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寻找一种个体化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方法。方法:选择1999-02/2006-03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T12和/或L1段骨折患者59例,行螺旋CT检查及图像三维重建,重建结束后,得到胸腰段标本的三维图像,通过旋转和切割进行图像处理并测量,模拟出T11~L2的椎弓根形态,根据CT测量椎弓根的实际投照点进行调整,即横断面上椎弓根轴线与矢状位上椎弓根轴线的交点,在确定进钉点时选择下关节突为参照物,选用合适直径的螺钉进行植钉,植入螺钉后,连接棒或板系统。结果:262个椎弓根行植钉术,242个完全在椎弓根内,仅有20个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术后平均随访16.1个月,均无临床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平均增加1.4级。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断钉(3枚),1例患者出现断棒,所植入的螺钉与机体生物相容性好,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的轴线方向植钉,在置钉时应考虑到螺钉本身直径的因素,可以提高植钉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国人颈胸段(C6~T3)椎弓根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取30具成人C6~T3标本,测量椎弓根的线性指标,包括椎弓根高度、宽度及长度。(2)在X线片上,测量椎弓根的角性指标,包括椎弓根轴线与矢状面及水平面的夹角(α和β)。(3)确定颈胸段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4)在脊柱标本上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拍摄X线片及CT观察。结果 (1)椎弓根高度及长度从C6~T3逐渐递增,而椎弓根的宽度从C6~T3缓慢增加,从Tl√r3又逐渐缩小。各节段高度均大于宽度。(2)椎弓根与矢状面的成角α自C6~T3逐渐缩小,而其与水平面的成角C6~T1相近,T2向尾侧成角最小。(3)确定了颈胸段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及进钉方向。结论 颈胸段椎弓根较小,个体差异大,尤其椎弓根轴线与矢状面成角的变化大,给置钉带来困难。术中解剖结构的确认及X线C臂机透视非常重要,如能在计算机支持的导航系统下置钉则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19-3020
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采用CT测量患者的胸腰椎椎弓根参数,并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T10~L5椎弓根横径、钉道深度、水平面椎弓根角度节段性存在较大差异。42例患者螺钉内固定术置钉角度、深度、位置适宜,患者术后的椎体高度压缩度、脊柱后凸程度和椎管面积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随访1年并发症发生率为4.8%。术前采用CT测量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相关参数,可为临床判断患者的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选择置入螺钉位置、深度和角度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648-264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在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拟经寰椎后路椎弓根置钉术患者35例,全部采用多层螺旋CT寰椎成像检查、三维图像重建后处理及计算机数据测量及钉道设计技术测定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安全置钉区域。结果左侧与右侧椎弓根宽度、最大内倾进钉角度及其钉道长度、最小进钉角度及其钉道(长度、宽度)、安全置钉区域(进钉角度、内外侧界点距离、内外侧界与寰椎后结节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安全容纳3.5mm螺钉,为安全进钉区域。本组寰椎椎弓根置钉术后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CT显示螺钉均位于安全置钉区域,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无螺钉固定松动、断裂,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CT三维重建及计算机测量技术辅助下指导寰椎椎弓根置钉术中内倾或外倾进钉方向,明确安全置钉区域,改善手术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mm,其中高度≥3.0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椎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因颈椎椎弓根细小,走行方向复杂,个体变异大,椎弓根钉置入时易误伤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颈椎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限制,术前测量椎弓根螺钉置入参数的准确度有待提高.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获取预植螺钉的椎弓根三维定量解剖数据及置钉参数的方法.方法:将颈椎16排CT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和GE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颈椎三维重建和图像处理,测量在置入椎弓根螺钉情况下的置钉参数.结果与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清晰颈椎三维图像,使用软件测量功能可精确地获取预置螺钉的椎弓根管宽度、轴线长度、α及β角;在颈椎椎弓螺钉置入情况下,可测量置钉的水平角度安全范围.通过本方法可模拟手术过程,进行常规方法难以完成的三维测量,获取椎弓根螺钉置入个体化数据,为研究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SCT三维重建及测量椎弓根相关参数辅助螺钉植入在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内固定手术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1年10月-2015年12月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拟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95例,其中男63例,女32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46岁。术前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利用容积数据三维重建目标椎体椎弓根的相关参数,在PACS医生工作站测量椎弓根横径、矢状径、植入方向(进钉点),指导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术后复查CT扫描,以Andrew分级评估螺钉的位置。结果:本组病例植入498个椎弓根,术后CT扫描证实全部螺钉均在椎弓根内,其中472枚螺钉位置I级,有26枚螺钉切出椎弓根外侧骨皮质,但小于2mm,无损伤脊髓、神经根及周围血管等。