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代医家对四逆散证病因病机的论述 1.某些医家认为,四逆散证是热厥证。即认为,四逆散证是邪热内传,深伏于里,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而形成的热厥证。明·吴琨《医方考》云:吵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清·费晋卿《医方论》云:“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可见,  相似文献   

2.
王德立 《河南中医》2006,26(10):11-11
四逆散为《伤寒论》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其证源于外邪传经入里,阳气被遏,气机不得疏泄,以致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见四肢不温。张璐玉说:“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后世《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疗效。”《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湿,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  相似文献   

3.
龚子夫导师是我省著名的中医内、妇、儿科专家。他勤求古训,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临床发挥,疗效卓著。现将龚师对经方四逆散的见解与临床运用经验,整理介绍如下。1 理解四逆散,全面深刻,独具匠心1.1 四逆散的含义与衍化《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龚师说,本方中之四逆症,是由于肝阳之气郁滞于里,不能宣达四肢所致,与四逆汤证的阳气衰微之四肢厥逆有本质之别。四逆散之四逆病位重在肝经,病性属实而偏热;而四逆汤之四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四逆散证见于少阴病篇,原文如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之”。四逆散证除四逆为主证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以“少阴病”冠于首句,少阴病的辨证纲要为《伤寒论》中281条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显然与四逆散之症状迥然不同。四逆汤所主为少阴阳虚证,而四逆散所主为少阴阳郁证。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是古今临床常用的效方,具有选药精契、治效快捷的特点。此方原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主治的“四逆”(四肢厥冷),非少阴病虚寒内盛、阳气式微所致之“四逆”,故不能用温阳救逆之四逆汤(附子,干姜、  相似文献   

6.
张娆 《光明中医》2013,28(9):1839-1840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明确指出四逆散的主症为四逆,其他均为或然症,并在书中列出或然症的用药加减。仲景虽然将四逆散方证归于少阴病篇,但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于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看,四逆散并不是少阴病之方,放在少阴病篇中只是为了提醒后世医家厥证有寒热之分。四逆散所致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形似少阴四逆证,但绝非少阴病之寒厥。  相似文献   

7.
咨询信箱     
问:《伤寒论》第318条四逆散证,为什么冠以“少阴病”而不是厥阴病?(吉林省通榆县开通卫生院信景全)答:第318条四逆散证原文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由于条文位于少阴病篇中,条文句首又冠以“少阴病”三字,部分注家因此认为四逆散证是少阴病,如成无己、喻嘉言、陈修园等人皆持此说,  相似文献   

8.
四逆散方来源于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指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于四肢,而致的热厥,以及因之而造成的气机不宣,气血郁滞所引起的诸症状,应采用具有宣达郁滞功效的四逆散治疗。四逆散原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柴胡宣阳解郁,和其枢机使阳气外达;枳实泄热结,破滞气;白芍和血敛阴:甘草调逆气,缓中洲以解郁热。上四味共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原治少阴病热化的四逆证。此后,历代医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衍化,发展了它的使用范围,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证。《和剂局方》之逍遥散,《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即由本方化裁而成,在内、外、妇、五官科应用广泛,疗效堪称满意。1方名新解人之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因热传少阴,气机郁滞,阳气不能温煦四末故不温,必不甚冷或指头微寒,脉不沉微,取其阴中涵阳之意;逆者,反也。《伤寒论》少阴篇318条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不重,四逆散主之。”咳…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乃《伤寒论》之名方。原文日:“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条文对此描述除四逆为主症外,余皆为或然之症。本病虽以“少阴病”冠于首句,然其与《伤寒论》中所载“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之条文迥然不同,而仲景又未给予明示;并且,随着后世方药理论的逐渐完善以及医家们对四逆散证的认识产生分歧,但诸多观点集中表现在其病机为何,以及是否属于少阴病上。其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宋本《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既是少阴病四逆,为什么出方四逆散?觉得很难理解。历代注家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陈修园认为此为少阴里热;钱天来认为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也;日人杉沅德行认为四逆散汪可看做四逆汤的轻证;陆渊雷认为本证决非少阴病,而是少阳类证,即后世所谓肝郁之病,冠首“少阴病”三字实为谬误。那么这冠首三字,究竟该如何理解?自聆听沈济苍老师主讲《伤寒论》以后,觉得深受教益,试对四逆散证这一历来较为混乱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病机源流探讨及治疗瘿气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刘美莲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24-1325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甘草、枳实、柴胡和芍药4味药组成,药物精少而配伍严谨,临床应用较广,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研究其机理确实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四逆散原方在少阴病篇,少阴病病证提纲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属心肾两脏,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心肾阳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则但欲寐。然四逆散在临床上多用治肝胃气滞,肝脾不和证,如何正确理解仲景所说的四逆散,弄清四逆散的源流就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浅析四逆散与“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仁岗 《陕西中医》2005,26(6):556-556
四逆散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宋本《伤寒论》少阴病篇318条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文通过对其主症病机的探讨、功用的分析等,来剖析其与“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方,本方主证为传经热邪,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的四肢厥逆证,故方名"四逆"。其主治病症如《伤寒论》所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故"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作用。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  相似文献   

15.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组成。为《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之主方。张仲景用本方治疗少阴病肝郁气滞,热邪传里,阳郁不伸而形成的四肢厥逆等证。后世扩大其应用范围,作为调理气机的基本方。近年来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科,辨证使用均获良效。笔者以四逆散为主加减治疗小儿外感热厥、泄泻.腹痛、夜啼、黄疽等证,疗效颇显,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杨树千老中医(1893~1971年)医术精湛,擅长内科,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药物方剂的研究造诣精深,现将先师应用四逆散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四逆散的适应证四逆散一方首见于《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适用于:1.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致四肢逆冷之"阳厥",并见胸下痞闷,胸胁苦满  相似文献   

17.
<正>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  相似文献   

18.
<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小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方疏肝解郁,调和肝脾。本人使用此方加味治愈痹证、淋证、梅核气、失眠等病,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四逆散为《伤寒论》所载经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1],该证虽言少阴病,但并非少阴寒化证,而是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见手足不温。正如《医宗金鉴》曰":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笔者临床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疾病常收良效,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向被认为是探讨阳郁致厥、气机阻滞的证治 ,因而四逆散也就成为后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 ,应用相当广泛。由于仲景将其列入少阴病篇 ,且原文开头即云“少阴病 ,四逆……”,而其所用方药与少阴阳虚阴盛的四逆汤类方又相去甚远 ,故使得后世研习《伤寒论》者 ,对此颇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逆散证是否属于少阴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 ,反复推敲此条方证 ,认为四逆散证乃少阴病阳虚轻证 ,兹浅析如下。1 从四逆散证的病机及用药加减来看原文云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