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1 证、症、征的含义 症,《辞源》指出:“病之證验也,古皆作避。”“症候:病情、病象。”《现代汉语字典》指出:“症(避),疾病:病症、急症、不治之症。”并单列“症状”一条。《简明中医辞典》中除了“症因脉治”外,没有更多的有关“症”的解释。在中医药论文中,“症”指症状,是患者本人的主观异常感觉,是对单个病状的描述,如恶寒、发热、头晕、目眩、气喘、咳嗽等;因此多组成“重症”、“诸症悉愈”等词。症更多地用于现代医学的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2.
治则,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诊治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那么,何谓治则?《说文》曰:“则,等画物也”。段玉裁注云:“等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辞源》又谓则为“法则”之意、可见,所谓治则,就是治病的法则或规则。 诚然、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内容,而治则又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治疗学的规范化理论。因而,把握准确的治则,是正确应用治法的前题。  相似文献   

3.
辨证拾遗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说:“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三大关键”,“三者之中识证尤为重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足见辨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问题。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什么是证这是辨证中首先要问答的问题。证(候)的定义似可拟为:证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性、病位、临床主要症状及邪正斗争  相似文献   

4.
浅谈脂浊证     
脂浊证即高脂血症,属痰饮的范畴。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没有病名记录,但对脂质的认识却源远流长。如《灵枢,卫生失常论》“人有脂、有膏、有肉,”脂,《辞海》注:“泛指动植物所含的油脂、脂肪。”《辞源》:“膏是脂也,凝者曰脂,释者曰膏。”  相似文献   

5.
对逍遥散临床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中医学在其二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学思想的影响 ,且经过不同时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拓展 ,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临床主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进行辨证论治 ,而证是辨证论治的关键。因此 ,为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为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纳入到中医学中 ,必须进行证的研究。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产生了许多不是针对疾病而是针对病人证候的名方 ,如六味地黄丸 (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有人统计可以治疗疾病 (症 ) 4 35种 ;血府逐瘀汤 (出自《医林改错》) ,…  相似文献   

6.
《素问》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医家又有“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故笔者在临证时,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从痰瘀论治一些疾病,取得较好效果,整理数则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精华,“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关于“证”的概念阐述尚不一致,什么是“证”,“证”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迄今说法不一。而科学地阐述这个概念对中医学术探讨和临床研究则是必要的。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它反应事物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作为特定概念的“证”是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对疾病的观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国以来,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相继开展了证候规范化、证的实质和证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从许多方面反映出中医证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故有必要进行回顾和反思。1 证的概念韦氏认为对证的概念认识不清,其问题在于证作为“证“的简化字的同时,症却成为与证并存的新的规范字,而不再是“证”的俗字了。“证”由含义单一的一个字变为证、症并存的两个字,对这两个字的重新解释,以及与其组成的概念的重新定…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也存在其不足和待完善之处。通过病例分析认为,既要重视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又要重视现代科技和思维对揭示疾病的作用,在临床中有时可采取无“证”求“证”,有“证”舍“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才有望不断完善、充实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伤寒论》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其外延是中医辨证论治全过程、中医恒动观的真实写照。论述了《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体系的初始形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认为《伤寒论》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六经辨证方法,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而且在于确立了突出辨证论治的全新中医诊疗模式,即辨病中的辨证论治和辨证论治中的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2.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以下简称《症状鉴别学》)是我国第一部从症状学的角度,对中医辨证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科学专著,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诊断学研究的新进展。认真研读受益匪浅,简单评述如下: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有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鉴别诊断学》(包括《症状鉴别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是从症状学、证候学、疾病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医学的  相似文献   

13.
对证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证”的研究一向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点。历代医家对“证”的见解争议颇多。现就证的概念、实质和研究思路、方法综述如下。1 证的概念和实质中医学历史悠久 ,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证的概念和实质笼统而不确定。《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有远近 ,证有中外” ,“证”指的是症状。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 ,对“证”存在两种认识 ,如第 1 6条中的“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这里的证 ,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 ,后者指诊断的结论。50年代朱颜、任应秋、秦伯未三氏倡导…  相似文献   

14.
虚痛初探     
虚痛初探沈定余(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虚痛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以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中医称之为痛证。对于痛证的发生,中医学理论有一个总的概念:“不通则痛”。即指人体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  相似文献   

15.
盗汗非独阴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虚证论治,尤责之于阴虚。关于这一点,历代医家也持不同的见解,如《丹溪心法·自汗》认为“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相似文献   

16.
“蓄血证”治验(321000)浙江省金华卫校门诊部郑海文“蓄血证”之证治源于《伤寒论:太阳篇》,原文并无“蓄血”二字,乃后世医家根据其病机特点而命名,其发病机理为太阳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而成。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少腹结,其人如狂,小便自...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提示性脉症”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条文中论及的某些脉症,如“舌上干燥而烦”之“烦”,“发热”之“热”,“脉静”之“静”等,在后人的研究中多照文推论,以“字”解病,致使概念含糊,释义不一。通过结合临床及《伤寒论》原文本义对上述“脉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类脉症是仲景借以提示某一病证的病机、病变程度及预后而附加的,为“提示性脉症”,并非疾病之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8.
浅谈《内经》中的针灸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手法是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灸医生往往根据不同疾病证候而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加以治疗。《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在论述针刺手法治疗疾病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归纳总结如下:1进针前手法 《内经》对进针前手法颇有研究,如《灵枢·刺书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灵枢…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绪论 [学习重点] 本章讨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而重点要求掌握中医学的二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问题答疑]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学的基本持点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具体表现在二方面:(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如五脏与六腑、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