结论:采用MSCT三维重建及测量腰椎椎弓根相关参数,为螺钉内固定提供三维定位、定向解剖信息,有利于术前制定精准的置钉方案,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进钉点、螺钉直径以及植入的深度,提高了螺钉植入的一次准确性,减少螺钉误置所致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9例须行下颈椎后路椎弓根固定术的患者,术前行薄层三维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确定手术椎体椎弓根进钉的投影点及角度;采用改良的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再行三维CT扫描,观察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9例患者下颈椎共置入48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复查优37枚,良6枚,差5枚,成功率89.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安全、可靠,适合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颈椎弓根较小的周径,高度的个体差异,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在置椎弓根螺钉时易误伤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正确的理解椎弓根及其周围结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操作的安全性.目的:评价CT测量颈椎椎弓根在颈椎弓根内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81例正常成人颈椎CT片进行颈椎骨性指标的研究,测量指标包括13项:椎弓根高度、宽度,椎弓根内侧、外侧、上缘、下缘皮质厚度,椎弓根内松质骨高度、宽度,椎弓根轴线的骨性通道全长,椎弓根的长度1、长度2,椎弓根的内倾角和椎弓根轴线在矢状面上与椎体下终板之间的角度.结果与结论:椎弓根宽度小于高度,C3、C4外径最小,颈椎椎弓根的松质骨内径小,皮质骨比例高.外侧皮质骨较内侧和上、下侧皮质骨均薄.下颈椎椎弓根的三个通道长度变化不显著,内倾角和上下倾角则有一定区别.提示经螺旋CT可以较好的呈现椎弓根内部的情况,为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影像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手术方案的施行提供置钉指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选择32层螺旋CT机(MSCT)建立椎弓根螺钉分析模型,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与对比。结果所有测量指标的椎弓根左右两侧数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节段的测量指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内外夹角、内外弧长、上下夹角、上下弧长、实验钉长、钉道长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螺钉直径、钉尾间距、水平面进钉角(TSA)与矢状面进钉角(SSA)值为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MS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可指导临床进行个性化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患者的诊断和手术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上胸椎周围结构复杂,椎弓根横径相对较小,椎体前方存在重要组织脏器,螺钉偏离轴线或螺钉过长,置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有必要对其周围重要结构做一了解。目的:分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轴线与椎体前重要毗邻结构的解剖位置关系。方法:对3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T 1-T 4平行椎弓根轴线CT扫描,观察椎弓根螺钉沿椎弓根轴线置入时椎体前方食管、气管、主动脉弓、颈动脉、椎动脉等结构的位置,测量每一椎体两侧椎弓根轴线与这些结构的最短距离。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共240个测量参数被分析,T 1-3左侧椎弓根轴线与食管距离小,T2左侧椎弓根最小;T2-4右侧椎弓根轴线与气管距离小;T3,T4右侧椎弓根轴线与右主支气管距离小;颈动脉和椎动脉无损伤的危险性。62%的患者主动脉弓在T4平面,且无损伤危险性。提示左侧椎弓根螺钉易损伤食管,右侧椎弓根易损伤气管,颈动脉、椎动脉和主动脉弓不易损伤。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前仔细分析CT数据可以确定易损伤结构的解剖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旋转和椎弓根径线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相关CT数据测量统计。结果:(1)脊柱胸椎侧凸的顶椎及邻近椎体均向凸侧旋转、后份向凹侧旋转,以顶椎旋转最重,且凹侧椎弓根径线小于凸侧,与侧凸程度及方向具有相关性。(2)上、下终椎椎体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则较复杂,其椎体无旋转或向相反方向旋转,椎弓根径线可凸侧小于凹侧,以上终椎明显。结论: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特征,可提供临床拟订手术方案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对于儿童脊柱损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利用薄层CT影像资料并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6-11周岁儿童腰椎椎弓根的形态、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 方法:选取无脊柱外伤、畸形及神经症状的6-11周岁儿童6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为T12至 S1,将原始数据以 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椎管横径与矢径随年龄和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②椎弓根宽和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椎弓根宽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椎弓根高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缓慢递减趋势,椎弓根高大于椎弓根宽。③钉道长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腰椎处整体呈“波浪”型,且各椎间无显著性差异。④e 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f角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波浪状”递减趋势。说明儿童腰椎椎管横径、矢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和f角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儿童椎弓根的特征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尚无对于不同种族(汉族和维吾尔族)间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以及腰椎椎弓根CT形态学差异的研究报道。目的:评估汉族和维吾尔族成年男性L4,5椎弓根CT形态的差异及其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效果影响。方法:选择400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行L4,5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患者,汉族及维吾尔族各200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身高170~175cm。