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浓。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所以肥人贵脉浮,瘦人贵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述也。试陈一二,可以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通报》2012,(1):13-13
经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  相似文献   

3.
成大舟 《气功》2012,(3):198-202
对于人有各种不同体质.自古中医学就有很多认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说,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各异。有病的时候,治法不同,无病的时候,保养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病有不同,儿证有相近,故异病同治,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辨证应参考胖人多气虚、中风,瘦人多火、劳嗽,乃一般而言。细究之,能食肌丰而胖为体强,食少而肥为病疾;肥人最怕按之以如棉絮,瘦人最怕肉干著骨;食多而瘦非弱也,食少而瘦为体弱;这些对遣方用药颇具指导意义。本人通过温胆汤加减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治疗了淋症、湿阻、郁证三种病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将  相似文献   

5.
成大舟 《养生月刊》2012,(3):198-202
对于人有各种不同体质,自古中医学就有很多认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说,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不足.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各异.有病的时候,治法不同,无病的时候,保养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火湿分治论     
<正>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故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也。夫以人形分寒湿热燥,此得之于外,然其中脏腑为病,亦有寒湿热燥之殊,不可不知。《玉匮金钥》曰:肝脏由来同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湿,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  相似文献   

7.
姚实林 《中医杂志》2011,52(16):1357-1359
《张氏医通》蕴含着丰富的中医体质学思想。张璐善于临证活法,随患者所禀之偏胜、形志苦乐而处方,善于通过审察患者之肥瘦及其饮食贵贱居处而辨其体质,总结出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瘦人多阴虚火旺、膏粱醇酒厚味者多湿热、藜藿之人多禀质坚固的人群体质特点,提出根据风土不同而异治的因地制宜的治疗观,这些学术思想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对当今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阴阳交并,二者乃热病表里俱实者之诊法也。其表里俱实,而复相连互曰交,续自厘清曰并。阴交者,里实较盛,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  相似文献   

9.
“躁”于各代医家著述中多有记载,然其内涵却多有不同。文章从“躁”的原始字义入手,考诸历代医典,古今勘照,对躁的内涵及病机进行梳理及探讨。躁的原始字义为疾速与不静,在中医学中则主要包含脉疾、肢体动摇不定与情志不安3种内涵,情志不安之躁,又包括烦躁、狂躁、脏躁等多种表现。躁的核心病机为火热,根据内涵及病程的不同,其具体病机也不尽相同,应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分别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迟脉是脉率不及之脉象,《诊家枢要》曰:"迟,不及也,以至数言之,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减于平脉一至也。"《脉诀汇辨》曰:"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  相似文献   

11.
中风偏瘫多为中风失治误治,以脉辨证,凭脉选择先后主次,确定疾病轻重缓解,因证施治,事半功倍。半身不遂可概括为"软、硬、麻、凉、畸",脉象见动、长、沉,滑、涩,强、弱,怠、驶,缓、急,敛、散,稀、短,上、下、稠、枯、荣、外、来、去、粗、细,浮、热,进、退等,正气可凭脉从阴、阳、卫气、营血、脏、腑六个层面辨证;邪气凭脉从风、火、痰、瘀四个方面辨证;治以扶正、祛邪,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经通络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阴阳脉:阴脉补法,阳脉泻法,根据两脚跗阳脉、太溪脉变化兼调脾肾。寸口人迎对比:比较人迎与寸口二脉的搏动程度为诊察依据,"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每种脉象反映经脉病变,皆有相应针刺方法。三部九候遍诊:曲鬓脉大小可观察针刺前后头面部供血,利于掌握针刺疗效进程;头针、体针配合改善头部供血,此脉诊佐证更有意义。寸尺合诊:据偏瘫肢体尺肤温、凉、滑、涩、软、硬结合脉急、缓、滑、涩,判断邪气盛衰与正气强弱,指导针刺补与泻。"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则实,泻则虚,据脉象即可判断,不必等症状完全消失。附中风—中经络(痰湿阻滞,气阴两虚)针刺治疗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2.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13.
缓脉小议     
<正> 缓脉,在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中,皆遵《脉经》“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之言,而以至数论缓脉,并录用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中“缓脉呵呵四至通,柳梢袅袅颭轻风”和李中梓的《诊家正眼》中“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之语以证实。但是,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脉诊,实难分辨迟、缓二脉。鉴此,笔者不揣愚陋,浅议如下: 对缓脉,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描述为:“卫气和,名曰缓”,“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等语,并对迟缓二脉做了鉴别,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迟则阴  相似文献   

