脸色苍白,无淋巴结或肝脾肿大.血红蛋白(Hb)6.2g/dl,红细胞数1.56×10~(12)/L,白细胞数3.5×10~9/L,血小板数(BPC)359×10~9/L,网织红细胞(Ret)9.4×10~9/L,肝肾功能正常.X线和CT检查无纵膈包块.骨髓示有核细胞增生正常,红系增生减低,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骨髓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35士6/2×10~5单个核细胞,红系祖细胞(CFU-E)50±6/1/2×10~5单个核细胞,诊断为PRCA,先后经用强的松龙(30mg/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000mg/  相似文献   

8.
例一,患者,男,47岁。因皮肤紫瘢2天就医。查体:四肢皮呋散在出血点和紫斑,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化验:血红蛋白120g/L。白细胞5.4×10~9/L,血小板35×10~9/L,肝肾功能正常,血小板相关抗体阴性。给予强的松30mg,每日一次,半个月出血点消失。查血小板120×10~9/L,第28天皮肤又出现散在出血点,复查血小板40×10~9/L,出血不严重未服任何药物,第二次出现出血点的第22天血小板110×10~9/L,第29天出血点又增多且伴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5岁。有胃溃疡24年,高血压10年,四肢间歇皮下出血4年。4年前胃溃疡出血时查血象:RBC3.79×10~(12)/L,Hb125g/L,WBC12.69×10~9/L,分类正常,未查血小板。肝功能正常,B超脾大肋下3cm。未予追踪。因咳嗽、气促10天于1995年7月22日入院。查体:T37℃,P95次/分,R25次/分,BP23/16kPa。唇绀,皮肤无红紫,四肢散在皮下瘀斑,浅表LN(-),颈静脉怒张,双肺闻喘鸣音,心率116次/分,肝未及,脾肋下8cm。血象:RBC6.70×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1980年到1984年4年间,对以色列和欧洲7个地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率进行了研究。诊断标准为:外周血象要具备以下3条中至少2条:(1)Hb≤100g/L,或Ht≤30%;(2)Plt≤50×10~9/L;(3)WBC≤3.5×10~9/L,或粒细胞≤1.5×10~9/L。骨髓组织学检查具备以下2点:(1)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全部造血细胞缺如或减少,或者由于红系灶性增生而致细胞增生正常,但一定有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减少;(2)无明显骨髓纤维化或肿瘤侵润。还应排除因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损伤造成的全血细胞减少。结果:8个地区4年间确诊再障168例,发病率为2.2/百万人/年,其中男性为2.1/百万人/年,女性为2.4/百万人/年。女性发  相似文献   

11.
20例重型再障贫血(SAA)全血细胞减少持续15天以上.经骨髓活检证实增生低下(有核细胞增生<25%),并符合以下二项标准:中性粒细胞<0.5×10~9/L,纠正网织红细胞<10×10g~9/L和血小板数<20×10~9/L.  相似文献   

12.
女,32岁。因间歇性发热,关节疼痛9年伴鼻衄数次入院。查:体温38.5℃,脉搏96次,呼吸20次,血压13.3/7.9kPa。消瘦,胸前及四肢可见散在出血点,双下肢紫癜。腹软,肝未扪及,脾肋下1cm。指趾关节呈梭形改变,双膝关节畸形,余体查正常。抗“O”正常,C_31.05g/L,IgG26.53g/L,IgA9.94g/L,IgM2.1175g/L,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2.2×10~9/L,中性50%,血小板19×10~9/L。肝功能、转氨酶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骨髓象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X线片:双手掌骨及指骨,胸、腰椎,骨盆均见骨质疏松征象,未见骨质破坏。住院后经用青霉素抗感染及激素、止血药等治疗,住院后第19天上午上厕所回床突然出现剧烈头  相似文献   

13.
1988年5月我们用维生素D_3治疗1例继发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的骨髓纤维化(MF)取得缓解,报道如下: 患者男,43岁,确诊CGL,1988年5月两次入院。查体:贫血貌,胸骨压痛,脾肋下13cm。血象:Hb85g/L,BPC490×10~9/L,WBC150×10~9/L,中幼粒0.15,晚幼粒0.18,多部位骨穿干抽,右髂后  相似文献   