采用CT常规螺旋扫描+三维图像处理,使用患者浏览器的长度及角度测量工具测量椎弓根横径、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及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及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结果与结论:汉族青年男性L4椎体选择的椎弓根螺钉直径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的风险;内偏角应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大,否则可能会增加螺钉穿出椎体的风险。汉族青年男性L5椎体选用的左侧螺钉直径及左侧内偏角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以及螺钉进入椎管损伤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尚无对于不同种族(汉族和维吾尔族)间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以及腰椎椎弓根CT形态学差异的研究报道。目的:评估汉族和维吾尔族成年男性L4,5椎弓根CT形态的差异及其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效果影响。方法:选择400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行L4,5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患者,汉族及维吾尔族各200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身高170~175cm。采用CT常规螺旋扫描+三维图像处理,使用患者浏览器的长度及角度测量工具测量椎弓根横径、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及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及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结果与结论:汉族青年男性L4椎体选择的椎弓根螺钉直径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的风险;内偏角应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大,否则可能会增加螺钉穿出椎体的风险。汉族青年男性L5椎体选用的左侧螺钉直径及左侧内偏角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以及螺钉进入椎管损伤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背景:当寰椎出现病理变化时如寰椎脱位、寰枕连接处不稳、椎体骨折等一系列病理问题时,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置入螺钉及钉棒固定或钉板固定是新近提出的一种修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目的:比较寰椎椎弓根置入螺钉对不同类型寰椎病变的修复效果。方法: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42根椎骨,根据矢状面椎动脉沟底的骨质厚度将椎骨分为3型:Ⅰ型(普通型)、Ⅱ型(变异轻微型)、Ⅲ型(变异重度型),均接受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与结论:螺钉在不同骨质密度的椎骨中拔出的力不相同,骨质厚度越大、骨质密度越大的椎骨,其螺钉的拔出力越大(P〈0.05);然而螺钉在不同骨密质的椎骨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同,不会压迫血管及影响椎体的活动现象。提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性较好,无不良反应,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  相似文献   

18.
赵伟  刘钢  杨昱  郑小罕 《中国临床康复》2012,(17):3209-3212
背景:腰椎骨折后经椎体椎弓根植入螺钉内固定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存在争论。目的:评价腰椎骨折治疗中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1-12有关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腰椎骨折,螺钉,内固定"。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31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骨折的不安全性主要存在于:错位固定、椎弓根定位错误、复位欠佳、骨折过度复位、神经损伤。内固定后并发症包括:螺钉断裂、连杆断裂、假关节形成、矫正度丢失、切口裂开。术者具有良好的脊柱解剖知识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熟练掌握器材的性能及使用技术要求,椎弓根螺钉的准确定位及准确置入是内固定成功的关键;内固定后配带支具及扶拐功能锻炼,恰当的植骨技术,可减少断钉率及提高植骨融合率。由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力学结构上的合理性,加上在设计、材质、工艺及操作技巧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其置入安全性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利无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在对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时,椎体添加骨水泥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稳定性,但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进行椎体骨水泥强化内固定后,早中期随访中骨水泥强化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方法:以87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路椎管减压术,并分为3组: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样本平均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为9个月.测量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固定节段椎体上缘终板及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固定节段Cobb角. 结果与结论:①常规螺钉组、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3组内末次随访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两两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后路固定时,是否添加骨水泥及不同添加方式,对早中期主观疗效影响无显著差异,且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末次随访对术后3 d固定节段Cobb角变化小于常规螺钉组(P 〈0.05),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的内固定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添加骨水泥常规手术.③常规螺钉+骨水泥组、可灌注骨水泥螺钉+骨水泥组2组术后3 d出现上终板凹陷角度增大;末次随访观察到相邻上位椎体下终板凹陷角度、椎体矩形指数及相邻椎间隙均减小,且前两项指标的改变程度明显大于常规螺钉组.表明添加骨水泥辅助内固定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改变了相邻椎体终板及椎体的形态,增加了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