14.
《中医杂志》2012,53(4):359
1 岳美中治疗高热恶风,渴不多饮,脉浮缓医案14岁女孩,恶风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发狂谵语,欲往户外奔跑.但渴不多饮,胃纳减少,二便自调.舌苔淡黄而腻,脉象浮缓.观其舌苔淡黄,渴不多饮,二便自调,知其不是真热;发热恶风,脉见浮缓,系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拟桂枝汤原方服之,3剂而愈.(《岳美中医话集》)2 刘渡舟治疗阵发性发热汗出医案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1年余,每天发作二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20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相似文献   

15.
结脉一、《灵枢》《难经》《伤寒论》之结脉《灵枢·始终篇》说:"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有结动之名而未言其象.后世以《难经》之文为释,未知果当其意否?《难经·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此言在正常脉搏中,时有一歇止之象,此一歇止,在不定至数中见到.《难经》并未言至数之迟数,至《伤寒论》中乃提到迟数,《辨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此条言缓数,则缓有迟缓之意,与《伤寒论》中风脉缓作为宽缓之义不同.此条明白指出缓而有止歇者为结脉,为阴盛之病脉,后世大多根据此条.1.《伤寒论》中有二种不同的结脉:《伤寒论》中另有一条,提到两种不同的结  相似文献   

16.
躁烦的出现提示表闭阳郁、里热炽盛、水热互结、热扰于心、阳虚阴盛和传变及转归等。表闭阳郁之躁烦源于发汗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宜选用辛温发散之剂,得小汗即安,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其微发汗。里热炽盛之躁烦源于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太阳病二日不应有躁而现躁,故曰反躁,既然有躁,表明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当解散表邪,清里透热,切勿用辛温或火攻发汗。水热互结,热扰于心之躁烦源于误下后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致心神不安,甚至懊恼不安。此时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阳虚阴盛之躁烦源于少阳阳气脱绝,残阳外扰,神不守舍。临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递,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经方的脉诊     
经方、《伤寒论》的脉诊也独具特色,所谓独具特色即是不同于其他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第1条:“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是其大眼目。 脉诊在我国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脉象亦和症状一样,均为患病人体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应,而脉象尤其具有敏感性。凡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缓、急等等,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伤寒论》治病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提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饭,脉数急,为传也”的恒动观。认为疾病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是疾病存在的固有方式.临证在药量的轻重、药性的缓峻、药物的炮制与剂型、药物的煎煮与服法等方面,立足于应病情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探讨如次.!药量应病之变外邪侵入机体,随邪气与体质之别,有中风与伤寒之不同,分别以挂技汤、麻黄杨治之,此为其常。当邪气较甚时可同时使两经受邪,如32条太阳阳明合病,此时既有太阳之表实,又有阳明的“自下利”或“但呕”,病较单…  相似文献   

19.
缓脉刍论     
缓脉之名,由来尚矣。上自《内》、《难》,下及后贤,稽形论病,各具妙义,既之李士材驳高阳生“缓脉主热”之说行,缓脉之主病,渐失庐山真面目矣。后之医者,率以缓脉为迟立说,而缓脉主病之真谛,掩没殆尽,因而有重加整理、研究之必要。一、缓有三解迟非本义林之翰曰:“同一缓脉,而有曰和、曰迟、日纵”之异。三者之分,“有虚实寒热  相似文献   

20.
针灸临床中常常遇到因病人对针刺的反应性不同而疗效迥异的现象。据文献记载,这是一种自针灸治疗方法出现就有的现象。其规律如何?人的反应性,尤其是对针刺的反应同哪些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其中占多大的位置?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文献复习中医学对人类体质的差异性早有认识,如《灵枢·论痛篇》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论述了“肥”、“瘦人”肥瘦适中的人以及“壮士”、婴儿等不同体质的针刺问题。《灵枢·论痛》还说:“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