14.
例1 男,29例。因头昏、乏力、牙龈出血20余天,于1987年4月21日入院。查体:T 38℃,轻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皮肤无瘀点瘀斑,有胸骨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血象:Hb90g/L,BPC 40×10~9/L,WBC 4.5×10~9/L,原粒0.01,早幼粒0.85,杆状核0.02,分叶核0.03,淋巴0.09。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早幼粒细胞占0.88,胞浆内有粗大灰蓝色颗粒,可见Auer小体,红、巨核系列受抑制,血小板散在少见。过氧化酶染色阳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入院后经抗感染,输血等一般支持疗法,并给予HA方案(三尖杉酯碱4mg/d,阿糖胞苷100mg/d)4个疗程达完全缓解。出院后随访3年持续缓解。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1例19岁女性,曾足月分娩过正常婴儿,而无任何并发症.此次妊娠36周作产前检查,血压正常,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效未记录.因为患特发性癫痫给苯妥英钠及鲁米那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数为31×10~9/L,停苯妥英钠,改用氨甲酰苯革.用氨甲酰苯草治疗后血红蛋白为110g/L,红细胞指数正常,白细胞为11×10~9/L,分类正常,血小板为21×10~9/L.骨髓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性,20岁。主因进行性突眼1个月,发热5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双手掌及足心可见散在环形红斑,压之退色。右颌下、右腋下及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蚕豆大淋巴结,质地中等,无触痛。双眼球明显前突,以右眼为甚,双眼视力1.5,眼底检查未见异常。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血象:Hb 94g/L,WBC 44.0×10~9/L,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0.93,PC 22.4×10~9/L。骨髓原始粒细胞0.054,早幼粒细胞0.588。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M_(2)a型。脑脊液检查:初压1.57kPa(160mmH_2O),蛋白3.0g/L,白细胞总数2.0×10~9/L,幼稚细胞0.94,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患者郭××,女,62岁,解柏油样大便,呕咖啡色液体一日,于2001年4月19日入我院急诊科治疗。临床表现:头昏乏力,全身病。入院查体:T 37.5℃,P 88次/分,R 23次/分,BP 100/70mmHg,神清,面色苍白,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全身有散在瘀癍,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心脏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WBC8.0×10~9/L,L 0.124M 0.043,N 0.833,RBC 2.51×10~12/ B88g/L,PLT 51×10~9/L,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临床经输血,使用止血药及输血小板10U后仍出血,贫血进行性加重,发热,(T38.5℃左右),23日急诊血象:RBC1.4×10~12/L,Hb 43g/L,WBC 14.3×10~9/L,N 0.697,L 0.175,M  相似文献   

18.
服用免疫抑制剂引起非低增生性白血病多有报道,引起低增生性白血病的报道国外已有,但国内极少。现将我院最近收治一例乙双吗啉致低增生性白血病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杨××,男性,37岁,教师,住院号35203。1984年2月因患银屑病间断服用乙双吗啉日服三次,每次2片共服二年。服药后二年出现全身无力耳鸣心悸。1986年3月14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就诊(门诊号13814)。查血色素35g/L,白细胞2.9×10~9↑/L,血小板19×10~9↑/L,网织细胞0.1%。骨髓穿刺二次分别示: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骨髓增生减低。骨髓活检:骨髓很空,仅有少数基质细胞,有的区域纤维细胞增生明显。给予康力龙,硝酸—叶萩碱,强的松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变。1986年4月1日,因发热头痛伴右眼视物不清异物感入我院。既往否认有其它特异性药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入院查体:  相似文献   

19.
男性,30岁。1987年9月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热,发现斑丘疹,右下肺叶浸润、肝脾肿大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嗜酸粒细胞(E_0)20×10~9/L。口服强的松40mg/d降至E_00.9×10~9/L,强的松减量后又复发上升。1988年5月血红蛋白(Hb)91g/L,白细胞(WBC)36.7×10~9/L,E_013.2×10~9/L,血小板(BPC)57×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9岁,2004年8月无诱因出现全身多处瘀斑, 1周后出现头痛。9月2日来我院就诊,血常规检查:Hb 112 g/L,WBC 2.24×10~9/L,BPC 29×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以异常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占0.810,该细胞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1-3个,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可见柴束状Auer小体,红系各阶段及淋巴细胞减少,形态正常,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少见,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率95%,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